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老巍山
2023-01-08张云梅
●张云梅
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
——题记
一
巍山古城的清晨,是从雨打芭蕉声开始的。
黎明前,又下了一场雨。又或许是,昨夜一直有雨,雨点顺着瓦檐,持续滴落在芭蕉叶上,又顺着叶片滚落在石缸里,却未曾惊扰我的酣眠。
诗人说,巍山是一座时光驻足的古城。
是啊,在这座古城中,我从天真无邪的豆蔻年华,再到拾起教鞭走上讲坛的青春芳华,直至为人妻、为人母,从孩提到成年,似乎就在恍惚间。而今,我已至知天命之年,儿子也已成家立业,人生已过大半,巍山古城却仍是年少时的模样。古城虽古,却未改容颜。想起那句话,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
我任教的巍山一中,原在古城文庙内。那些古老的建筑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儒家文化的气息,翰墨书香濡染着莘莘学子,也使每位老师都变得温文尔雅。人们说,巍山话温婉,或许与此有关。县城文庙,是县城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诸多政府机关,藏身于那些六合同春院、三坊一照壁、走马串角楼之中,使巍山的古老与现代、旧韵与新潮,雅与俗、快与慢,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意味。比如在街角的墙壁上,你会看到用工楷写成的讣告,那是要用毛笔蘸墨慢慢呈现在纸面上的,花费的时间要以时辰计,真是古风依存。然而当你看到落款时,又不禁有些诧异,这篇文字落款竟是“某某局”,这恐怕也只有巍山独有。这座古城,用如此郑重的方式让亡魂与活着的亲友道别。墙上的讣告还很多,旧的还没掉色,新的又贴出来。街上的挽联和守孝联也呈现着白、绿、黄、红等各种色彩。老人们在古城中渐渐衰颓,终至逝去。新的生命在某个院落中传出响亮的啼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某对新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老与幼,新与旧,出生与死亡,就这样在时空中交替。而古城不动声色,那些街道与店铺不动声色,古城里的人们悠悠缓缓地过着,不动声色。
几乎每天,我都会信步巍山古城,这已经成了我生活的日常。拱辰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是巍山的地标。数百年来,它沐风栉雨,刀兵水火,依旧巍然挺立在高原的天空下。它那刺向苍穹的飞檐,诠释着“万里瞻天”的意蕴,依旧有着“魁雄六诏”的豪迈。南诏先祖们,由此出发,翻越哀牢山,走向蔚蓝的洱海,他们在苍山十九峰下,构筑太和城、羊苴咩城,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政权的疆域,由此延伸,向东拓展,在现在的昆明构筑拓东城,继续挺进大渡河。他们向南与泰国、缅甸、越南交集。数百年开疆拓土,成就旷古基业。如今,拱辰楼也如同头顶蓝天上的那缕闲云般悠然。城门洞里,偶有蓄着长发的文青,或弹着吉它,或打着架子鼓,或吹着萨克斯,宛如在欧洲的古城墙下,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拱辰楼上,穿透千年时光的南诏古乐,如同道家智慧酝酿的老酒,飘飘洒洒,散发着闲逸之气。
拱辰楼前的小广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闲逸的人们三五成群,散步闲聊。一群老者每天傍晚在广场的东北角,唱响夕阳红,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在小城过着老有所乐,颐养天年的日子,看他们恬淡安然的神情,正如那端坐600多年的拱辰楼一样,安稳祥和。古城的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城人。无论什么季节,人们都喜欢到这里,不为什么,只为踏寻历史,寻回千年时光,让生命浸润在时光陈酿出的广场,放飞自我。芦笙与打歌,也常在这里响起。篝火、彝族服饰、打歌的女子、芦笙、拱辰楼,它们之间,似乎有着延续千年的神秘纽带。巍山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其格局又符合中原王朝的矩度,而彝族打歌的奔放,古城的严丝合缝,似乎又找到了某种历史的契合。
