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创新探索
2023-01-08梁爽
梁 爽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创新和不断改革,实现产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这对于推动国家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协同创新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国家驱动发展战略
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规划。开发一种新型的协同创新主体培养形式,促进以新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向新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存量培训体系,以新技术为重要手段,以应用技术实践为主导,以协同创新活动培训高质量人才为根本目标,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协同创新的应用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以及学生共同跨学科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创业项目,将原有的师生关系转化为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1]。
(二)产业升级转型
高职院校要快速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未来经济转型培养人才,从而令我国快速实现现代化发展。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的经济增长震惊世界,但过于依赖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为了健康稳定地发展经济,我国应当适当降低总体GDP发展量,保持约5%的合理增长。经济增长期已明显进入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领域的竞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储备高技术人才。
(三)教育生态多样化
高职教育培养了大量中专、大专人才,但现如今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此同时,大学改革的主题也演变为从学术教育向应用教育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高等教育再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自身教育模式,结合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培训的特点,以提高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环境中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环节缺乏有效沟通
协同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将不同主体进行快速整合,实现高效稳定的沟通,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创新,继续应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高职院校的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无法摆脱教师单一传授理论知识的现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即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理论知识,但他们不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一些高职院校正在尝试创新教学模式,但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构成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对其他主体的宏观经济目标无法实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使得企业不得不自行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各个主体缺乏有效沟通,高职学校教育培训改革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师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教育改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用户共同参与、互相配合。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改变培养学生的计划,只调整了专业规模和数量。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但实际进程非常缓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仍然是理论培养方法,还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学生普遍操作能力差,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仍然需要提高[3]。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实施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策略,但没有明确的目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基本上都以学校内部为主,没有学校外部商业园区的支持,很难真正融入社会、服务实体经济,独立生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多数高职院校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这是现在和将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协同创新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当常态化。其次,要配合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创建应用型职业群体的效用,整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资源交换和联合发展需要时间,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培训,促进学生个体能力的快速提高。就高职院校而言,地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由于目前考核评价体系的限制,大多数教师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更多关注科研而不是教学。对企业而言,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但是为了保障经济效益,继续强调用人、轻视人才培养,这导致企业内部缺乏内驱动力[4]。本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完整的链条和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发展目标和利益机制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培养缺乏充分的风险和利益共享机制,高校的科技合作强调传统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以及委托开发,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程度不深。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加强协同多环节纽带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的深入发展,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管理实践和新知识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是集专业知识、领导力、创新理念、组织协调和团队精神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可精确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在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高端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下,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变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作用,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创建多方创新互动平台,促进创新和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快速实施以及不断优化。目前,实习已成为提升人才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需要企业与高校之间密切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培训实习地点,从而保证学生个人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5]。
将相关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中提高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应为具有合作创新意向的学生提供合作创新培训课程,如了解创办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操作能力,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合作创新的成功案例,并在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从成功的创新案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创新能力。对于已经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的学生,专门为此类学生开设创业管理和运营课程,提供创业项目,为培养新技术应用型协同创新人才提供基础保障,根据团队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业务团队,该团队由掌握新技术的成功人士、创业导师和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这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能力互补创新团队。由于个体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传统的师生关系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共同创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导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创业。
(二)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提高,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方应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允许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吸取经验,借鉴部分名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划。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瞬间完成,必须辅以教学活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教师可以陪同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协调企事业单位,成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相关项目,了解工作流程,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上述手段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6]。
课程体系结构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课程建设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当不断更新,结合现代最新专业理论,具有前瞻性。理论课程的结构设计最为关键的是与实践课程的匹配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专业技术适用性为主要内容,使产教融合更好地融合到现代专业教育教学中。构建课程体系应当结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课程设置不断进行优化完善,推进课堂改革,使学生接收到最前沿的知识,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不同知识点虽然存在差异性,但也存在互通点,教师应以考试大纲为标准,细化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加入当前先进的知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强对专业学科最新进展的了解,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慢慢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与技术,并和同学们讨论相关知识内容,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把互动题材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感受与掌握,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健全协同创新模式的相关制度
协同创新模式是一项多专业、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为了保证协同创新模式的快速实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是不能实现最终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了保证合作创新模式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相关机构应权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政府是合作创新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在合作创新模式框架内,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发挥关键性的协调组织作用,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使各主体都能正常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一,成立组织协调机构。由政府成员、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负责规划和决定合作培训的各种相关问题[7]。其次,系统的开发设计。严格把控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确保协同教育具备基本的制度保障。第三,增加经费投入。专项资金可用于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科技项目,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让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教学多元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流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完善的课程标准,考虑课程内容的适用性以满足教育需求。
网络时代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群体,学校采用混合教学法,将实用教室和网络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学习习惯,并将他们联系起来,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整合校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构建专业的创新团队,以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政府承办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大学生科技园区、创业梦想小镇、高新创业园区为基础。此外,政府应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合作创新顾问团队,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帮助其解决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四、结论
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需要各主体共同协作完成跨学科合作,通过主题研究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充分了解现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