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害虫生物防治》(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023-01-08刘健锋杨茂发杨洪赵海燕

智库时代 2022年27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天敌双语

刘健锋 杨茂发 , 杨洪 , 赵海燕

(1.贵州大学 农学院;2.贵州大学 烟草学院)

《害虫生物防治》(双语)是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培育国际化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1-2],是植物保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抑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使其数量减少或危害减少的绿色防控技术。这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病”等[3-5]。随着国家“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政策的实行,以及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市场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农林重要害虫的方法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但目前全国植物保护专业开设《害虫生物防治》课程的学校较少,社会上能综合掌握生物防治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匮乏,制约了我国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开创害虫生物防治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文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双语(汉语和英语)思维能力,具备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科学研究的潜质和能力,培养出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植物保护人才,也是我国新农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举措。同时,随着来华留学生的逐年增加,外国留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提升我国植物保护人才的国际化,建设世界级一流植物保护学科,开展双语师资的培训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6]。

《害虫生物防治》(双语)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控制害虫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以课堂讲解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课,主要介绍害虫生物防治通论、寄生性天敌生物学及在生防中的运用、捕食性天敌的生物学及在害虫生防中的运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生物防治的运用策略、害虫生防的热点、变革和挑战等六大部分内容。实验主要包括害虫天敌昆虫的形态观察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鉴定以及应用等。该课程是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具有特色的双语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国际前沿害虫生物防治理念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掌握生防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充分理解目前害虫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高学生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生物防治前沿。通过教学实验加以巩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本文结合《害虫生物防治》(双语)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质量,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一)参考教材较少,教材更新速度缓慢

生物防治课程推荐参考的教材及参考书有Thomas 1999年出版的《Handbook of Biological Control: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Biological Control》,林乃铨2010年出版的《害虫生物防治》第四版,Hajek和 Jørgen 2018年出版的《Natural Enemie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Control》。随着日渐严重农药3“R”问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防治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关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文献呈爆炸式的增长,涌现出了很多害虫防治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上述出版物的内容均存在过时或更新速度缓慢的问题,没有跟得上这些新内容的发展。此外,本门课程是双语课程,教学主要是以2018年出版的《Natural Enemie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Control》为基础,其他出版物为辅助。

(二)学生和教师英文水平有限

农科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状,特别是该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普遍下降,以贵州大学2019级植物保护1班为例,班级共30位同学(包括1名留学生),仅8位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上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专业英文文献阅读速度比较慢,造成部分学生预习和课堂学习的过程比较困难。此外,教师英文水平也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任课教师拥有海外访学经历,但是没有经历过纯英文授课训练,对纯英文授课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了解有限。

(三)“填鸭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甚至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以教师为主,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磨灭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该课程与农业昆虫学和害虫综合治理关系密切,是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需先修课程有:动物学、昆虫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根据前期选修课程安排,开设本课程通常时间为大三下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复习考研或者公务员,很难集中心思听取任课教师的教学。此外,考虑到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传统教学中往往以中文教学较多,而英文内容却较少,只是较少的呈现在幻灯片上面,丧失了双语课程的意义,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四)传统教学偏重理论学习,缺少实践

生物防治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学科,但其中生防天敌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内容丰富,基础理论和描述性的概念多,造成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不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觉得干涩,特别是用英文对某些生物防治概念进行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也会下降。

开展的实验以观察实验为主,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实验室标本陈旧损坏严重,甚至有些盒装标本是上世纪制作的,部分鉴别特征不明显,难以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缺少开放性的实验机会,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

(一)将生防前沿成果引入课程

任课教师应时时关注生物防治前沿学术成果,特别是经典生物防治期刊《Biological Control》《Biocontrol》和《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以及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官方网站,将先进的生物防治理念引入课程,让学生掌握世界生物防治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对害虫生物防治的兴趣和爱好。

(二)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

害虫生物防治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国外留学背景,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世界前沿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情况。以贵州大学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团队为例,近年来从国外引进1名生物防治研究背景的博士。此外,还可通过参加双语教学技能培训,强化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提升教学理念和技能,推动植物保护学科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害虫生物防治是一门双语课程,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认知水平和专业基础水平均有所不同,表现为每个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善于将他们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双语教学。课前深入了解学生英文水平和前期专业课程成绩,课程采用纯英文课件授课,针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单词和段落,用中文进行标注。同时,课前布置预习要求,要求学生对英文课本进行预习,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标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较基础的内容,特别是学生选修课程学习过的内容,可以采用纯英文讲授,同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和状态,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进行引导。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无心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英文课件进行英文朗读和现场翻译,提高学生英文表达和理解能力。

此外,对于本门课程很多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结合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堂课中,传统课堂往往会采用介绍本门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为开头,这已经成为每门课程第一课的套路。但如果采用一些经典生物防治的案例作为课堂的引入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的理解。如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案例[7]—18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无意间从澳洲引入吹绵蚧,对加州的柑桔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于是科学家们决定到原产地澳大利亚去寻找天敌,1888年,129头澳洲瓢虫被释放到柑桔园中,终于在1889年控制了吹绵蚧的危害。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同时,还可以请每个小组承担一小部分课程内容的讲解,其余小组要提出讲课小组在讲解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在备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独立思考并积极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合网络资源和科学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轻易的通过网络去获取资源,不仅有许多相关的网站,还有大量高清的图片、视频。此外,许多公司、机构和个人也通过微信等应用相继推出了公众号,如生物防治前沿、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等,学生可以通过推文了解生物防治前沿技术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推荐这些网站、图片、视频和公众号,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生物防治这门课程与科学研究应紧密联系,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一些国内外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新闻报道,在课间留5分钟时间,请同学用PPT的形式分享该新闻报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五)加强实践教学

除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与实验老师沟通,结合实验室具有的仪器和设备,设置开放性实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学习检索相关文献,通过自己的思考,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然后向教师提交实验方案,如果学生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则可以在实验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实验;如果学生的实验方案有错误或不完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和完善。在提交实验报告的时候,学生要指出自己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和不足之处。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生防天敌调查、鉴定、饲养和防控潜能研究的实验,带领学生前往田间采集生防天敌,带回室内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天敌种类;指导学生开展生防天敌人工食料、猎物或者寄主的筛选实验,建立生防天敌种群;最后评价生防天敌的防控潜能。此外,贵州省已建立了多个天敌繁育中心和生物防治示范基地,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实习,了解天敌昆虫在室内繁育和释放过程,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害虫生物防治课程的重要性。

(六)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笔试方式为考核标准。平时成绩占10%,课程心得体会成绩10%,课程汇报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40%。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本课程降低了期末成绩的比例,新增了课程心得体会成绩和课程汇报成绩。期末考试为纯英文闭卷考试,试卷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和论述题,鼓励学生用纯英文作答。

相较于传统的笔试,教师改变出题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出一套纯英文笔试题目,由老师汇总学生出的试题,再结合老师的试题形成最后期末考试试卷。相较于学生死记硬背历年的考试题目,这种考核方式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还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平时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以及课程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与改进。

三、结语

专业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模式,加深了学生对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加强了学生间团队互作协同能力,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小组汇报、讨论和效果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

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注重教学效果,还要重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并非只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学科前沿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天敌双语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果园天敌(续)
生物防治活性物质在欧洲农药法规(EC)No.1107/2009框架下的发展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碰到天敌女上司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首部林业行业标准化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