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与欧洲福利国家的未来

2023-01-09编译张占力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6期
关键词:重复性福利劳动力

■编译/张占力

诚如熊彼特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即提出“破坏性毁灭”,技术变革也不是一个新现象,现有语境所谓之“新”,是因技术变革加速迭代,不断超出人们预期,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使劳动力市场变化加剧,并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鸿沟。技术变革是大势所趋,研究者需要探索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对欧洲福利国家的影响,并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对福利国家是“双刃剑”,既会产生减少工人需求、降低劳动报酬、缩短劳动合同期限、削弱社会凝聚力、造成福利国家财务可持续性困难等负面影响;也可带来有效改善劳动力市场,降低一些危险劳动的工伤事故发生频率,替代某些繁重劳动的积极结果。

变化原因及影响程度有几何

未来许多工作存在不确定性,预测工作数量和工作种类发展趋势变得较为困难。2003 年关于新技术对劳动替代风险的研究认为:在分析和交互式劳动方面,重复性劳动可被大量替代,非重复性劳动有较强的互补性;手工工种方面,重复性劳动可被大量替代,非重复性劳动存在有限替代或互补机会。重复性劳动数量下降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二元化”,即有着安全稳定工作的局内人,与定期合同、工作岌岌可危的局外人之间的差距被强化,形成一条鲜明的“局内人-局外人”分界线,常规性、重复性劳动的失业者将很难再就业。许多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条件与劳动力市场参与稳定性紧密相连,政策也日渐区别对待,倾向为不同类别的社保权益享受者提供差异化待遇。可以预计,即使部分“局内人”也将面临失业风险,但“局外人”首次进入或失业后重新进入稳定劳动力市场的难度会更大,难易程度取决于该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未来变化。

1931 年凯恩斯提出“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虽替代工人,但也增加了其他经济部门劳动力需求,对劳动力市场仍有积极影响,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整体衡量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哪类工作更易面临风险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重复性、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更易被替代;需要较高教育程度工人完成的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目前只有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高的工作被取代的风险偏低。这也直接导致以工作种类和数量为对象的研究难以为继,甚至许多经典研究失去现实意义。以现有劳动力市场变化因素预测,未来10-20 年间40%-50%的工作职能将消失,工业部门占比高的欧洲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为突出。

以应用最新技术的工作类型为研究切入点,为分析欧洲国家工作替代提供另一个视角。经测算,爱尔兰20%、意大利45%的工作可完全自动化。最近一项全球研究认为实施新技术会导致2030年有0.75 亿至3.75 亿工人被动更换工作。将教育作为分析因素的研究发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2 个成员国有近一半工作岗位会受新技术影响;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行为可以自动化,且不同国家在高风险工作自动化和风险工作重大改变占比上存在差异。另需关注的是,技术不仅影响自动化替代工作的数量,也直接导致工资水平、非标准工作以及自我雇佣率的变化。有测算显示,美国每千人机器人拥有量每提高1 个点,就业人口比、工资水平分别下降0.18-0.34、0.25-0.5 个百分点。国别差异之外,国内差异也不容忽视,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会加深社会不公平程度、拖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导致国内冲突以及破坏社会凝聚力。因此,需对国内贫富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以防范风险,对欧盟而言亦需调整国家间的收入。另一个特殊现象是服务经济时代,不仅非技术性工作,诸如医生、研究人员、律师等技术性高的工作也会因技术普及得以精简优化而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有分析认为,现有工作会因技术而消亡,但同时也将有新工作因技术而出现。虽如此,新技术情景下的失业者很难再就业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福利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多举措的支持与帮助。此外,新技术应用也会使全年工作小时数下降,这固有积极的一面,给予劳动者更多闲暇时间;但另一方面为防止失业率恶化,只能以减少工作小时数来应对持续的新技术应用。因此,接受技术驱动型失业看似合乎逻辑,但这种失业规模仍难以估计;这也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渡期,并导致社会出现新的分裂与不公。