以拱辰楼为中心形成的四方街,充溢着浓郁的市井味,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旧时传留下来的各种行当买卖,依旧在这里进行。银器店叮叮当当的打银声,犹似敲打出时间节拍,新旧时光在这里交错。
拱辰楼往北的小街,有徐家大院、进士坊、群力小学、群力门、还有鳞次栉比的店铺,剃头店、修鞋店、彝族服饰店、擀面店、冷饮店,就那么妥帖地比邻而居。
小街上,不得不说的是群力门。“群力门”以前叫“关厢门”,是当时迎送来往官员的必经之地。中间走官员,两边走老百姓。中间是一道圆门,平时是关着的,只有迎接官员政要的时候才会打开。1951年,县援藏筑路民工两个大队300多人,借完成任务后还乡的机会,奋战48天,修通了关蒙公路。为纪念群众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修通关蒙公路的艰苦创业精神,把原来进城的“关厢门”改为“群力门”。正因此门枋来历不凡,我每天从群力门下走过,都会精神振奋,心中充满力量。
群力门建成后,群力小学也由“北社学”改名为“群力小学”。群力门往南200米的古街上,一座古典的牌楼式木门的院落,就是曾经的北社学,即今日的群力小学。这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社学,在日月轮回之间,默默地传承着文献名邦馥郁的书香,讲述着一代代小城人习文求知的故事,播种着今日的文明,放飞着明天的梦想。
沿着小街由南往北就那么悠闲地走着,和李孃打个招呼,和沈爷爷寒暄上几句,用几毛钱买一根老冰棒追寻孩童时的老味道,到王大姐挂面店买两把土碱面条,再烧上两片巍山饵块……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常常抚平我的焦虑。生活,原本如此简单;生存的意义,是人为赋予的。
向南而行,当我仰头仔细端详进士坊的时候,我已经不再仰慕那些从这里走向朝堂之上的先贤,尽管他们是巍山人的表率,他们激起后人向上的雄心。但烟火人生,才是生存的本来面目。
在那个叫月华街的小巷里,隐藏着众多深深的庭院,年少时的老师或同学,就住在某个庭院。有时,我会到某个同学家蹭饭,面对半笼香菇包,就一盏苦茶,围着院子里那蓬盛开的粉团花转来转去,欣喜不已。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穿过长长的巷道,到和蔼可亲的班主任梁老师家玩上半天,快退休的老师就像家里的奶奶一样亲近,走过狭长的巷道,我就恍如回到了快乐老家。
徜徉在小街上,我会想到我的童年,小学四年级以前,我是在离县城20公里外的大仓小学上学的。大仓人会做生意,这是远近闻名的。放学,或是假期,我都要到街上摆摊卖货,弥补家中的亏空。我卖过的物品很多,香烟、花生、鸡蛋、小菜、浸梨、玩具,那样的生活历练,让我知道生活的艰辛才是常态。五年级的时候,我转学到巍山古城里的群力小学读书。作为班长兼学校大队长的我,在大仓小学受到老师们的百般宠爱,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孩子王,从乡下的学校一下子转学到县城这个陌生的环境,多亏了可亲可敬的梁老师,给我介绍了两个住在隔壁的女同学,让我迅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在群力小学度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时光。
20年前,我的孩子,也在群力小学读书,所以群力小学承载着我和孩子的童年。入学一个月以后,我家的小男子汉就不要我接送了,每天目送着孩子上学放学,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强大,从群力小学到文华中学,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群力门外的近桥巷,在孩子出生那年,我和丈夫住在县城自建的小院子。虽然院子很小,却是我们温暖的家。整整十四年,在那个占地不足一百平米的小院子里,我们一家三口就那么有条不紊地生活着,贴心贴肺地相偎着,朝朝暮暮地温暖着,不动声色地幸福着……
