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时代西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宁流动人口民族团结

赵 璐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努力开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全市总人口246.8万人,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5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70.51万人,占西宁全市总人口的28.57%。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西宁“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西宁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西宁市在探索创新民族工作新路径,不断提升民族工作制度化、精细化、社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城镇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西宁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2.1%,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省会城市人口占比达到41.66%,省内人口流动逐渐增强,公共服务保障压力日益加大,帮助少数民族适应城市手段增多。许多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入学、入住、就业难”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就业培训,对于居住环境、贫困程度、医疗保障等方面急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二是预防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面临新的挑战。城市人员密集,网络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各种社会问题比较集中复杂,个别孤立的事件易被扩散利用,为矛盾纠纷的妥善处置增加了难度。城市少数民族与原聚居区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在城市发生的影响民族关系问题会在原聚居区产生反应,在原聚居区发生的问题又会在城市产生影响。三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厘清,对其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宣传教育不够,尚未形成针对国民基础教育、高职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人群的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民族团结宣传和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有的社区仅仅对少数民族居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而有的居民则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针对少数民族的事,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因而不愿意参加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削弱了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基于以上不足,对如何立足新时代,推动西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几点思考。

一、构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格局,推动西宁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大格局,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探索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路径。一是坚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建引领,推动工作落实,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提升各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对支部工作开展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达标等工作,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及时跟进整治。加强党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总结推广城西区“石榴籽”党支部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社区“石榴籽”党支部。二是全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治理,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帮助跨省及省内流动的少数民族融入社区,在社区建立民族政策法规、科学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城市文化规范的培训制度,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广泛宣传不同民族居民和家族邻里和睦、互尊互助、联合创业的典型事迹。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规划引导,倡导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新建社区的规划引导,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综合考虑相互嵌入问题,在新城规划、新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等规划建设和居住分配中,建设互嵌社区,引导各民族居民互嵌居住。三是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利用西宁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生态,增加就业,促进增收,让各族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服务同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健康西宁,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全市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使现有教育布局更加优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住房提升计划,严格落实保供稳价措施。四是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联网,助力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创新创建宣传载体,以互联网作为宣传主阵地打造网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平台。利用各级宣传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适时推送党的民族政策,及时转载有关于民族工作的会议讲话精神。组织融媒体编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案为例,解读党的民族政策。以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引领,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及电商服务平台进行促销,加速西宁市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优秀农产品。以互联网为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展示西宁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五是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西宁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展示各种优秀中华文化、培育文化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进西宁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挖掘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保护宣传工作。做好藏医药、回医药等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打造民族医药特色产业。西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大力发展体现不同民族风俗的特色文化旅游。挖掘西宁世居少数民族与当地民族的交往交流历史,打造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村寨作为西宁旅游的亮点和品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组织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系统普查、挖掘、收集、整理西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河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精品上传网络,弘扬普及西宁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持续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类、分层、分人群推进,进一步扩大社会教育的覆盖面。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渗透作用。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阐释各民族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课程。加强各级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四史”宣传教育,讲清楚中华民族,尤其是西宁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进“五个认同”。二是切实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覆盖面。要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不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仅仅作为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的课程,还要作为基础课程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的各类班次培训中,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村、社区党员培训的内容,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不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内涵。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覆盖面,发挥西宁社区干部学院的优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文明城市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浸润人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固定化、方式生活化、效果长期化。三是丰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和方式。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特点,探索有效的宣传方式。积极发挥“红袖标”志愿者、街道巡防员、小区楼(栋)长等队伍作用,结合法规宣传月、政策宣讲日等时机,深入辖区小区、居民家中开展法规宣传、民族政策宣讲等活动。邀请专家、法律援助人员进小区开展“民族知识”讲座,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组开展“讲民族故事”“赏民族风俗”“话民族团结”等各类宣讲活动。用民族团结短语、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事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四是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社会的普及和使用。全面把握新时代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从机关单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一起发力,利用宣传教育、主题演讲、技能比拼等系列活动,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标准化管理,提升西宁民族工作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城市民族工作既是城市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宁民族工作要把重心放在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上,依托社区,充分挖掘,积极培育从事民族事务的专业人员,不断推动西宁民族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一是统一思想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于当前西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研究、分析研判,密切掌握民族工作动态和趋势。坚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大力培养选拔民族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民族工作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民族工作部门干部能力水平。二是确立地方标准,推动“服务规范标准化”。借鉴2020年浙江省出台的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把民族工作以标准的形式固化。根据西宁实际,建立关于城市民族工作兼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引导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从单纯的服务管理向积极构建环境、文化和心理的互嵌式社区转变。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互联互享标准化”。搭建大数据网络统战平台,利用互联网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智能化服务水平。通过采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姓名、民族、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户籍地址、现居地址、工作单位及地址、邮编以及是否有居住证等基础信息,完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信息的整合,让西宁各族群众都能更加便利地享受均等化、精细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西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效能。要坚持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因民族习俗引发的小摩擦小纠纷,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完善民族工作法律规范体系。近些年,西宁城市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跨省跨区域的流动使得西宁市各民族人口结构、分布状况和发展差距都发生了改变,要根据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与民族工作相关的法律条例,以法治化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法治思维能力。二是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开启化解矛盾纠纷“大联调”机制,开展坚决纠正和防止针对少数民族歧视性做法督查。排查摸底热难点问题,最大程度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把问题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民主协商。三是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化。积极探索社区“石榴籽家园”打造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在调节利益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制定并落实防范化解措施,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共处。

五、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好生活家园

近年来,随着西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省际省内人口流动明显增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是西宁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西宁市要立足新时代,不断探索民族工作的新路径,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一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完善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打造网络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相关信息共享共用,建立综合协调网络。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头的对接机制,增强民族工作的社会联动性。二是搭建全覆盖网络化服务体系。加强各部门资源共享、工作协同,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贴心式的服务,比如详尽的法律咨询、最新的就业政策、如何习得城市规范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能够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更快、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满足城市中各族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党建责任网格,建立起流入地和流出地跨区域协作机制,利用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邀请各民族代表人士参与城市民族事务的服务管理,建立完善参政议政、创业商贸、交往交流交融、公共服务的机制,开展社区民族创业就业培训,鼓励创办社区商业服务实体。提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品质,使西宁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开创新时代西宁民族工作新局面,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不断推进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建成果,努力推动新时代西宁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西宁流动人口民族团结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民族团结之歌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