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真菌性病害研究
2023-01-09代方惠田景恩刘贺贺石洪峰
袁 洋,代方惠,田景恩,刘贺贺,刘 冬,石洪峰
(1.铜仁市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2.碧江区市场信息站,贵州 铜仁 554300;3.碧江区川硐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4.碧江区瓦屋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5.铜仁市科技情报所,贵州 铜仁 554300)
1 稻曲病
稻曲病是为害水稻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又被称为绿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个水稻种植区地区均有出现。随着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推广,该病害的发生概率明显提升[1]。
1.1 发病症状
稻曲病主要为害水稻的穗部,在水稻扬花期易感染。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解剖水稻颖壳发现颖壳基部有菌丝块,感染期为2 d,菌丝能够形成分生孢子,形成后能看见稻曲球,出现稻曲球说明水稻已处于灌浆后期,防治难度增加。稻曲球刚开始呈淡黄色,并且覆盖一层光滑的膜,随着病情扩散,颜色不断加深,膜破裂后会释放出黄色或者墨绿色的厚垣孢子[2]。
1.2 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核能在土壤中越冬,通常情况下,病菌直接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者田间越冬,在第二年萌发出孢子,并且借助风雨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水稻孕穗后期到扬花期,主要为害水稻的花器,并且病菌在谷粒上生长和发育,造成该病害的发生。发生稻曲病与当地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在水稻孕穗后期到扬花期,如果遇到多雨、多雾的高温天气,很容易出现该病害。发生稻曲病与田间菌源的数量、大小有直接关系,上一年发生稻曲病的田块第二年发病概率较高。不合理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方式也是导致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如果单独使用氮肥或者磷肥,发病概率明显提升,而钾肥能够增强水稻的抗疫能力,合理施加氮肥、磷肥和钾肥,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3]。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第一,减少菌源的数量。发病的稻穗应集中销毁。在发病田块收割水稻后要及时深翻土壤,将病菌深埋,发病田块不能作为留种田。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在播种前消毒,能够降低种子带菌的概率,减少侵染源,有效预防稻曲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选择3%灰色水、强氯精5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种子,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可以配合使用氨基寡糖素和几丁聚糖等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除了做好处理种子工作以外,插秧前应在稻田内撒入防治药剂,并且灌水,能够有效消灭土壤中的菌核和厚垣孢子。第二,栽培管理。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抑制稻曲病的发生,要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多施有机肥,保证基肥充足,结合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征,做好追肥工作。此外,要做好水分管理,能及时晒田,结合施肥培育壮苗。在水稻孕穗后期到抽穗扬花期,坚持浅水勤灌的原则,禁止大水漫灌。第三,做好品种选择工作。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对稻曲病的抵抗能力不同,早熟品种的抗病能力强于晚熟品种。在栽培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栽培条件选择生育性能好和抗病能力强的品种[4]。
1.3.2 药剂防治
防治稻曲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选择药剂防治。在稻曲病发病比较严重时可以选择药剂防治,可采用两次施药法,在水稻破口前7~10 d 用药1 次,在水稻破口期再次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选择的药剂包括以下几种:5%井冈霉素水剂,施用量为2 400 mL/hm2,兑水750 kg 喷雾防治;45%戊唑醇悬浮剂,施用量为240 mL/hm2,兑水750 kg 喷雾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施用量为2 400g/hm2,兑水750kg喷雾防治,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3 加强预测
植保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结合天气变化情况做好病情预报工作。此外,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强对该病害的认识和了解,做好培训工作,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坚持精准施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5]。
2 稻瘟病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会导致水稻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随着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易感染稻瘟病的品种不断增加,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了解该病害的发病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2.1 发病症状
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易发生稻瘟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苗瘟。主要为害幼苗,患病后幼苗叶片为褐色,呈不规则病斑,有些病斑会出现灰绿色的霉层。第二,节瘟。主要发生在抽穗期,在发病初期,患病部位会出现褐色小点,随着病情扩散,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导致整个节部变黑,易折断;如果发病严重,会造成白穗。第三,叶瘟。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后,在幼嫩的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其中急性型的病斑主要出现在幼嫩的叶片上,呈椭圆形病斑,并且发病部位覆盖褐色霉层。在发病后期,病斑会连成一大片,形成不规则的病斑,导致整个叶片枯死[6]。
2.2 发病规律
水稻稻瘟病的病菌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的形式越冬,主要在稻草或者稻谷上寄存,第二年会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待孢子萌发后成为侵染源,导致植株染病。
发生该病害主要与两点有关:一是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有很大关系。如果品种单一并且大面积种植,很容易发病。二是与温湿度有着很大关系。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形成和萌发病菌分生孢子,导致病菌成为侵染源。栽培管理方法会影响水稻的抗病能力,如果使用氮肥过多,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过嫩,直接影响植株的抗病能力。
2.3 防治方法
