APP下载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保护对策

2023-01-09韦艳春

当代旅游 2022年18期
关键词:环江喀斯特遗产地

韦艳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价值进行概括和整理,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比如专业性法律法规缺乏、综合管护能力有限、社区共管联动有待加强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喀斯特自然遗产类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生态资源综合管护的强化、建立协作共管机制和加强喀斯特遗产的社会宣传力度等,为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引言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凯恩斯决议》修订案经审议后确定为:每个国家对于世界遗产地的申报数量上限为2项,其中一项必须是自然遗产,这一条是对已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的限制。说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在旅游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世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加上自然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自然遗产的保护研究任重道远。

一 广西环江喀斯特概述

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其中包含了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环江与桂林四个提名地在内的喀斯特提名地,被《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批准收录。自此,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进入“世遗时代”,也是从这之后实现广西申报世界遗产的零突破。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提名地总面积11559公顷,具体位于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提名地占地面积7129公顷,缓冲区占地面积4430公顷,它的地势呈现东低西高,位置过渡于山原斜坡地带,海拔平均686米,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处于第二级阶梯地势过渡到第三级的区域。该地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在14℃左右,遍布喀斯特退化灌丛、灌草丛。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提名地的主要集中地位于广西环江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 环江喀斯特资源价值分析

环江喀斯特提名地海拔差异大,地形险峻奇特,人烟稀少,造就了森林原始性强、植被覆盖率高、珍稀濒危物种众多等特点,保存相对完好。此外,环江喀斯特涵盖极具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完整的生态系统、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以及多彩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地貌景观

环江喀斯特区域的地貌景观类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主要有峰丛、孤峰和峰林等多种具有集中代表性的地貌景观。而环江喀斯特提名地还存在着一个典型的景观主体类型,那便是锥形喀斯特,而在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就是峰丛喀斯特,分别包括了尖峰丛和低峰丛两种。峰丛喀斯特是标准的双锥状喀斯特形式,由锥形石峰所构成,这些石峰的共同特点是,两坡相对布置、平均45°的角度、从一百多米至三百五十余米的相对高度。峰林峰丛凹凸有序地排列,展示出环江喀斯特地貌的演替规律。此外,其与荔波喀斯特二者一起统称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是目前世界自然遗产中地形地貌呈现锥状喀斯特的示范地。

(二)森林生态景观

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环江喀斯特的集中代表地,保留着全球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同时拥有全球性典型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93.4%,包括十二种特有种植物(环江特有种),在这里的28种IUCN生物已被列为红色名单中,如白花兜兰、小叶兜兰和麻栗坡兜兰等。据统计显示,目前存在的陆生脊椎类野生动物就达二百八十五种,它们分别隶属4纲26目70科,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难得的物种基因库。

(三)水文景观

环江喀斯特地区的水文景观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其中,环江牛角寨瀑布群、中洲河、古宾河和文雅“天坑”极具代表性。环江牛角寨瀑布群拥有集峰峦叠嶂、茂盛森林、如境潭池、成群瀑布等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堪称“广西的黄果树瀑布”。中洲河属九万大山山区,林木茂盛荫蔽,风光旖旎优美,号称“赛过三峡、胜过漓江”。此外,古宾河发源于贵州省,为环江县大环江河上游支流,并流经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道两侧遍布秀丽的天然风光,美不胜收的奇峰丽水。文雅“天坑”也是广西环江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的标志性景点,天坑溶洞中的主要特征是由玻璃天窗群、岩溶景观天坑群和穿山洞群构成,天坑群基坑底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不但拥有大量茂密的植物,还拥有珍稀濒危洞穴生物种类,在这坑底覆盖着壮观的原始森林,除此之外,全球仅有的、罕见的野生兰花群落也位于此。

三 环江喀斯特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现状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两大地方共同组成了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邻近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除缓冲区西北部少量农户种植玉米导致一部分土地轻度石漠化,核心区几乎为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几乎没有人类活动。这里空气质量佳、自然环境好,景观环境保存相对较完好。没有工业开发,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水体、大气、土壤所受污染小,总体质量较好,环境承载压力较低。

近年来,环江县着力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彩毛南文化”两大旅游品牌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当地旅游发展,同时与河池市巴马县、贵州省荔波县和桂林市阳朔县结成统一战线,共筹共建喀斯特旅游联盟组织,全方位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二)环江喀斯特保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缺乏专业性的法律法规

环江喀斯特遗产地在1998年被国家列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级别按照国家级保护条例执行,受到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随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2020)》等相关法律保护条款进行了深入的完善,进一步编织遗产地法律保护网。但现有喀斯特保护管理规划大纲内容不够统一,详细程度各异,给保护管理状况的评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国目前仍未正式出台保护喀斯特自然遗产方面的专项法律。紧急呼吁这一法律的完善,一方面为保护我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提供相对完善的法律支持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更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喀斯特资源提供法律规范借鉴。