对福利国家危害有多少

人口老龄化从两个方面给福利国家以巨大挑战:一是支出增加,如老人照护费用、养老金给付不断增长等。二是老年抚养比较高,劳动人口数量少,需要收入转移支付和社会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减缓经济增长,使欧洲福利国家财政进一步承压。老龄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利弊尚未有定论,但采用新技术或是其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证实。新技术导致失业率增加、群众满意度降低,这可能会提高对民粹主义政党的支持率,反过来又助长福利沙文主义和反移民政策的兴起,欧洲已不断上演这种循环,福利国家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技术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进而使福利国家面临多种威胁,尤其要关注两种风险:一是收入损失风险,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持续攀升的压力。此外,劳动力市场“二元化”也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聚合。

收入损失风险来自于税收减少。福利国家财政收入源于各类税收,劳动人口数量下降会导致税收规模萎缩,这种情况在北欧福利国家尤甚;欧洲大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待遇与缴费相关联,财政压力稍小;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再次之。信息技术系统、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存在“赢家通吃”的风险。对机器人征税或是可行政策之一,但需在使用新技术促进持续高水平的经济增长与实现公共部门充足的财政收入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对公司营业额征税以及确定国家管辖范围缴纳税款的国际协定等对公司征税,可视为对机器人征税的替代方案。对数字平台商业活动的营业额征税,并不确保使用平台的所有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均可从中获益,且国家间的税收竞争会减少税收收入进而影响其财务可持续,目前企业税率整体下调印证这个判断。

福利国家财政供给依赖经济增长,如果技术比其他手段更利于经济增长,福利国家只需解决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难题即可。研究证明,国家经济增长不必然提升个体福利,尤其是经济发展中的失业者社会满意度更低。新技术拥趸认为,实施新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使产品物美价廉,人们也更易获得多样化商品和享受更多闲暇。但新技术也会导致出现更多的劳动力市场边缘群体,如果福利国家缺乏恰当的再分配机制安排,将抑制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水平,反过来拖累经济增长。由此,社会保障体系要“迎难而上”,起到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作用:失业人员增加时,社会保障制度承担减贫重任,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当然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和经济结构迥异,承受压力程度也不一。

福利国家应作何准备

如何既保持福利国家传统优势,又有效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首要是寻求合理政策以减少新技术的负面性,包括评估新技术导致变化的程度,制定新技术应用规则的政策,执行政策应对不利后果等。福利国家要反思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二是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较为充足的失业收入保障,三是确保福利国家财政收入处于合理水平。目前福利国家的挑战不仅来自新技术或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囿于政府决策者可用的传统经济手段有限,需借助经济之外的多元化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因技术而濒临失业的劳动者大多缺乏相关工作技能,或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较低,需要福利国家高度重视相关群体的人力资本开发和提升。福利国家应承担责任,将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投资,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进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做好消费需求管理。技术会产生失业问题,也会使人们由于预期收入降低而减少商品和闲暇消费;如果缺乏收入再分配机制,或因财政收入缩减而降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对消费更是雪上加霜。消费市场需要有较强购买力的人群,经济资源分配不均会减少该群体数量,即使有购买力的人群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提供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对保持稳定、持续的社会消费至关重要。

第三,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供给不足时,通过压缩工作时长增加劳动力总需求或许是可行的一种办法,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周工作天数、延长强制年休假等。增加劳动力总需求也能有效防止较高失业率。社会财富再分配、增加闲暇时间等也可增强社会凝聚力。因此,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失业人员、提供更多闲暇、适度社保待遇等良性互动,可确保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第四,提供公共部门工作。公共部门工作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与收入水平匹配性也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也涉及求职者与可获得工作数量和种类错配等更为宏观和理论层面的探讨,或许可以借助对工作机会和选择权的社会再分配机制进行调节,当然这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决心和倾斜力度。

猜你喜欢

重复性福利劳动力
玉米福利
化学分析方法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确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重复性试验统计处理方法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清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