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2023-01-09刘玉杰陈海燕

种子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作物小麦

刘玉杰,陈海燕

(鄄城县旧城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603)

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关乎着我国的粮食安全。2020 年我国小麦产量已达1.342 5 亿t,同比增幅0.49%,但优质小麦占比仍较有限。如何提升优质小麦产量已成为当下农业从业者面对的重要挑战。相关种植技术人员应结合当下小麦种植实际以及农作物生产相关要求,针对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进而推动优质小麦种植与生产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1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 选种技术

在栽培小麦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确保小麦产量、质量的前提与基础。在部分小麦产区的生产过程中,选用的优良品种存在一定不足,导致小麦最终产量和质量难以达到相关标准,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种植人员在选择品种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各地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小麦作物适应性也各不相同,因此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基本环境特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品种类型。例如在A 地区可选用豫农949、中研麦1 号、豫教5 号等高产品种,B 地区可选用龙春166、龙麦63、克春18 号等品种,从而确保小麦品种与种植环境相匹配,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小麦的栽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1]。

在选定合适品种后,应针对麦种进行处理,具体可分为以下3 种方式。一是晒种,确保种皮干燥,提升种皮透气性以及种子生命力,进一步提升种子吸水能力。二是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种植人员可针对优质麦种进行包衣,有效杀灭种子当中的病菌,补充发芽和生长所需的各类微量元素,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三是适当拌种。采用钼酸铵、硫酸锌等微肥溶液以及以萘乙酸水溶液为代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小麦拌种,实现对生长环境的有效调节,提升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生长。

1.2 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进行作物播种前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有效提升土壤环境结构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为小麦的快速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与条件[2]。在小麦播种之前,应当结合小麦作物的栽培与生长需求,对土地进行灭茬作业,依托旋耕机、灭茬犁等工具进行表层土壤的翻松与破碎,将土壤当中存在的杂草全面清除,有效改善土壤营养环境,避免发生病虫害或倒伏现象。应结合小麦作物栽培需求采用深松铲等工具对土地地下犁底层进行有效破除,避免因犁底层过厚导致小麦作物生长环境的透气性与透水性受到影响。为确保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还应当进行起垄作业,进一步改善小麦种植环境的光、热、水条件,提升作物壮苗率,避免冻害等现象对小麦生长产生负面效应。

1.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能改善小麦的种植环境,还有助于小麦健康生长[3]。在选用底肥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是重视使用有机肥料。相较于无机肥料,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其内部涵盖的营养物质更加全面。以有机肥料作为底肥能进一步发挥出土壤环境的缓释作用,避免因施肥过度导致地力下降。采用有机肥料作为底肥还能使土壤当中的团粒结构更加完善,土壤含水量更加均匀,全面提升土壤保水保湿、透气保肥的能力。相关种植人员可对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全面测算土壤当中各类营养元素的含量,使有机肥料以及无机肥料之间的配比更加科学完善,全面提升底肥施用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二是应当结合土壤种植环境历史控制肥料。例如针对发生过土传病害的土壤环境,可在底肥施用的过程当中配用福地龙等杀虫药肥,使小麦苗期、生长期可能发生的土传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和杀灭。

三是针对土壤存在结块或地力较差的种植地块,可适当采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土壤性能进行改良,使土壤更加适宜小麦生长。

1.4 选择科学的播种方法

把控好播种时机是提升小麦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小麦按照适宜播种时间以及性能差异可分为冬小麦以及春小麦两种类型,因此种植和栽培人员同样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选定小麦播种时机。冬小麦一般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华北平原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相较于东北地区来说,这些地区冬季温度更高,适宜小麦越冬,因此这一地区的冬小麦一般在秋季10 月左右播种,到了第二年春季实现返青和生长,并于初夏季节收获。我国春小麦一般种植于热量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气候过于寒冷,小麦难以越冬,因此只能在春季温度回升的条件下进行播种,从而确保秋季得以收获。

选定合理科学的小麦播种时机,不仅能全面提升小麦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还能有效规避恶劣气候对小麦作物的影响,确保小麦作物收获时机的适宜性,避免早熟或晚熟制约最终的农业生产效益。

除了播种时机外,合适的播种密度也是提升小麦栽培水平的关键。据统计,小麦的差异化种植密度对其生长期以及收获期的影响极为显著。随着单位地块面积内小麦麦种种植密度升高,返青前的群体量也随之升高。合理的小麦种植密度不仅能使小麦作物获取更加丰富均匀的光、水、热资源,还能进一步改善小麦作物的产量结构,使单位面积内小麦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具体来说,在明确小麦播种密度时,应当全面考量小麦品种特征、种植环境状况以及田间管理条件,一般较适宜的小麦播种量为110~130 kg/hm2[4]。如果栽培密度过稀,可能会导致地力浪费,抗倒伏能力下降,影响优质小麦作物产量;如果栽培密度过大,可能会影响每株作物能够分配到的光、热和水资源,影响小麦的千粒重以及穗粒数,同样制约了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1.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提升农作物生产效能的重要渠道和关键手段。常见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镇压、间苗、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溉等。小麦种植过程同样依赖有效的田间管理工作。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小麦作物的栽培与生产要求,对田间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规划,与小麦生长周期更加匹配,进一步确保田间管理工作效果,为小麦作物栽培工作的产量和质量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具体来说,种植人员可选择以下几方面角度切入。一是在出苗期查补麦田。在小麦作物的出苗过程中,受种子质量、生长环境以及底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缺苗或断垄的情况。小麦种植人员应针对麦田内缺苗部位进行补种或移栽处理,使小麦缺苗现象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小麦缺苗对麦田整体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应结合实际情况为麦田除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杂草的抗逆性较强,可能会与小麦争夺生长空间以及水肥资源,干扰小麦的正常生长,同时会对麦田收割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科学除草是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种植人员可综合采用中耕除草、人工拔草以及农药除草3 种方式对麦田内的清除杂草,提升优质小麦产量与质量。三是科学灌溉,对提升田间管理效能也具备重要意义。种植人员应做好灌溉效果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有效平衡,综合采用软管输水、窄口灌溉以及移动式喷灌设备实现灌溉策略对麦田的全覆盖,进一步满足小麦作物生长过程对水资源的需求,确保小麦栽培的经济效益。

