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分析*
2023-01-09何绚
何 绚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源远流长,是激发民族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形势。如全球化浪潮之下,互联网已经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意识入侵,导致一部分人的民族意识、理想信念、国家观念、爱国思想弱化,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映射到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的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很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大中小学必须从大局出发,立足于培养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有序有效地贯穿于大中小学各阶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必行之路。
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的依据
(一)尊重认知发展规律是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理论依据
有别于形而上学、机械性、直观性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因此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来源。人类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实践中探索世界,最终得以改造世界。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遵循特定规律,这一规律就如列宁曾指出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也就是说,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在循环往复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实现对客观对象更为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主体的人,由于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反映形式,因此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到位的,而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从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上升为对现象,并与本质相统一的过程,最终实现由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类现实活动。
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同样也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分别处于人生不同的阶段的大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意志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思想认知规律,设定各学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知识技能还处于启蒙阶段,感性认知能力强,喜欢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更多的是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其知识积累和理性思考能力得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除了注重爱国情感的培养,还要根据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到、从浅出到深入,学会分析现象,思考问题,开启爱国主义的系统学习,尤其要重点打牢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大学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思想进一步成熟,此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强调理论学习,深化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通过生动客观的历史事件的再现,在严密的逻辑说服下,在真理的力量感染下,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的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对国家的未来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教育工作中基本思想的反映,也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向与基本路线,它是各级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等实施具体教育决策、活动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性方针,也是实施教育的政策根据,因此具有强制性。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大中小学,更应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将“培育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解决好。如何解决,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领域下功夫,重点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方向、原则等问题。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爱国是最重要的,这里就包含了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指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地引导人们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2020年2月,在《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着力通过颂扬先进形象、打造有效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爱国情感、利用重要仪式、激励使命担当等途径砥砺爱国奋进。”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依据。”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是坚持贯彻执行的党的文件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体化构建。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爱国以及怎么样爱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奋进新时代的过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的是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现实依据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源于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根与魂,而广大青少年群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青少年对祖国的爱国情怀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乎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教会不同学段的孩子正确爱国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际遇。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的坚实的现实基础,而时代的使命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地与中国梦相结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全面、要具体,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二是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审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各学段各自为政,自说自话,而是要彼此关照,相互衔接,整体提升,这样才能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构建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明晰新时代爱国主义诉求,不断传承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强烈情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培养时代新人。
二、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各学段有效衔接不足
大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像一场接力赛,要把接力赛跑完跑好,最起码的是要做好衔接,不能在接力的过程中掉接力棒。在每一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除了要完成好本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外,还应该做好衔接工作,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个有机衔接的统一整体。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是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往往各个学段孤立发展,缺少联系,过度生硬,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进程受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比如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内容重复,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侧重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但是往往教学内容的选材上过于粗浅,过度的重复中学阶段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比如思政课在教材呈现上,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呈现方式单一,大多以课本为主,因缺乏生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特别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教师,特别重视教材案例典故。虽然重视教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也需要实现从教材语言都教学语言的转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倒挂的现象。在中学阶段的选拔性考试过程中,难度过大,对教材的挖掘过深。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某省中考和高考试卷原题,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发现中、高考部分题目难度有时超过了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难度,有些题目对于一些高职的学生来说,要做对,要理解到位是很有难度的。选拔性考试增加难度无可厚非,但是应该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层次,也应该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以免拔苗助长。
(二)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成就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发凸显,这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新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历史的车轮中和现实轨迹里,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全新的载体。素材丰富,载体先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爱国主义教学资源存在简单重复等现象。由于缺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的教研活动,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同时,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系统的必学纲要,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内容重合。另一方面,“00”后的大中小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他们的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不再是“空杯”的模式接受教育,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自主获得了很多信息,面对教育者时以“我已有”或者“我已知”的心态来迎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必须得用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料来应对新的挑战。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网络上各学段虽存在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但是层次不一,有的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逻辑不够严密。从质量上看,从整体上考量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及递进关系不明显,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
(三)教师有效沟通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尤其要靠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学段思政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思政课教师在跨学段的学习交流过程中的相互交流还是不够的,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构建的进程。
一方面,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较少。目前,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但是这些培训主要是针对本个学段范围内进行,而与之跨学段的培训交流可以说少之又少。有些省市已经开展了相关交流培训的工作,比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但是还有很多的省市这
类型的培训交流是比较少的,即使有,开展的教学活动也是很少的,培训交流也还不够深入。笔者曾参与过跨学段交流集体备课,也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过,在跨学段交流过程中,交流方式比较单一,讨论不够充分,内容不深入,且多是停留在了解情况、介绍汇报等这种形式上,深入合作探究很少。另一方面,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导致教师有效沟通不充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涉及思政课教学的各个部门,涵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人员、主管部门人员等,由于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面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为支撑实难以取得实效性进展。目前,由于缺乏专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组织部门,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构建又是属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因此还没有统一组织协调管理的部门。从整个国家层面而言,当前,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分属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接受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构建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为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跨学段听评课制度等还在探索完善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继续完善,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