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研究
2023-01-08刘沛
刘 沛
(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而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语言,因此两种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趋向补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表现的是汉语的语言习惯,在俄语中缺乏完全对应的语言结构,因此母语为俄语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经常会出现偏误,是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将通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真实语料,对母语为俄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进行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学上提出建议。
一、俄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分析
相较于俄语而言,趋向补语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语法现象,在俄语母语者学生学习及使用趋向补语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高的出错率,而且问题相对比较集中,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结构和语义上,因此本文将从结构上的偏误及语义上的偏误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分析。
(一)结构上的偏误
结构上的偏误,经常出现在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使用偏误以及动词的缺失两个方面。
1.趋向补语和宾语位置偏误
(1)我打算寒假的时候回去莫斯科。(2)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看法出。(3)大雨给农民们带希望来了。
以上的三个例句,问题主要出现在了简单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上。例句(1)中的宾语“莫斯科”是处所宾语,当“来/去”做趋向补语时,处所宾语应该放在“来/去”的前面,许多留学生由于没有熟练掌握处所宾语和“来/去”的位置关系,便经常会出现此类的偏误。例句(2)中的宾语是“自己的看法”,是一般宾语,要与处所宾语区分开来,在这个例句中是有“了”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这时趋向补语应该紧随在动词的后面,修改为“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句(3)中的宾语是“希望”,是抽象名词,当宾语为抽象名词时,应该放置在趋向补语之后,修改为“大雨给农民带来了希望”。
(4)他跑回去宿舍,取了一本书。
(5)萨沙开心地跑下去楼。
在例句(4)和例句(5)中,表示处所的宾语应当放置在复合趋向补语之中,正确的句子应该为“他跑回宿舍去”“开心地跑下楼去”,这一类的偏误出现的频率较高,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复合趋向补语时,认为“进来、回去、上来、下去”等,认为这是不能分开来使用的,将这类趋向补语看作一个整体,因此经常会忽略处所宾语要放置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6)音乐响起,同学们开心地跳舞起来。
(7)运动完以后,我累得说话不出来。
在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语现象,叫做“离合词”,例句(6)和例句(7)中的“跳舞”和“说话”都属于这一类词语,离合词的结构是动宾形式,可以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例如我们可以说“跳了一支舞、说了一句话”,离合词中是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因此两个例句应该修改为,“同学们开心地跳起舞来、我累得说不出话来”。汉语中的离合词+趋向补语的用法,对于俄语母语者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俄语中,跳舞—Танцы、说 话—Разговор, 均 使用一个独立的词,所以这类偏误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了其母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者对于复合趋向补语及离合词的使用规则不够明晰。
2.动词缺失
(8)姐姐的这件衣服是从商场(买)来的。
(9)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向我(跑)过来。
(10)这次参加比赛的学生是从各个班级(选拔)上来的。
俄语母语者的学生在运用汉语趋向补语时,句子中经常会出现动词缺失,将趋向补语认定为句子中的动词,因为趋向补语本身是趋向动词,因此许多留学生在使用时,就会省去句子中本应该有的动词,由趋向补语承担句子中动词的角色,而出现误解。以例句(8)为例,“姐姐的这件衣服是从商场来的。”这个句子本身在结构上来说,由“来”承担谓语动词的角色,是可以的。但是在语义上是不通顺的,“衣服”是没有生命的,是无法发出动作的,所以这里的“来”并不是衣服的谓语动词,而是在表达趋向意义的趋向补语,在趋向补语前需要补充上谓语动词,将句子修改为“姐姐的这件衣服是从商场买来的”。
(二)语义上的偏误
在汉语语法当中,结构是语言的形式与表层,而语义则是语言的意义与内核,相对于结构而言,语义是更加复杂的,是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一个难点,俄语母语者在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在语义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趋向补语的混用及误用”以及“引申意义理解偏差”两个方面。
1.趋向补语的混用及误用
(11)维卡把她的好朋友带来了家。
(12)他的衣服被洒进了果汁。