徜徉古街上,当你走累了,到北街寻一家老茶铺。喝一碗槐花盖碗茶,让时光在茶水里慢慢流逝,或静坐品茗发呆,怀想你的人生,怀想这座古城给予你的温暖。或者站起来,围观茶铺门口的象棋博弈,棋逢对手,厮杀得难分胜负,都想当参谋的围观者在一旁干着急。古城的露天茶座,更是一道独有的风景。在野猪林、蒙阳公园、文华书院广场,都有一些露天茶座。一盅菊花甘草枸杞盖碗茶,一盘瓜子、一盘油炸洋芋条,再来两瓶冰啤酒,可以邀约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坐上几个小时。也可以一个人看书、独自发呆,一坐一整天。古城人的日子,就是这样的闲适散淡,颇有当年南诏富家子弟的遗风。
茶铺外,下象棋的铜雕像,栩栩如生,过往游客,尤其小孩都喜欢坐下与那老倌合个影。那老少博弈的场景,生动鲜活,巍山悠久深厚的象棋文化在平常人家,在古街边传承延续。
星拱楼在南,与拱辰楼遥遥相望,如同印章般盖在巍蒙大地上。拱辰楼与星拱楼之间,是段宽阔的街道。古玩店、服装店、早点铺、特产店、茶铺、裁缝店、剃头店、涮菜店,一应俱全。
星拱楼之南,有好几家手工面条坊,店铺外正在晾晒刚生产出来的面条,挂面像瀑布般在木架上流淌,古街道、古城门、挂面、红色门框和谐地组合,仿佛过去的时光未曾走远。想起古人说过的“民以食为天”。巍山的麦面筋道,面质好,口味醇香,还有以麦为地名的村庄,比如小麦庄、大麦地、麦子哨,都表明了麦子在巍山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著名的“一根面”更是申报了吉尼斯纪录,万人同吃一根面,需要的是麦面韧性之强和制作人的手艺之精。
面坊向南,就是刘家大院,这是北伐将领刘介眉的故居。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为同班学友,当过朱德教导团的副团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因负伤解甲,长期任政府知事(县长)。再向南,便是巍山的几家扎染坊。工艺的精湛,堪称大理扎染的典范。巍山扎染远销日本,做工上乘,价格自然不菲。有外地朋友来,我常带他们来这些店铺中购买小件。兴巍扎染的主人姓熊,他家的各种扎染制品也颇受顾客青睐。
二
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总说,巍山是座活着的古城。
我去过乌镇,那里是一以贯之的心安理得,就像是遇到多年未见的老友,彼此相逢便可聊得热火朝天。至今,乌镇的老街还在,乌镇的小河还在,乌镇水乡特有的气息比原来浓厚了,可是,乌镇却成了没有原住民的景区,少了本地居民生活的活色生香。巍山古城却不同,无论你是新客还是旧友,都能触摸到古城舒缓、闲适、从容、朴素的气质。
巍山素有“中国名小吃之乡”的美誉,又有“小吃天堂”的说法。穿行古街,各种巍山名特小吃,应有尽有,美食飘香,钻入你的鼻孔,倏然刺激起味蕾。肉饵丝、一根面、青豆小糕、烧饵块、豌豆粉、凉卷粉、蜜饯、牛干巴等不胜枚举。在这座典雅古朴、独具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城。最幸福的事,就是徜徉古街,品尝几种最钟意的小吃。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慢慢悠悠地享受着舌尖上的乐趣。
水坝街往西,一家叫“明媚涮饵丝”的店,名不见经传,却是很多年轻人心心念念的夜宵打卡地。顾名思义,涮饵丝便是在热气腾腾的麻辣小火锅里“涮”自己喜欢的新鲜蔬菜及饵丝。当然,这种饵丝的吃法又是另外一种味道,麻辣鲜香,滑润细爽。尤其是寒冷的冬夜里,几个朋友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炉旁,涮着爽口劲道的饵丝,光是那份温情和感动就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我的孩子千里迢迢赶回巍山的第一个晚上,常常直奔“明媚涮饵丝”店,这正是,世间佳肴千千万,最想念的还是家乡那一碗。
十字街口,东西南北,小吃荟萃,“老城老街老地方”的炒饵丝,便是一绝。不想做饭或者想回味这个老地方的时候,我和孩子便时常回到老地方,点上一大盘炒饵丝,在进士牌坊边坐下。色香味俱全的炒饵丝肉片细嫩,饵丝筋道,韭菜的青翠,腌菜的酸辣,炸酱肉的喷香,品味美食的过程,心与美食交流,不经意便勾起了对这座城这条街的往事。细品慢咽时,聆听到这座城舒缓的脉搏和惬意的呼吸。
