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工业混合片区更新设计
——以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地块城市设计为例
2023-01-08房传闽刘凌雯
房传闽,刘凌雯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900)
0 前 言
在我国城镇30余年的快速扩张建设后的当下“产城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其本质在学术界也已有共识,即产业与城市应一体化发展,做到功能融合、空间融合,进而实现“产城融合”。201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城市化发展进入中后期阶段,也标志着城市“产城融合”规划方向由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的转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单元是上虞产业腾飞的先锋区域。见证了上虞沿曹娥江由“西工东居”到“沿江向西”的产城建设发展格局的变迁,反映出产城融合发展从粗放扩张到更新提质的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与理论实践的不断调整与演进。
1 城市老工业区的成功与困境
1.1 城市老工业区的价值评判
1.1.1 老工业区是承载城市发展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
在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老工业区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柱与核心。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产业依托工业区快速积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格局初步实现,随着城市产业组团的规划建设,产业功能格局的不断完善,老工业园区受到产业功能向外迁徙及革新迭代的影响对于城市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弱化。
1.1.2 伴生关系构成了城市特殊的空间与环境形态
在我国区域城镇一体化、产业战略规划、交通基建快速建设等多维度提升的大背景下,以绍兴上虞区为代表的城市老工业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与城市生活功能区相混合,呈现出工业企业、乡村、农林水系、老城居住、新兴公共服务功能等更多功能混合的疏、密路网体系共存的、复杂而又特殊的工业混合空间与环境形态。
1.2 城市老工业园区面临的问题
1.2.1 宏大产业预期与现实运维的脱节
受限于老工业园区初期发展的前瞻性与管理的系统性不足。在城市化建设、产城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老工业区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矛盾交织、发展错位、历史问题复杂难解的窘境。早期以企业数量为导向的建管貌似可以快速地实现产业经济的腾飞,但缺乏产业类型选择的无序拓张不具备可持续性。以上虞经开区重点单元为例,规模企业的巨大差异、污染企业的引进、产业主导类型的缺失严重限制了片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1.2.2 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诉求的尴尬
从城市化建设的角度,更完善、精细化、生态的宜居宜业生活已经成为普遍需求。但谈及对老旧工业混合片区内及周边区域的感受,恐怕鲜有人会欣然满意,其背后的尴尬可能是既不舍得对逐渐衰弱的现状产业的“断舍离”,又向往品质更高、更便利的生活。反映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现状上,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城市在工业混合片区所表现出的生产功能、居住功能、城中村、公共服务功能的交错混杂及土地规划对现状的妥协。
1.2.3 生态本位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催生土地价值洼地
以经济和土地使用效率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建设虽然拥有诸多合理性要素,但事实上随着城市对生态、人文本位意识的回归。老工业区发展中对于生态安全与环境的历史性遗留问题催生的不仅是威胁城市居民的污染问题,而且是造成城市社会认同缺失、区域活力匮乏、土地价值洼地的重要成因。
1.3 产城融合下的更新需求分析
对于城市工业混合片区的更新不是城市功能、空间形态的表浅文章与静态的规划理念,而是需要在培育与公众认知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处理融合矛盾和创新的方法。其需求包括产业引导、土地利用、配套完善、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
2 产城融合视角的更新设计方法思考与归纳
2.1 产城融合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在我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的大背景下,过去“整体搬迁+新产业功能导入”的粗放模式不仅没有新增土地供给保障,而且不符合产城融合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相比一线城市的老工业区(如北京798、上海M50、广州如意坊等)的城市更新实践,更多的城市无论在工业历史、工业区规模还是知名度等诸多方面均不具备全面借鉴与复制性。因此,结合上述对老工业区产城发展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城市工业混合片区的更新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实现产城融合的同步推进。
2.2 产业融合提质
在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城市化后,我国各城市主要的产城功能格局与规模预期已经基本确定。同时对于绝大数城市而言,脱离于国家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企业的整体迁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收益与社会就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工业混合片区的城市更新重点是保障产业功能与精准推进产业提质。
正是这样“朴实”的诉求,此类工业混合片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融入区域产业“生态圈”。以上虞经开区重点单元为例,“生态圈”的概念不仅是宏观地融入绍兴城市产业大格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而且需要联动周边城区的重要产城板块,推动片区内的产业从产业战略维度到精细化分工的精准契合,进而在规划中对产业的保留、用地创新、整合优化、退二进三及小企业引导等方面提出精确到地块的更新措施。
2.3 配套提升完善
在“生态圈”的大环境下,配套的完善必然要回归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通过规划引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产服务质量的同步提高。上虞经开区重点单元通过用地功能复合,以“邻里中心+复合社区”的模式落实片区生活服务及各类就业保障服务、营造职场社交空间,构建片区产城功能融合、宜居宜业的活力场所,构建打造温暖活力的15min“生活+就业服务圈”。
2.4 生态恢复补缺
早年以产业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工业区建设造成了今天的老工业区环境问题频发。因此,恢复生态环境,提升片区品质,拉动土地价值增长,推动工业混合片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因素。这种恢复不仅将原本被侵占、忽视的资源重归自然,融入城市生态体系,而且是城市公共宜居、宜业空间的载体。这需要在规划中充分挖掘现状、历史生态资源的潜力,在重塑生态脉络的同时通过功能复合提升生态空间的土地利用效率。以此为规划原则,上虞经开区重点单元通过“引水、塑绿”融入城市大生态,以城西由23 hm2“生态绿肺”与10 km城西“活力之环”绿廊。
2.5 用地优化支撑
通过企业整体迁出推动老厂区更新建设,从而达到释放城市土地,提升价值的模式虽然能快速有效地推进新产业功能的导入实现利于城市发展与产业更新的高效融合。但在越来越有限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供给背景下,单一用地功能的规划显然已无法满足工业混合片区更新对产业功能、配套服务、公共环境空间等功能的需求。因此,在以北京、上海、苏州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复合”的用地规划策略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趋势。这种复合不仅体现在用地功能的复合,而且体现在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由原来的管理职能向治理的转变。
笔者认为这种多维度的“复合”正是支撑城市工业混合片区更新成败的关键性规划手段。以上虞为例,用地的优化一方面体现在产业用地的创新融合,由单一工业用地功能向以M0创新型产业(复合功能)为代表的产业配套、产业创新、产业办公功能转型,促使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用地功能比例提升;另一方面,体现引导公共管理、服务、交通配套、绿地用地功能的复合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度融合的用地模式在我国深圳地区已经得到广泛的规划与建设实践。
2.6 成果体系
城市老工业混合片区更新其大部分内容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而基于产城融合的特性需求在现行各地方城市设计法规、导则体系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要求与标准约束。使得最终成果的可实施性难以得到保障。诚然,从规划到最终实施方案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调整平衡的过程。这就要求规划成果兼具“支撑体系与路径引导”为实施与后续调整留有一定的余地。保障城市工业混合片区更新设计能够有效地为未来片区产城融合发展、城市更新建设及相应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调整服务,使产城融合的愿景从理论变为现实。
3 结 语
在产城融合的规划视角下,面向未来越来越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城市工业混合片区的更新设计绝非是以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及建筑形态设计的浅显规划,更多的是对城市产业与城市公共生活功能的平衡诉求、共荣发展的探索。上虞经开区重点单元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正式对此进行尝试与探索,也为相类似的城市工业片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ID:01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