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因素*
2023-01-08邢凤玲
邢凤玲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看到,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意义,轻视劳动,甚至不尊重普通劳动者。殊不知,幸福不是免费的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因此,全党全社会都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动力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劳动创造未来,奋斗实现梦想,“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根本上要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基本都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对劳动的认知、对待劳动的态度、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决定了中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如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担当、肯干、能干、踏实的劳动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只有靠勤劳的创业,靠实体致富,靠吃苦发家,而所谓的“炒作”“虚拟”“投机取巧”,只会收获“泡沫”,终究是南柯一梦。
(二)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让他们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劳动不能停留在掌握劳动技能层面,更要以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念为目标,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白衣圣人”吴登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用高尚的品格、模范的行动带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三)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习实践、公益劳动中付出大量劳动,在自我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质的提升上下功夫,将自己打造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有利于通过劳动让学生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顽强拼搏中磨练意志,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就业观,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学生不愿意劳动,想着不劳而获或投机取巧,有的学生崇尚安逸,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的学生超前消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享乐;有的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宿舍卫生、个人卫生一塌糊涂;还有的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板凳还没坐热,就毁约走人了,频繁跳槽,没有诚信和担当;有的学生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教育体系中缺乏专门的、系统扎实的劳动教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形势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责任意识迫在眉睫。
课题组选取了高职院校中工程、医学、师范、农业类有代表性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原因有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学生高职院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学生个体自我教育。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成效的因素
(一)高职院校教育是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倾向于培养“一线”的劳动者,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成为产业和企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存在“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脱节现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的理论课,但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上上理论课、在车间实习实训、搞点社会实践、打扫打扫卫生就是劳动教育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没有将劳动教育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抓手,劳动教育没有覆盖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没有上升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这样就导致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系统性,各自为战,公共课中引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全凭教师自觉,甚至没有连续性。专业课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融入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2.劳动教育课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劳动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经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各环节,明确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起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但在目前看来,在德智体美劳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短板。
从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及投入等方面的统筹不够,缺乏整体性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导致课程设置简单化,甚至用讲授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教育过多,上课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课应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导,让学生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没有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设置中。高职院校的主旨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实践教育居于核心地位,但始终不能忘记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些专业课教师专业水平过硬,对学生有爱心,也有耐心,但缺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引领,没有将专业培养上升到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层面。
其次,还需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劳动的自豪感,在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和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上下功夫,补齐理论课的教育短板。另外,在专业课学习中缺乏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植入。专业实训课是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的最佳途径。这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需要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去摸索,真正做到通过专业实训升华劳动教育理念,真正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入脑、入心。
4.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管理、保障机制不完善
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学校领导层支持等方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强有力的实习实训、高素质的师资保障和合理的评价体系。而这些方面正是很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和改进的。一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仅开设了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结合专业实习实训,就认为完成了学生的劳动教育,没有系统地进行劳动教育体系的研究。而且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缺乏对学生准确的劳动教育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指导;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
(二)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缺失,是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在现代教育观念和升学竞争的现实压力下,多数家庭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一切以后可以再学习,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劳动者卑微”的错误观念。一些家长甚至请钟点工“替”孩子去学校打扫卫生……劳动教育弱化的结果,学生不仅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弱,而且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普通劳动工作岗位,这与劳动教育不足、劳动素养不够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推动和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共同推动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正如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老子》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家庭教育通过孩子的视角融入骨血,胜于任何的说教,是孩子成长的地基,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想孩子长得好,地基就须打得好。
目前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存在劳动分工偏见,单方面注重智育培养的观念,忽略了劳动教育是可以增智,可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陶铸所言:“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亲身劳动增长见识,丰富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而打好地基,家庭就必须要立家规,树家风。父母不但自身要能够做到热爱劳动,勤于劳动,为孩子做表率,更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必要的劳动技能,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通过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劳动教育的家风融入孩子的血脉中,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三)社会对劳动教育保障不够完善
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靠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可反观现在的社会风气,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甚至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走向偏离,热衷于“攀比”,唾弃那些更多依靠劳力赚钱的工作。劳动教育被淡化,使孩子们对于劳动意义的认识缺失,许多孩子过着父母早已为他们准备得十分舒适的生活,认为一切的得到皆是理所当然。另外,社会上出现的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投机取巧和一心出名等不良风气也直接影响着正确的社会劳动风气的形成。社会的风气、文化宣传、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劳动教育成效,所以任何教育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都需要形成社会合力,主流媒体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重视歌颂和赞扬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真诚的优秀品质,营造全社会都崇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文化场域。
(四)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影响劳动教育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正确的劳动观念的缺失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对劳动有抵触心理,他们很多人认为自己考大学就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而且有这种观念的学生还很多,他们没意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唯一途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也就是冲在一线的技术工作者。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生活,尤其是体力劳动。在高职校园里,很多学生习惯点外卖,并让勤工俭学的学生送到宿舍,脏衣服甚至于鞋子都直接送到洗衣店,在网上曝光的学生宿舍卫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严重的无异于学生在垃圾堆中生活,如果这样的风气不制止,又何谈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呢?
如何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立足于个人生活事务的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从而转变劳动观念,弯下腰、俯下身,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铺张浪费现象很普遍。以校园卫生为例,一些学生把喝完的水瓶、擦手的纸巾、食品的包装袋等随手丢弃,体育课结束后,篮球场上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即使校园卫生是学生打扫,即使校园、道路很干净,也应将这些不良的习惯扼杀。在食堂就餐时,一些学生随性买了一堆食物,吃不了都倒掉了。还有一些是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也不会考虑家庭的负担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攀比。一些学生甚至经不起诱惑,为了满足私欲,进行校园贷或透支信用卡,最终债台高筑,对自己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种种现象表明,现在高职院校一些学生缺乏感恩之心,不珍惜为之服务的劳动者的劳动果实,甚至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是应该做的。有一些学生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生了我就要养我”的观念依然存在。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品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质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先正己修身,多一些脚踏实地和奋发向上,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必须从高职院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学生四方面全方位地改进和完善,脱离任何一个方面加强劳动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相互影响,互相支持,缺一不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劳动教育第一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全社会要担负起劳动教育的责任。劳动教育依赖于社会对劳动有高度的认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的社会风气,从而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土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培育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道德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发劳动热情和劳动意志,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增强学生劳动自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应增强劳动教育的自主意识,真正认识到幸福人生需要奋斗,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通过不断的拼搏努力和诚实劳动,才能绽放不一样的精彩,彰显人生的价值,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