往东的小巷里,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苏老三一古面”。“一古面”也叫“一根面”,一碗面是一根,一锅面也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个人吃的还是一根。多年以前,一根面是古城人居家特有的美食,要在过年过节全家团圆或是家里老人过寿时才享用。在满溢温情的气氛里,和面,调料,然后一起齐心合力拉一根长长的细面,故一根面原来的名字叫作“扯扯面”,又称长寿面,因其“一根到底,顺顺滑滑”的特质,人们认定它具有许多吉利的彩头,因此“一古面”就被古城人赋予了一帆风顺、一路平安、一生幸福、家脉不断,和和美美,长寿安康等美好寓意。
走进店内,吃客盈门。只见主人双手上下翻飞,不停歇地将盆中盘好的一圈圈绵软的面扯出,拉匀,就像变魔术一般,一堆盘绕的面在他娴熟灵巧的手指间飞舞进锅里,面的一头在锅里随着滚烫的开水快乐翻腾,另一头却还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几分钟后,出锅,用剪刀将面剪断,放在碗里,加上用新鲜的骨头和火腿熬制出的高汤,再放上用鲜肉、竹笋炒制的“帽子”,一碗飘散着浓香的面就做成了。不用动筷,只要看那色彩就会让你垂涎三尺。吃一口,软而不烂满口爽滑,连带肉的鲜香,竹笋的清香,一种别样的感受瞬时在舌尖流淌。香气扑鼻的“一根面”养眼又养心,不管心中是否有郁闷抑或忧伤,在这样一根顺滑的面里,总能带给你心绪的舒畅和安然。
在这个被时光氤氲出闲淡气质的古城,日子,总在不紧不慢的步履间,在气定神闲的从容间,悠悠然,流淌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走过王记“过江饵丝店”,那是四方游客品尝巍山美食的“打卡点”。“过江饵丝”与别的饵丝做法不同,汤料、肉和饵丝是分开的,有点类似于“过桥米线”,饵丝通过筷头进入汤碗的过程,颇有小心翼翼渡江的感觉。这样的吃法,考量的是汤料的口感,倘若汤料不够醇厚,不够鲜香,饵丝入汤后口感就显得寡淡。
距此百米远的星拱楼下,有位卖小吃的老刘奶,守着小摊卖了六十多年。记忆中的老刘奶,童颜鹤发,慈眉善目,轻言细语,对人和气。老刘奶热天卖的是“冰粉凉虾”,冷天卖的是“牛打滚”。“冰粉凉虾”是一种养眼又养心的小吃。青花瓷的碗里,淡褐色的冰粉清新透亮,一只只形如小虾的白色米凉虾游弋其间,再浇上散发着清香的玫瑰糖水,这一碗清爽可口的美味小吃,清冽甜美着一代代古城人成长的岁月和一个个平常却安详的日子。盛夏的夜晚,不管顺不顺路,丈夫都会来到星拱楼下,吃一碗老刘奶的“冰粉凉虾”,仿佛只有这一碗清凉,让他品到了夏天的味道。
“牛打滚”是巍山的一种特色小吃,我小时候很喜欢吃。从外表上看比较像汤圆,但是两者有着一定的差别,因为汤圆是包心的,而“牛打滚”则没有包心。“牛打滚”外香内糯,滑润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巍山人都很喜欢吃,常把它作早点,午点,甚至宵夜。“牛打滚”的来历呢,是因其制作过程,把它形象地称作“牛打滚”。采用上等糯米面拌合后煮成汤饼,再将汤饼放入炒香的黄豆面中翻滚,使汤表面都裹成金黄色。将成品放入碗中,再加糖稀、芝麻、玫瑰调料即可趁热食用。糖稀的甜,玫瑰糖的芬芳,加上炒黄豆面的浓香,外香内糯,滑润可口。“牛打滚”软糯香甜的滋味,可以说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亲身去体会,亲口去品尝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味。
六十年守个小摊,确实是种修行,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如今,老刘奶已经仙逝了,她的儿媳妇接替婆婆经营着小摊。傍晚或清晨,围在小摊边吃凉虾或“牛打滚”,那一张张满足的脸庞,带来一份于古城相得益彰的神清气爽,闲适安然。
星拱楼下,是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如经纬线般在此交织,各种告示亦在墙上展示,大多为墨笔书写,颇有古味。如果可以开个玩笑,那就是巍山的墙体文化。星拱楼下面的门洞里,原来有个卖羊肉粉蒸的李老师。李老师是幼儿园退休教师,有个蒸羊肉粉蒸的拿手技艺,每年的火把节前后,李老师都会卖上两个月的羊肉粉蒸,我们家便成了她的常客。她那味道鲜美,香醇可口的羊肉,是我全家舌尖上不能忘却的记忆。只可惜,在三年前,李老师也猝不及防地离开了人世,于是李老师的羊肉粉蒸,便成了我们全家念念不忘的舌尖记忆。