要加强水稻稻瘟病防治,结合农业栽培管理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3.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加强水稻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弥补传统育种方式的不足。此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多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与携带有高抗病基因的品种进行杂交,能够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7]。
2.3.2 处理种子
通过科学处理种子能够提高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播种前,使用1%石灰水浸泡种子,通常情况下,早稻需要浸泡在10~15 ℃的石灰水,时间为6 d。晚稻需要浸泡在20~25 ℃的石灰水,时间为1~2 d,种子浸泡后使用清水冲洗。此外,可以选择20%福尔马林浸泡种子,时间为30 min,然后将种子取出覆盖薄膜,静置处理3 h 左右。
2.3.3 减少致病菌源的数量
第一,为了减少该病害的发生,应减少致病菌源的来源,当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为75%~80%时,易形成病菌的分生孢子,会增加该病害的发生概率。为此,要选择没有病害的稻田保留种子,保证种子未携带病菌。第二,要做好稻草的处理工作,将染病稻草移出稻田,并且做深埋或者焚烧处理。清理干净染病稻田周围的杂草,减少致病菌的来源。彻底消毒染病的种子,可以选择80%乙蒜素溶液浸泡种子,时间为2~3 d。
2.3.4 化学防治
为了提高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应随时检查田块,一旦发现有疑似的病株,要立即采取药物喷洒的方式处理。如果田间出现大面积病害,需要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用40%富士1 号喷洒防治。在每年的7—8 月,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同时在该时期预防稻颈瘟病。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可使用75%三环唑兑水喷雾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喷药的过程中要保证水量充足,在水稻开花期不能用药[8]。
3 纹枯病
纹枯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病后会导致水稻减产10%~30%,甚至减产50%,制约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
3.1 发病症状
纹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尤其拔节孕穗期是高发期。水稻纹枯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叶鞘等部位,会破坏疏导组织,造成叶片枯死,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导致水稻死亡。一般情况下,纹枯病主要为害植株基部靠近地面的叶鞘,并且纹枯病通过菌丝体的方式直接入侵植株内部,导致侵染扩散和蔓延,直接蔓延到植株上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侵染阶段。第一,在水稻分蘖期,病斑逐渐扩展蔓延至邻近的植株,增加发病概率。第二,在水稻拔节期,扩展蔓延至临近的植株,病情逐渐加重。第三,在水稻孕穗期,患病部位逐渐从低向高扩展,增加患病指数,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增加第二年感染纹枯病的风险。
3.2 发病规律
纹枯病的菌核是主要的侵染源,能够在土壤中越冬,或者通过菌丝体的方式在病残体或者杂草上越冬。在水稻收割完成后,发病植株表面的菌核仍然会残留在田里,越冬后灌溉水稻田会使菌核直接漂浮在水面,插秧时,菌核能够黏附在幼苗上,在温湿度达到适合的条件下会形成侵染源,直接入侵幼苗的叶鞘组织,发病部位会长出菌丝,之后继续扩散蔓延,导致病情加重。在水稻抽穗期,如果气温达到28~32 ℃、相对湿度>95%,会增加发病概率,导致病害达到高峰期。田间残留的菌核数量越多,发病就越严重。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生纹枯病。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
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以及加强田间管理,能够降低纹枯病的发病概率。第一,做好田间卫生管理工作,在水稻插秧前,应将菌核和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者焚烧处理。在水稻收割完成后,应彻底清理田间杂草,减少菌源数量。第二,科学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选择抗病能力强和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控制好种植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降低田内湿度。第三,加强水肥管理,施入充足的基肥,重施有机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3.2 生物防治
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水稻上残留药物,并且会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可选择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稻田养鸭,或利用生物药剂等方式替代化学药剂,能有效预防水稻纹枯病。有研究表明,在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使用15%井冈霉素,施用量为1 050 g/hm2;在抽穗期使用1%申嗪霉素,施用量为750 g/hm2,能够有效预防纹枯病,防治效果高达88%。
3.3.3 化学方法
如果田间已经出现纹枯病,可应用化学药剂防治,轮换或者搭配使用多种化学药剂。可选择内生细菌B196 和井冈霉素混合搭配使用,防治效果较好。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1 000 倍液,配合使用内生油菌B196 1 000 倍液,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药剂防治纹枯病的过程中,应保证用药时间准、药效高和药效时间长,最为重要的是选择低度和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把握好3 个最佳的防治关键期,分别为水稻分蘖期,应做好防治纹枯病的工作,降低患病概率;水稻拔节期是纹枯病的高发期,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能减轻后期防治的压力;水稻孕穗期,要保护好水稻上部功能叶片,提高防治效果。当前市场上的化学药剂种类较多,要结合当地纹枯病的发病特征使用适宜的药剂,选择性能好的药剂轮换使用,防止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使水稻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4 水稻黑粉病
4.1 发病症状
水稻黑粉病为害谷粒,导致病粒颜色变暗,发病部位会散发出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有些患病的籽粒呈暗绿色或者暗黄色,在内部充满黑粉,有较少的病粒局部会遭到破坏,但种胚能完整萌发。
4.2 发病规律
水稻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或者种子内越冬,第二年水稻灌浆期越冬孢子能够萌发,产生担孢子,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为害花器或者幼嫩的谷粒,影响籽粒的形成。在水稻抽穗期到乳熟期,尤其是水稻开花期如遇到高温多雨的天气易发生该病害。在增施氮肥的水稻种植地区易发病,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造成水稻徒长或者倒伏,增加发病的概率。
4.3 防治技术
4.3.1 农业防治
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并且在播种前做好选种工作,可应用盐水选种,去除病粒和瘪粒,再使用充分腐熟后的肥料,否则会增加发病概率。
4.3.2 种子消毒
在种植前可消毒处理种子,可使用0.3%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使用药剂浸泡种子消毒。
4.3.3 选择药剂防治
在发病比较严重的田块,应做好药剂防治,选择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进行防治,使用40%禾枯灵粉剂,施用量为60 g/hm2,或者使用15%三唑酮粉剂,施用量为100 g/hm2,兑水50 kg 均匀喷雾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