2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小麦常见病虫害类型及危害

受气候或栽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会给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较为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小麦赤霉病,又称为小麦红头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产区以及东北春麦区,不仅会导致小麦籽粒腐败,还会导致人畜使用后中毒。该病害主要借气流、雨水传播。二是小麦白粉病,该病害可能在小麦生长的各个环节产生,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部位,多发于潮湿环境当中。三是小麦蚜虫,作为小麦种植过程当中威胁最大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虫害,不仅会使小麦的千粒重降低,还会汲取小麦叶片、茎秆部位的汁液,导致整株枯萎甚至死亡。四是小麦黏虫,该类虫害会取食小麦叶片,导致叶尖枯黄、歉收等现象发生[5]。在传统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种植人员大多采用单一的农药防治方法,不仅会对土地种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对确保作物健康生长产生了一定制约。

2.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2.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防治效果良好、成本投入较少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通常情况下,小麦病虫害以蚜虫侵害为主。种植人员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结合生物防治技术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防治蚜虫的方法十分丰富。种植人员可以对10 月中下旬的病虫害信息加强关注,并根据未来几周的天气情况提前选择针对蚜虫预防的生物防治技术,进而有效抑制蚜虫在农田里的大规模泛滥,减少小麦受到的侵害。为保证小麦种植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出现减产的情况,种植人员还可以加强对害虫天敌的培养,创造出适合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小麦的整体品质。种植人员在培育蚜虫天敌时,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方面需要借助生物防治技术抑制瓢虫和蚜虫等虫害,并在短时间内控制害虫泛滥速度;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维持田间生态系统平衡,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一定特殊情况时,可以在生物防治技术的基础上辅以农药或昆虫抑制剂,更好地促进有益昆虫繁殖、抑制病虫繁殖,为维护田间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2.2.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种植人员在种植小麦过程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技术。通常情况下,物理防治技术和人工除草结合使用,可有效清除田间杂草,提升土壤疏松程度,调节区域内的氧气含量,进而提高防治效果。田间杂草每年会以2~4 cm 的速度生长,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田间杂草泛滥,争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给农田中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田间杂草生长会提升作物患病虫害概率,在病虫害的侵扰下小麦质量、产量都会显著下降。种植人员可以结合病虫害的生理特点,选择科学的物理防治技术,将大量害虫引诱到同一地点,然后集中灭杀。在引诱害虫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相应的器具,同时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这是物理防治技术的弊端,但是该技术可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有效维持生态平衡、稳定。当前,借助害虫喜光特性通过杀虫灯灭杀害虫或使用黄板引诱飞虫等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在实施相关措施的基础上配合人工除草,最大限度地提升田间管理的有效性,为小麦生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提升产量与质量。

2.2.3 农业管理防治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升级,病虫害防治工作时有了更多有效的对策,其中在农业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早期田间管理来预防后期的病虫害泛滥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种植小麦前,可以通过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预防病虫害侵袭,减少对小麦种子的损害。与此同时,种植人员应强化土壤肥料管理,进一步抑制病虫害规模,明确种植小麦的时间,更好地预防根腐病以及纹枯病等麦苗疾病。二是夏季集中开展农业防治工作。种植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田间管理以及除草的重视程度,并统一对杂草以及废苗进行有效清理,以清除病虫害的生长空间,进而从根本上抑制病虫害。三是种植人员应重点管控肥料施加量。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后期的病虫害管控效果将会直接受到施肥工作质量的影响。在挑选肥料时,种植人员应根据小麦以及种植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复合肥、钾肥以及小麦专用肥等,进而借助合理的化肥种类来加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不仅可以为小麦后期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的干扰,提升小麦整体的生长效果。

2.2.4 季节性防治技术

春季是小麦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同时是其生长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春季具有阳光充足、土壤内部养分丰富的特点,此时小麦开始进入全面生长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种植人员应加强季节管理意识,在小麦还未出土前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避免小麦在后期生长中受到损害而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造成不利影响。考虑到春季对小麦生长的重要性,种植人员应对病虫害进行早期处理,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并结合病虫害特点喷施相应农药,做到对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小麦后期灌浆等问题。由于春季阴雨天气较多,在开展季节性防治时应根据杂草种类、密度等制订科学的防治措施,保证农药喷洒面积、时间和使用量的合理性,避免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以及对小麦生长和授粉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存在特殊情况需要大面积喷施农药,应根据病虫害的蔓延范围和程度控制用量,进而实现对小麦的科学管理。对于秋冬季节来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育麦苗,保证麦苗可以安全过冬。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根据麦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补水工作,对生长情况较弱的弱苗施加氮肥,帮助其转化升级;而对于群体偏大的旺苗,则应及时清除,对其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结束语

在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中,小麦以其适应性强、产量较高的特点占据关键地位。相关种植人员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对优质小麦栽培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对选种、整地、施肥、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并综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管理防治以及季节性防治技术不断推进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全方位提升小麦质量和产量。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作物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