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08仇逊超霍云燕王微微
仇逊超 霍云燕 王微微
(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不断催生。金融科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颠覆性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及场景叠加融合的新兴学科,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以2021年颁布的《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及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为指导纲领的政策文件,肯定了我国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的明确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金融科技的持续、稳定、良性、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保障,高校需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核心技术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然而,《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查(2021)》指出,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高校的人才供给无法与行企业的新任务、新方向、新目标保持同步。
新工科主要指新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其建设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培养多样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新工科具有跨界融合性、应用实践性、多元性、创新驱动性等特点。在金融数字化结构转型的新时代形势下,以“新工科”为背景,高校开展高质量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以满足行企业对金融科技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既顺应高等教育求变、应变、识变的客观发展趋势,也符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和特征。
一、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金融科技专业体现了金融学、经济学、计算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活动来促使在受教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多学科知识内容及认知模式的融合内化,进而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2]。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业务场景具有叠加融合知识密集的特点,因此需要向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金融科技人才不仅要通晓金融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对前言科技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具有思维创新、分析数据、应时应变决策等技能。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类基础岗位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也促进了如科技技术型、大数据分析型、运营型等新兴职位,这对未来人才的解决复杂业务问题、创新创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金融科技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是新时代的产物,其催生出了大量新的业务模式、新的产品服务、新的技术应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业务处理的效率、质量不断提高,金融行业的成本不断降低;以数据为驱动、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金融科技具有创新集中、资源开放的特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筑造全新的服务堡垒。“十三五”规划已经建立了健全的金融科技“四梁八柱”的新顶层结构,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变革的重要引擎。“十四五”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持续地发展金融科技,以便更好地满足数字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这表明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关键的技术需要更加的前沿,才能使得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不断优化,而这都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撑。因此,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要紧密保持与时代发展步调一致,及时调整知识体系,彰显金融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为行企业培养优秀的金融科技人才。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力招聘公司Michael Page(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92%的受访金融科技企业发现我国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短缺,85%的受访雇主表示他们遇到招聘困难,45%的受访雇主表示他们面临的最大招聘困难是难以找到符合特定职位需求的人才,尤其是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上更是“一将难求”[3]。随着金融科技生态环境结构的不断变革,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不仅需要能够深刻理解新金融业务场景、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与技术、对金融科技行业动态及政策背景有很好的敏感度的人才,还需要人才具有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及创新思维,设计出高效的数字金融模型及金融类产品,并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顶层政策的制定,我国的金融科技行企业已逐步走向国际化,以蚂蚁金服、腾讯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快速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输出自身金融科技能力,并初步取得成效。近年来移动支付、创新金融产品的发展已经让我国的金融科技在国际范围内呈现一马当先之势,我国的金融科技行企业正迎来巨大的市场契机,我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节点上,我国金融科技需更好地吸纳国外的优秀技术及经验,扎实基础,走出国门,而对于国际化的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会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在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及核心技术的讲授外,还要培养其具备熟悉多国语言、了解各国文化、掌握国际化标准的职业素养的能力。
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高校开展金融科技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为了更科学合理的设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内容、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及输出高素质的金融科技人才,就必须梳理清晰的培养目标。但目前,高校专业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对培养目标做出清晰的预判,使得金融科技专业人才来源有限,无法与行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尤其在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方面较为欠缺,存在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离散化和不对称的现象[4]。
(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在进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主要偏重于传统的金融类、经济类理论课程的设置,设置的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金融类特色课程明显不足,对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关注度不够。金融科技体现的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而与金融相关的科技类课程,如数据爬虫类、互联网类、数学类、信息技术类等开设的课程或讲授得不够深入,或未能开设。因而,需要以行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金融与科技类课程的融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如区块链技术、智能固定资产投资、智能风险管理、智能借贷等务实类专业课程[5]。
(三)实践教学略显薄弱
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工智、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平台软、硬件建设的支撑,但高校或是由于资金不足,或是由于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度不够,“重知识理论、轻实践操作”,使得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学生实践应用不足,没有能够真正掌握金融科技所需的相关技能。金融科技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会愈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基础设施及丰富的实验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四)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催生出许多新的前沿技术,知识体系也会不断更新,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金融科技专业的老师是来自于从事金融类、经济类、管理类的跨专业教师,对金融科技的知识结构及科技类的课程了解还不够深入;此外,任课教师也缺乏行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无法紧跟行企业最新的发展动向,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业务教学不足,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及创新能力;而学校聘任的行企业老师或行业专家,与本校老师的沟通不够深入,在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瓶颈问题。
三、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根据市场需求、行企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金融科技专业培养的应是具备扎实的金融、经济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分析、软件研发、网络管理等应用技术,能够对实际应用场景,利用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及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进行金融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提升产品服务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化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及时搜集行企业及金融市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信息,时变、应变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走访政府机构、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机构、金融企业、监管机构、科研院所等,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坚持以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导向,根据行企业发展需求,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具有动态调整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培养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无缝链接。
(二)科学建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为了满足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需随时做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金融科技人才。在精简经济类、金融类传统核心专业课程、减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方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大幅度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类课程的占比,以金融业务场景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分析等进行交叉融合,实现学以致用;加大实践操作内容比重,通过大量实验、实训项目锻炼学生的编写代码、机器学习、大数据应用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金融科技人才。
(三)搭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高校与政府机构、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机构、金融企业、监管机构、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合作,进行资源的共享,实时融入行企业最新的业务案例,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定期邀请相关行企业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探讨及学术讲座活动,搭建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场所,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高校也可以及时获取到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的反馈,及时优化合作决策,向行企业输入所需的高质量金融科技人才;教师通过与行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随时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最新技术,使教师的理论及实践讲授能力得到提升,也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促进金融科技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内容的全面、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在资金及政策方面向从事金融科技教学及科研的教师倾斜,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及相关企业开展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证书,提高教师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水平;支持教师到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紧密跟踪行企业最新发展动态,时时掌握金融科技最新资讯,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科技教师团队,为课程的后续开展持续注入新鲜的前沿知识及技术血液;柔性引进业内专家与本校教师展开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方面共同引导学生成长、塑造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材、制定实践项目、构建网络学习资源,配合行业需求更好的规划人才培养方向。
(五)坚持“立德树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开展育人的过程中,占据核心领导地位,“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课程开展的全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融入其中,甄选与所授课程高度相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训项目,使得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爱党、爱校的理想信念,在金融科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全方位、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金融科技人才。
(六)政府开展资金及政策扶持
实践平台的搭建、实验设施的更新与完善、科研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因此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金融科技专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突发状况的频繁发生,需要高校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及实践环境,微视频的录制、虚拟平台的搭建都需要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撑,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探索欲。
四、结论
金融科技专业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有58所高校前后开设了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相关行企业的发展必然如雨后春笋般充满朝气,对金融科技类人才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金融科技是“金融+科技”的产物,是对金融科技的创新,而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人才的主体支撑,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为我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