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7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统计学

张 璐

(武警工程大学)

一、“大思政”格局形成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关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改革步伐不断深入,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涌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延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自2004年起,国家开始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后,更是从世情和国情两方面大局出发,提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提出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

“课程思政”新教育理念引发了新的教学变革,而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思想政治类课程,需要各学科各领域协同一致,形成全过程化的价值引导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从2016年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到2021年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学教育迎来了“大思政”的新格局。

二、统计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必要性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以达到描述和推断事物本质的方法论科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它应用的理论、方法是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一种体现。这为在统计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统计学作为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找寻科学规律的方法论科学,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升级。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继承和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这成为在统计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需要。

三、统计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统计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具体课程的思政改革研究,是从微观层面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课程的可行方法、途径,是对“大思政”理念的细化和落实。以往的统计学教学更多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价值引导。“大思政”理念的提出,为统计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统计学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基本集中在2020年到2021年。刘美芬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统计学》思政方向教学改革的6项措施。胡瑞香通过具体分析高职教育中《统计学基础》课程特点,探索了在统计学基础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余晓美,孔令以时间序列分析部分内容为例,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统计学课程的内在一致性出发,提出了以“数据量化、背景解析”为核心理念的改革方法及规划。邱小燕对统计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进行梳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探索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潘鸿,张立芳,魏思琳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分别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德育元素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统计数据收集一章节为例,对统计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进行剖析。

(二)统计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存在问题

虽然“大思政”的教学理念提出至今已有5年,但是学者对在具体学科中融入“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从现实情况看,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层面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认为专业课不同于思想政治类课程,强调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作用,忽视了其价值引导功能。另一种是过于强调“大思政”理念的运用,而忽视了课程知识架构这条主线。第二,引入思政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存在对“大思政”理念把握不准确,生搬硬套硬套其他学科思政案例;存在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将课程思政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未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存在理论探索多,具体实践少,课程思政资源尚未构成完整教育体系的情况。第三,思政教育手段较为单一,线上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缺失,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育未形成合力。在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形式已经成为了时代特点。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段仍然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时代,“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尚未系统形成。

四、《统计学》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建设

(一)哲学思政体系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不再追求繁杂统计公式的推导,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统计方法的运用上,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统计学发展史揭示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直接的感性认识开始,经过抽象概括为理性认识。统计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从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统计实践开始,经统计学家概括、提炼,逐步从片面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的统计学理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统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屡见不鲜。运用统计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预测,以分析结果指导社会实践,实现了从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2.统计学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

事物的存在是质与量的统一,质与量的联系在于度。一方面统计学以研究客观事物总体的外在表现——量——为着手点,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量的度量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统计学研究要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基础,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都是在明确统计时间、空间范围下进行的统计活动。

3.统计学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包含密不可分。统计总体是由各个总体单位构成,蕴含着整体中包含部分的哲学思想。同时,根据统计抽样的方式,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又体现着部分包含整体的原理。根据统计的目的不同,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研究对象具有相对性,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

4.统计学诠释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论中的两个总的观点就是联系和发展。统计学中相关与回归分析就是对普遍联系观点的实践应用。事物的普遍联系最终都要通过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反映出来。通过相关分析,统计学对变量间存在联系的方向、形态和密切程度做出大致的判断,然后通过构造回归方程的方式分析联系的具体形式。

时间序列则以不同时间下事物的数量特征作为研究重点,运用历史数据计算事物的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指标,通过构建移动平均模型或者回归方程的方式,对未来进行趋势预测。达到认识并且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目的。

5.统计学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研究客观事物总体数量特征。总体是由各个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特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然而总体单位的表现极为复杂,总体单位的差异体现着偶然性,总体的真实情况是必然性。统计学通过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量偶然现象,使用统计平均的方式将这一偶然性因素抽象掉,从而体现出总体的必然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理论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的另一方面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统计学教学全过程中,以期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1.分析经济发展数据,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管理国家首先需要了解国家基本情况,因此中国古人有“强国知十三数”的认识。统计作为静止的历史,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对经济统计指标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形成思想共鸣。

2.中国传统文化和统计知识有机结合,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国家得以延续的最深沉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持久动力。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统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统计学课程本身的需要,也是对“大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计知识、中国古代名著与统计学之缘等案例讲起,将统计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3.剖析社会发展现状,增强时代责任感

19世纪下半叶,社会统计学派产生,自此统计学被广泛运用于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发展规律。运用统计指标、时间序列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将人口、教育、医疗、法治、抗疫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入统计教学,不仅可以增强统计学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唤起学生守初心、担使命的时代责任感。

4.通过统计调查,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数据是统计研究的基础,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统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学习《统计法》,让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不只是“全凭良心”道德约束,更是“非这样不可”的法律要求。课堂中可以通过失败的调查案例,如1936年美国大选预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统计态度和细致的统计作风。

5.通过统计软件学习,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学习统计学不仅要学习统计理论,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将统计学融合于时代发展之中,应用R、Python、SPSS等软件的绘图功能,化繁为简,使统计推导过程和结果以图形、表格的形式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结合统计软件的使用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五、《统计学》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质

统计学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是关系到课程思政效果的最直接力量,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立德”需要自以身素养的支撑,提升教师质素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提升统计学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师德师风。统计学课思政教育是教师将价值导向内化后的具体呈现,传递着自身价值追求。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通过参加思政教育培训、研讨交流的形式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进而提升自身德育水平和能力。二是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统计学教师要从价值引导的高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统计学课程中,发挥统计学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统计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课程思政课程观摩、研讨等形式,深挖统计学课程思政特点,建立统计学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将内化的思政理念外化于行,做到润物无声,做学生人生中的引航灯。

(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是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涉及课程讲授过程的单打独斗,更是需要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教案、课堂教学配合发力,形成一整套课程思政方案的组合拳。统计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修订课程大纲,确立统计学思政目标的合法地位,从源头保证统计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教学计划内容,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增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要求具体到每一章节中,确定每一章节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需要在充分收集思政资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课程教案,细化每一节课的思政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和教学过程,精心策划每节课教学过程,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统计学思政建设也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深层次挖掘。可以从统计发展史、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4个部分内容分别进行深挖,形成完整的统计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贯彻于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在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课程思政”“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形式丰富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现在的大学生是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的“00”后。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亟需转换教学形式,将更多自主权交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性。统计学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统计资料收集、开展统计调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从统计学思政资源入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统计学知识大讲堂、分组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利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引入新教学方法,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增加在统计学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情感共鸣,到达润物无声的目的。

六、统计学课程思政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大思政”形势下,统计学课程改革要摆正统计学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统计学课程思政需要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思政而教学”,导致本末倒置。专业课程首先肩负着传递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思政教育功能是对专业课程教学更深层次的挖掘。发挥统计学课程的价值传导功能,需要将思政理念融合于统计学知识当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保证传递统计知识这个主体作用得以实现,才能发挥统计学的价值引领功能。第二,统计学课程思政需要从统计科学的基本特质出发,深挖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点,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才能实现有机融合。统计学是具有完整体系的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具有完整的内容,不能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体系性而随意挖掘。需要做到知识传递有内容,思政教育成体系。第三,统计学课程思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政资源体系。思政资源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指导体系,它既有理论“骨架”又有实践“血肉”。在运用思政资源体系时要注意资源的更新,将与统计学有关的热点话题及时加入到统计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