例句(11)和(12)均为简单趋向补语的混用,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及复合趋向补语,简单趋向补语虽然只有十个,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依然会经常出现偏误。例句(11)是很典型的由于学生对于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的理解不够清楚而出现的偏误,“来”的趋向意义表示朝着靠近说话人的方向移动,这个句子正确的表达应为“维卡把她的好朋友带回了家”,“回”的趋向意义表达的是从另外一个处所移动回原本的处所,句子中的“家”即为主语维卡出发的原点,所以对于趋向意义的混淆,会引起此类的偏误。而句子(12)应该修改为“他的衣服被洒上了果汁”,这个句子中的“上”表达的是结果意义,而不是趋向意义,“上”表达结果意义的用法很常见,例如:“关上门、穿上袜子、戴上耳机”等等,这里面的“上”表达的是解除、附着的含义。
(13)张阿姨看上来很年轻。
(14)你应该坚持下来,不要轻易放弃。
(15)听到这个消息,他一下子从床上坐了上去。
上面的这三个例句是比较典型的复合趋向补语误用的偏误,在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过程中,复合趋向补语始终是一个难点,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语义上。例句(13)应该修改为“张阿姨看上去很年轻。”“上来”和“上去”是留学生在习得趋向补语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混淆的一对复合趋向补语。在该偏误例句中,学生没有理解上来和上去在结果意义上的差别,“上来”在表示结果意义时,表示的是成功地完成某个动作,例如:“答上来、说上来”等,例句(13)中并未表达这一含义。而“上去”在表达结果意义时,有一个特殊的表达形式,“看上去”,表达的是从外表或者表面来观察,后面接的是观察以后的感觉和印象,例如“这个房间看上去很大、他看上去很开心”等等,例句(13)中的“很年轻”就是说话者经过观察以后的一个印象,因此应该使用“看上去”。
例句(14)中出现的复合趋向补语是“下来”,应该修改为“下去”,“下来”和“下去”也是一对经常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趋向补语,正确句子中的“下去”表示的是继续保持某种状态或者进行某个动作,例如:“唱下去、说下去、努力下去”等等,是“下去”的状态意义,句子中的“坚持”是一种需要继续保持的状态,而“下来”在表示状态意义时,只可以和表示停留和暂缓意义的动词相连,例如“停下来、慢下来”等。
例句(15)中出现的复合趋向补语是“上去”,应该修改为“起来”,“上去”和“起来”也是一组留学生使用过程中出错率较高的复合趋向补语,两个词均表达物体从低处到高处移动的趋向意义,但是“上去”是有终点的,而“起来”是没有终点和指向的,句子中的从床上坐起来,仅仅表现的是从躺的低处状态到坐的高处状态,是没有确定的终点和指向的,要和“上去”的用法区分开。
2.引申意义理解偏差
趋向补语包括了“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及状态意义”,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习得,足以证明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具有一定的学习和使用难度。而且在俄语中并没有,与汉语趋向补语引申意义一一对应的表达形式,因此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出现偏误。
(16)这个书包太小了,装不上20本书。
(17)这篇文章不太长,我看得过来。
(18)你笑得这么开心,看上去你得到了奖学金。
在例句(16)中,出现的是简单趋向补语“上”,学生对于“上”和“下”的结果意义的理解出现了混淆,正确的句子应该为“这个书包太小了,装不下20本书”。“上”和“下”在表达趋向意义的时候,学生出现偏误的次数较少,但是在表达结果意义时,出现偏误的频率较高,“上”的结果意义表达的是“接触、附着”,例如“穿上衣服、戴上眼镜”等等,但是在这个句子中,要表达的是容纳的含义,而“下”的结果意义即为某个处所或者某个器具可以容纳……,经常出现在可能补语中,例如“摆得下、放不下”等等。
在例句(17)中,出现的趋向补语是“过来”,如果单独看“我看得过来”这个句子是通顺的,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这篇文章不太长”时,前后小句所表达的意义是不通顺的,这个句子应该修改为“这篇文章不太长,我看得完”,这个句子应该使用的是结果补语,而非趋向补语。“过来”作为趋向补语在表达结果意义时,可以表达“完成”的含义,但是要涉及到多个事物,而不是单一事物,如果将句子修改为“文章不太多,只有5篇,我看得过来”,句子的含义则通顺了。
在例句(18)中,出现的趋向补语是“上去”,这句话在刚听到的时候,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存在偏误的句子,只是有些“别扭”和“不舒服”,这个句子正确的表达形式应该为“你笑得这么开心,看起来你得到了奖学金。”“看上去”和“看起来”两种表达形式,在汉语中都存在,是对“上去”和“起来”更虚化的用法,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都较高。在许多汉语教材中,会将“看上去”和“看起来”直接当做固定表达形式来进行讲解,弱化其作为趋向补语的自身属性。“看上去”和“看起来”之所以容易出现偏误,是因为二者在意义上具有共通之处,例如:“他看上去很年轻”和“他看起来很年轻”,两个句子都是常用的表达,但是在这个两个句子中,“看上去”中的“看”是实际的动作,通过外表进行判定,而后表达自己的印象,而“看起来”中的“看”除了可以表达实际的动作,也可以表达一种虚化的动作,是一种判断,而后表达的不是自己的印象,而是自己的看法,所以句子中的“看起来你得到了奖学金”是说话者的根据观察动作者,而后给出的一种判断和想法。
二、俄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原因分析
(一)语言迁移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迁移是引起偏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了“母语负迁移”以及“目的语负迁移”,这两种语言负迁移,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常常会伴随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初学者中表现尤为突出,虽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改善和弱化,但是很难消失。从本文研究的俄语母语者习得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上来看,俄语母语的影响是主要原因之一。汉语和俄语的语系存在较大差异,在俄语中虽然可以表达趋向意义,但是却没有趋向补语,以前缀的方式出现,在动词词根之前,而且由于俄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此许多俄语母语者的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趋向补语时,宾语的位置经常会出现偏误。例如“他寄去一个包裹。”在俄语中语序比较自由,可以表达为“一个包裹他寄去、他一个包裹寄去、一个包裹寄去他”,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后,这种俄语中的灵活性常常会影响俄语母语者对汉语趋向补语位置关系的学习和理解。