星拱楼的东边,有个“卤肉片片香”卤肉店,门上的对联生动地书写着“美丽卤肉名驰古城响四方,祖传秘方艺高古楼数一流”,原来,卖卤肉的“小姐姐”名叫“美丽”,美丽的卤肉店,味道着实美丽,也吊足了顾客的胃口,每次去都有十多个人在排队。要是遇到过年过节,排队的人还会更多。要吃她家的卤肉,得有足够的耐心。美丽说,她的卤肉已经卖了20多年。在卤肉店,时常碰到熟人来切卤肉,真空包装之后邮寄给在外的游子,以解他们舌尖上的乡愁。
星拱楼往西20米,新开了一家“随喜素食餐厅”,老板姓施,是个有情怀的退伍军人,把平时寡淡的素食,变幻出万千滋味,让顾客在平常的素食里吃出不寻常的味道,征服了大众的味蕾,也传递着素食养生的理念。
素食餐厅斜对面,“一品南诏”小卷粉店,是古城人心里难以抹去的记忆。这个门店已经经营了两代人,晶莹剔透的卷粉,翠绿的葱花,红彤彤的油辣子,吃一口,香辣酸甜,口感滑爽。由于“一品南诏”小卷粉店毗邻巍山一中老校区,所以,“一品南诏”小卷粉也成了一中学子挥之不去的乡愁,留存着青春回忆。
紧贴着星拱楼朴素的老墙,是一家“鼓楼糕点店”。这是一家百年老店,专做巍山传统糕点。寻常的日子里,就只有几个简简单单的品种摆在玻璃柜台里,鸡蛋糕、桃片糕、薄荷饼、豆沙饼,可这并不影响他家的生意。正如古城人的生活节奏一样,每天就这么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经营着。吃他们家糕点的基本都是回头客。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提前预定几个鼓楼糕点店的大饼,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用小城人的幸福与牵挂,维系与大家的真情。
隔上几日,我便会和志同道合的文友们,小聚于南街的家常菜馆“清芬餐厅”。几碟小菜,半壶老酒,老城,老地方,老味道,品出平凡日子里,浓浓的烟火味道,淡淡的清欢气息。古城舒缓、闲适、从容的气质,从这些美味佳肴里,一点一滴流露出来。
跳跃于我舌尖上的家乡美食,还有核桃糖、米花糖、鲜苞谷粑粑、锅巴油粉……乡音跟味觉,往往代表的就是故乡的味道,总是一种熟悉而顽固的乡愁,是对这座小城的深情眷恋。
三
“这个城总是有一种星期日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街心像春天微风里的落花那样缓缓踱步,不必担心有什么在后面催你让路。”
正如诗人于坚所说,巍山古城,恬淡闲适的是生活,波澜不惊的是岁月。
悠悠岁月,似水流年,漫步在古城两千多米长的石板路上,细数着青石板的纹理,每一片瓦,都缠绕着流年的往昔;每一堵墙,都凝聚着岁月的风霜;每一块砖,都诉说着光阴的流转。光阴在这里铺撒着不一样的光影,人间烟火在这里绽放着亘古的温馨。行走其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在这个朴素幽静的古城,日子总在不紧不慢的步履间,悠然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从南走到北,或者从北走到南,感受着小城生活的闲适散淡。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那么的亲近,仿佛空气都是清甜的。目之所及,都倾泻着数不尽的温暖和烟火,每一天都享受着内心的安宁静谧,心就慢慢地静了下来。在这里无需苦恼功名利禄,无需金钱裹身。在古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这么平和而充实地生活着。
当清晨的第一束光照进古城,轻柔地洒在古街古巷、古宅和石板路上,霞光遍地,安宁而祥和。随着古宅里的一道道木门咯吱一声打开,清幽绵长的古街,上学的孩童,晨练的老奶奶,遛鸟的大爷,挑着时鲜菜蔬的菜农,还有满城肉饵丝诱人的清香,都是这座年迈的古城里正在跳动的脉搏,古城人的幸福,就像是生活在一卷古老的《清明上河图》里。
古城商业气息很淡,像是庭院住宅的延伸,街道两边有聊天、晒太阳、喝茶、下象棋的居民。走在安静的古街上,莫名就心生欢喜,遇见万物都想问候。店铺外的“肉肉”密实可爱,有路人和主人要了一片带回家栽种。四季桂一年四季都芳香四溢,小月季也时时绽放着笑脸,还有石缸、石磨里栽种的小稚菊,笑吟吟地迎接八方来客。
