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23-01-09梁智涵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匠培育

梁智涵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制造逐渐走向世界,中国生产制造行业正在从低端向高端迈进,如今,工匠精神已经不仅仅只是指代手工艺匠人和生产制造工人应具备的职业品质,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要求三百六十行的从业人员和企业单位都能具备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1]。新时代的从业者要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以工匠精神引领岗位工作,严谨负责,精益求精,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强国,高校也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但是,在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首先,想要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引领先行[2],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教学能力、过硬的实践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工匠精神。但是,现今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是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和骨干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难以获得明显成效。

另外,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然而,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忽视了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教学管理中,高校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督导、考核、评价等各方面依然比较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对大学生的实践实训重视不足,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比较滞后,全方位育人体系不够合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仍然是高校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缺乏认同感

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作为培育主体的大学生本身对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缺乏认同感,这是阻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工匠精神要求大学生能够专注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但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金钱至上”理念影响,许多大学生只想赚大钱、赚快钱、赚巧钱,期待工作轻松不费劲还体面,来钱又多又快。在这样的错误意识支配下,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技术工作或者是手工业劳动缺乏认同感,轻视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从而导致国家和社会缺乏一线技术人才。

(三)部分企业对工匠精神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的用人需求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错误解读也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早已得到了延展,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等卓越品质都能归属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然而,社会上部分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错误解读了工匠精神,或是认为工匠精神只存在于传统匠人身上,是手工业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或是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曲解为对重复性机械劳动的任劳任怨。这些对工匠精神的错误解读以偏概全,阻碍了工匠精神概念的普及,阻碍了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工匠精神的追求,阻碍了从业者们在工作岗位上的专注和创新,更阻碍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三全育人”理念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意义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三全育人”理念的认真贯彻执行对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教师队伍成长,推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教师和教辅人员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他们的业务水平、教学质量、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价值导向。在“全员育人”理念的倡导下,高校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教学能力一流的名师队伍,发挥其全员育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引进以及培训,坚持把职业道德培养以及技能水平融入教师考核管理,定期集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待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

同时,贯彻和执行“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高校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摆脱旧有的观念束缚,制订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教育工作不应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要重视素质教育,改革人才考核方案,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层层把关。

(二)增强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三全育人”强调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以达到“育人”的目标。秉承“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仅是课堂的专业知识教学,还有课下的社会实践以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匠精神”主题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工匠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伟大,[5]从而提高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自觉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三)引导社会企业正确认识“工匠精神”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校企合作实训。在此过程中,不仅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企业也从中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得到了有效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这也有助于传承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输送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理念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种“工匠之风”。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目前,大力推进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已经成高校育人最为现实而迫切的需要。高校推进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需要抓住重点群体、把握重点阶段、找准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员育人

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所以,高校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建设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6]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塑造与实践履行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招聘足够的教师,通过对外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和对内培训本校教师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促使教师强化职业培训和实践教育,帮助教师增强工匠精神意识,让教师重拾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一批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另一方面,除了任课教师之外,高校也要严格要求辅导员、行政、后勤等教职工人员,把工匠精神与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引导学生发现专业岗位的价值和趣味,教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工作,加强高校实践学习的专业性,[7]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营造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全方位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往往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样需要高校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弘扬工匠精神。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张贴工匠精神相关宣传资料,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讲述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识;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影视资料,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树立模范榜样,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认同工匠精神;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职业观念,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或者行业代表人物来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坚守岗位,勇于创新。

(三)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育人

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此,高校可以将工匠精神与“三全育人”理念融合,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传递工匠精神的内涵概念。在具体教学管理中,高校和教师应当注重精细化管理,在遵循院校规章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对教学实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精准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专业,对微小细节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耐心引导,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8]

(四)增强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和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对工匠精神缺乏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将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了解、认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在学习工作中积极落实践行工匠精神。高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9]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适合的教学管理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10],将工匠精神从理论落实到行动,督促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积极进取。

(五)深化校企融合,助力企业工匠精神塑造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和企业都展开合作,推动产教结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研一体的同时,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实训之中,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制”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基础,增强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训时,高校和企业要严格要求学生,推行精工制造生产理念,让学生把实训实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培养大学生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要求大学生对实训操作进行总结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创新。高校要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研一体化发展[11],培养更多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助力中国“智造”,培育“大国工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企业也可以有计划地选择一批中青年骨干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进修学习,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型、科研开发型高级人才[12]。也可经常性地组织一些以弘扬工匠精神为目的的集体活动,在整个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服务客户、热爱工作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改善和提高技术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奖励措施,真正使技术工人在企业受到尊重,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

四、结束语

中国制造正在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能转型成为“中国质造”的必然要求,只有从业者和企业都能具备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立足于世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之中,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队伍实力,健全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现路径,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培育出具备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