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了解的加深,掌握的语言规则也越来越多,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目的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又被称为“目的语规则泛化”,经常会出现在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把他们已经学习到的,但是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及透彻的目的语知识,泛化到了新的语言现象上,从而出现偏误。在对俄语母语者学习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学习复合趋向补语以及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时,出现目的语知识泛化的频率较高。例如:“莫斯科的天气越来越暖和起来了”,在这个句子中学习者理解“起来”作为趋向补语,表达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却出现了“越来越”,越来越是在表达一种变化的过程,这与“起来”所表达的进入新的状态,存在语义上的矛盾。
(二)学习者主观因素
学习者作为语言交际的主体,其主观的学习策略及学习动机会对语言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以使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则。许多学习者在接触到新知识新规则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用母语规则去理解目的语的规则,也就出现了母语的负迁移。而随着学习的加深和推进,学习者会将自己已学到的目的语知识扩大使用,造成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从而出现了偏误。另外还有多数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新知识时会采取简化的方法,例如:“他开心得不说话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了简化策略的句子,正确说法应该为:“他开心得说不出来话了。”这是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故意将复杂的趋向补语简化了,由于学生主观简化而产生偏误的比例很高。
另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是造成偏误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许多俄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以在学习相对比较复杂的趋向补语时,会自动回避,自己在了解中华文化或者与中国人交际时,不说或者少说趋向补语,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学习趋向补语的使用规则时,积极性不高。
三、俄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汉语思维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不同的语系自然会生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时,一直以俄语思维进行思考及套用,势必会影响汉语学习。汉语教师在进行趋向补语教学时,要首先明晰俄语中并没有与汉语趋向补语完全对应的语法现象,要在教学时时刻注意为学生建立起补语的概念,及趋向补语的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用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例子,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让教学生动起来。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趋向补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是重点及难点,因此趋向补语的教学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课程。趋向补语本身就包括了简单趋向补语及复合趋向补语,在语法意义上包括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依托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系统设计趋向补语的教学,把握好知识讲解的节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具体讲解时,适时地将知识串联起来,设计难度层级阶梯化的练习,培养学生使用趋向补语的语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使用趋向补语。
四、结论
汉语的趋向补语虽然数量不多,仅有二十几个,而且相对比较封闭,但是包含丰富的语法意义,始终是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俄语母语者学生学习及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逐层归类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教学,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俄语母语者留学生的趋向补语学习提供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