阳光顺着拱城楼的飞檐翘角倾泻而下,此时,临街铺面的雕花格子窗门,才随着古城从时光深处慢慢苏醒,咯吱、咯吱被主人次第打开。被小城娇宠惯了的人,开铺子门也显得慢悠悠的,早上一般九点左右才会开门。而古街上开店铺的,大多是本地居民,他们就在自家古宅院的铺面做买卖,人则居住在里面的古院子里。巍山人向来性子不急,就在这样历史文化深厚的古街上,平心静气地做着小生意,过着清欢有味的生活。街坊四邻,喜欢在古街上驻足寒暄,隔壁几家守铺子的人,还能忙里偷闲,几个人围坐在街边,摆放一张小桌子玩扑克,抑或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闲聊、逗鸟养花,顺便瞄着铺子。有人进铺子,及时进去笑脸迎接,轻言细语,热情推销自己的货物。偶尔买菜忘了带钱,连卖菜的老大爷也会说:“走吧走吧,算送你了。”那边应答:“改天啦。”一应一答之间,相互的信任让生活变得简单而温暖。
一个迎亲的队伍被一大群俊男靓女簇拥着从北向南而行,欢声笑语里是对新生活的祝福。新郎新娘一脸春光。从心坎里透出的欢喜弥漫在整个古街,扛着相机的摄影者跟随着婚礼队伍,寻找最佳角度抓拍这些人间贴实的生活。看热闹的路人脸上带着笑,有三五成群的还会谈论上几句。
三个月前,我的孩子也穿着大红色的秀禾服,牵着爱人的手,经过看着他长大的群力门,走过古街的青石板路,在城鼓楼下,许下了他们幸福的誓言,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古城不但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还见证了他和爱人甜蜜的爱情,也见证了我从一个小女孩,成为另一个小女孩的婆婆。我相信,两个孩子的婚姻一定能长长久久,幸福甜蜜。
一个阿奶背上的孩童,满眼好奇地看着这新鲜的世界。或许,那专注的眼神是在记录着这座千年古城的静好景象吧。
华灯初上,也是三五好友相聚的好时光。呼朋唤友一聚,五元钱一杯的盖碗茶来上几碗,再叫上一盘油沙豆,聊聊以前的糗事趣事,关心下大家现下是否安好,天南海北,什么开心聊什么,聊到一壶开水都快要空的时候,才会告别回家。
不远处的烧烤摊上,升腾起生活的烟火气,一群年轻人的聚会,在牛街“格登酒”的催化下,更加热气腾腾。
蒙阳公园里,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纳凉聊天,也有老人在凉亭里对弈,一起下棋唠家常。时不时会有人围观,象飞四方营四角,马行一步一尖冲,今天赢了几盘,赢了几个子儿,都会有人帮你记着。儿童们在公园里嬉戏玩耍,也有更小一点的萌娃,在家长的保护下骑在“大白象”上玩耍,“大白象”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它的长鼻子是一个普通的水磨石滑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萌娃们乐此不疲,爬上爬下滑滑梯,欢声笑语不断。
我的婆婆,从乡下老家来到县城和我们一起生活,也融入了古城这个和谐安逸的家园。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到蒙阳公园的广场上,和一群老太太跳广场舞。跳完舞,还要在公园的长廊里和慢慢混熟的老太太们唠会儿嗑,拉拉家常,之后才会满心欢喜地走回家。看着她越来越舒展的笑容,越来越轻松的脚步,我知道,婆婆已经融入了古城,我也祈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家,能够一直这样,在我们的身边安享幸福的晚年。
老人有老人的欢,小孩也有小孩的乐。古城人惬意的生活,一切都无关浮华,就这么悠悠缓缓地随时光流淌着。
四
一粒粒细微的光阴饱含着一粒粒种子,在古城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一件细小的事物都能让人欢喜起来。我带着这份喜悦渡着自己的小日子,于安心处经营着这块上苍赠予的福地,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迈步在粒粒光阴里,我尽情享受着小城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着写作带来的艰辛,感悟着生活里的悲欢与离合。由衷地说一句:“好喜欢这静美的小日子啊。”滚烫的是一颗带着热爱的心,热爱着的每一天都饱含丰足的喜悦。对工作,对生活,对这个世界,对遇见的每个人都想要送上祝福,祝愿普世的人们都能获得幸福。
沐浴着晨光,在阳瓜江岸晨跑,看红河源头的日出,陪伴着我的除了江边的美景,还有一起晨练的人们。跑步的、走路的、骑行的,还时时能看见有人钓鱼的身影。运气好的时候,会遇到菜园里有主人在忙碌,就能在路边的菜园子里买上一些时鲜的蔬菜瓜果。沾着泥土的青菜,就着秆子掰几个苞谷棒子,还有一大把连着叶子的豇豆,都装在袋子里拎回家。