2 管护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仍需进一步添置完善,比如保护野生动植物、森林火灾的防控、有害生物防治、区内管理网络保护、科学研究监测、巡护监测网络建立等。在保护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不能满足目前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

3 社区共管、联动协作有待加强

目前针对环江喀斯特遗产地与荔波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两个领域,国家已经建成了联合共管机制,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遗产地的居民融入当地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及相关保护规划和决策工作的参与度还相对较低,影响到周边居民对资源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深化巩固。

4 遗产旅游规划与宣传展示不足

旅游区的旅游设施匮乏,并且道路的构成和建设比较简单,其具备通行道路的等级较低,路面状况不太理想,不利于遗产地的充分展示。此外区内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经验不足,缺乏系统地对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建设、管理等统一规划,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知晓度低。

四 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环江喀斯特的管理对策

世界自然遗产所呈现的永久性保护的存在价值兹需严格保护,并时刻遵循“真实、完整”的原则,保障可持续利用的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一个保护喀斯特自然遗产的管理体系,秉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展示的首要前提条件,谨记保护自然资源所产出的生态效益才是无形且永恒的原则,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协调统一。对于环江喀斯特遗产地保护方面的管理,应加快法律法规、监测管护、联合共管、加大遗产展示等四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一)完善喀斯特遗产类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目前唯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立法制度,才能真正地保障喀斯特遗产地相关资源。完善保护立法体制,不仅要从国情入手,而且还要根据国内地方喀斯特自然遗产的实际状况,从现实入手,对国外的立法经验总结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对国内保护自然遗产地的立法体制加以完善。地方喀斯特保护管理相关法规的编制,应当按照全面满足流域复杂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制定具体的原则和规定,并具体规划保障任务、措施,为地方喀斯特类型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工作规范提出参考。在借鉴《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制定并颁布《世界遗产保护法》。增加管控力度,坚决打击对遗产地进行破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明确地方和部门的职责,建立追究责任机制。

(二)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生态资源管护

构建智能化、远程、全天候视频监控监测巡护系统:增加监测站、监测网点的设备布控、运用数字化巡护系统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对外来生物入侵、生物类型动态、旅游项目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监测。运用野外巡护终端APP和可视系统开展巡护监测,保护区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了解护林员巡护动态,及时掌控林区发生的各种人为破坏活动,提高巡护质量;为保证生物多样性物种不在开发利用中受到破坏,应该在喀斯特遗产型景区设立两种系统,分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和指挥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手段,不断完善喀斯特遗产型景区信息管理,建立满足遗产地价值资源保护要求的支持系统,实现信息决策科学化、智能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以及调度实时化。

(三)加强联合协作,建立共管机制

世界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社区居民在遗产地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自然遗产资源的公共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自然遗产资源进行有效保护,还应注重对遗产地内的森林、农田等自然资源、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双边利益保障机制:一是通过建立聘用关系,保障责任和权利对等,如优先聘请居住在周边的社区居民作为管护人员,给与薪资待遇,引导他们自觉担起巡护遗产地的责任;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喀斯特遗产地普遍存在的生态脆弱性与资源不可再生性使生态占用率小、经济收益快的旅游产业成为促进环境修复与财富扩大的物质保障。

加强与荔波遗产地的联动,有效利用遗产提名地内属于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把握荔波旅游资源与全国独有的环江毛南族风情特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重点推动毛南旅游产品的形成。

(四)合理规划遗产展示,扩大社会宣传面

当一个地区拥有了世界遗产,对该地区区域品牌、美誉度、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提升都将起到难以估量的正面效应。充分利用“申遗”这一世界品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经济上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来源。在遗产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下,不仅需要严格控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游客流入量,而且要进一步规范游客的旅游文明行为,以免对遗产地内的动植物和其他生态资源造成不良影响。旅游开发建设应尽量避免破坏植被景观和动物栖息地,减少乃至禁止旅游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同时,加大对喀斯特地貌遗产地价值资源与特色文化的内容推介,搭建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或途径,通过举办主题推广活动,开发与环江城市形象相结合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通过各种方式的协调与互动,以提升环江喀斯特遗产型景点的总体形象。强化遗产地的社会教育职能,结合环江喀斯特的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天然河系、自然文物古迹、历史社会主义文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等价值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介绍与教育科普活动,针对不同对象人群采用不同的展示、宣传与教育的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加强公众关于喀斯特生态文化保护的观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研学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氛围,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五 结语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蕴藏着宝贵的喀斯特研究数据。就广西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自然遗产,加大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刻不容缓。通过对环江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开发利用环江喀斯特提名地的首要原则——以保持真实性、完整性为前提条件,分别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指导、联合社区共管和扩大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保护和利用,促进环江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充分发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普世价值,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江喀斯特遗产地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千峰林立
九寨沟喀斯特湖泊水体的神奇色彩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