给家人做好爱心早餐,泡上一杯青华绿茶,美美的享受完早餐之后,往往上班时间还早呢,于是才不紧不慢地走路去上班。
上班,沿途都是风景,一路走来总能碰见几个熟人,张三、李四远远招手,随便问个好。关系更近一点的,停下来寒暄几句,或者拉几句家常,那也是满满的惬意与舒心,没有堵得慌的憋屈,没有大城市的聒噪,有的只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有着“从前车马慢”的旧时光,有着那种贴心贴肺的温暖,有时真会让人忘记了今夕是何夕。
正午,小城飘荡着美食的芳香。各种香气扑鼻而来,张家的青椒炒豆豉、李家的油炸臭豆腐、杨家的腊肉炒野生菌、杜家的瘦肉炒腌菜……各种家常菜肴的香味飘荡在古城上空,总能勾起我味蕾的强烈反应,于是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我是很喜欢做饭的,给家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对我来说,就是身心的放松和调节。“喜马拉雅”的音乐或有声书始终在环绕,从客厅到厨房都听得真切。音乐、文学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我在厨房忙碌时,每每都亲近着这些灵魂上的富有,让每一天的生活琐事变得愉悦而有生机。在舒缓的音乐中,蒸着的煮着的,厨房协奏曲热火朝天演奏起来,短短几十分钟,几个家常小菜就上桌了,瘦肉炒腌菜、卤肉凉片、牛肉炒芹菜、焖南瓜、素炒苦瓜、番茄炒鸡蛋、青菜茴香汤、排骨莲藕汤、肉丸子……这些老少皆宜的家常菜,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其乐融融,爽口爽心,我尽情享受着平凡烟火中的诗意盎然。小城生活的美妙就在于以自己最中意的方式来犒劳自己,没有太多繁杂,只是日常琐碎,但却是最美的主角。
与家人欢聚饭桌,谈谈工作,聊聊家庭琐碎的小事。今天同事买了件新衣裳,自己也想去逛街买衣服,孩子又考了第一名,奖励她一个大鸡腿。生活如此平实而妥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傍晚,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就像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依然能看到传统的酿酒方式,传统的扎染、甲马、手工挂面、手工银器等经久不衰的工艺。老墙老屋、庭院深深、飞檐翘角仿佛都在讲述着一个接一个或远去,或在老百姓中间传说的故事。看着老屋、闻着酒香、吃着豆花、听着小锤声……顺便拍些小清新的照片。感觉连时间都是停滞的,一切都是岁月的无私恩赐。忽然有一天,我和一群闺蜜穿上了优雅端庄的汉服,于是古街、文庙、刘家大院都留下了我们银铃般的笑声,留下了一张张与千年古城的合影,那一张张甜美的笑脸,仿佛是和老祖母相偎相依的留念。
小城慢节奏的生活,是平和与从容的。周末的清晨,时常邀上三五好友,伴着朝阳悠然自得地漫步在道教名山巍宝山,听松涛阵阵,看流云飞花;或者走在清幽的大小寺,一茶、一禅、两寺、几好友,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春夏季节,可以到林间采摘野菜、野果、找寻野生菌等山珍美味,乐此不疲。
下午,独坐书房,一杯茶、一古筝、几卷书,品一杯清茶、翻几页书卷、弹几曲洞经古乐,远处青山碧翠如屏,近处田园葱翠清朗,在悠扬的筝曲中品茗,守住一方净土,寻觅心中的一方清明。心情,也如浸染了深深浅浅的绿一般,怡然自乐。花开花谢、日升月落、春去秋来……日子,就在这座千年古城的静美中悄然而逝。做着自己喜欢的小事,享受小城日子的清欢。
古城装满我的爱,荡漾着家人、同事、朋友、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所有人的欢声笑语……
在古城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已经让我的生命和这里血脉相连,我爱着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想,我已经成为一棵树,把庞大的根系深深地扎入了古城的土地。
终老古城是我的宿命,守望巍山是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