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3-01-08■王莹
■王 莹
(山东济南烟草有限公司)
现阶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审计整改责任不清晰、措施不彻底,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审计结果运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促进内部审计结果有效利用,保障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1.1 质量控制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重要保障
按照“过程管理”思想,审计工作全过程管理大致分为审前准备、项目实施、审计报告、成果运用等四个阶段。而审计结果运用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后一环,既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审计工作成效的“价值输出点”。加强审计结果的转化和利用,将落实整改与促进管理相结合,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全面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功效,有助于企业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质量控制是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为推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需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内容、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行为、审计报告,在此过程中,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国家审计新规相继出台。2018年,审计署办公厅发布的《2019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要通过“一审多项”,实现“一审多果”,做到“一果多用”,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成果质量和层次;并强化内部审计结果运用。2021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做实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因此对内部审计进行质量控制,符合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
1.3 质量控制是有效防止审计风险发生的前提
在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抽样等审计方法的运用,都有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主观判断,难免会存在某些审计结果出现偏差或错误的现象,从而发生审计风险。只有开展审计质量控制,不断优化和改进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
1.4 质量控制是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审计思维方式下,就审论审,部分审计发现问题仅就问题现象进行描述,未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够系统全面;一些审计意见建议也只是“蜻蜓点水”,未能触及管理根源,缺乏针对性;审计报告整体站位不高,企业管理层或相关部门无法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这些目前审计工作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也是制约传统审计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管理瓶颈。因此,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促进内部审计结果有效利用,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结果运用意识不足
研究人员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各个层面员工就“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或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及成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当前,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多还是停留在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只是“检查问题、出报告、下达决定”的初级阶段。被审计单位往往存在着重视审计过程、轻视成果运用;重视审计决定、轻视审计建议;重视问题整改、轻视制度建立;重视发现问题、轻视跟踪审计等现象。甚至有被审计单位在整改过程中会“选择性整改”——只愿意接受相对简单的问题,而避重就轻不愿意整改涉及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往往导致审计问题整改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国有企业J公司,虽然目前其审计派驻办隶属于省、市两级双重领导,但在现有体制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成的一个部门,因潜在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内审工作范围,内部审计的地位也难免要受制于企业,降低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运用效果。
2.2 审计资源受到限制
目前,J公司基本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随着1+N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展,必然带来审计任务和工作量的加大,从而导致J公司乃至行业全系统内部审计机关普遍面临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的矛盾。2021年,J公司在岗专职内审人员4人,当年开展各类专项审计业务13项(不包含工程项目审计及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等日常审计监督工作),人均工作量为2.75项/年。项目组参考省内部分地市专职内审人员配置及年度开展的审计项目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本公司人均工作量相对较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3 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信息化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查账方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目前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未经整合的数据,通用性差,利用率低,不同的数据统计口径和兼容性也各不相同,使得审计系统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浪费了宝贵的审计方法资源。依靠审计人员传统审计方式下手工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整理分析等工作,不仅工作效率低,数据质量也难以保证。
2.4 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不到位
研究人员统计了近5年J公司内部审计揭示的问题,发现审计整改落实始终是根深蒂固的难题。由于J公司目前尚未实现审计整改的完整闭环管理,整改责任不明确,督查问责不到位,致使被审计单位出现“为整改而整改”的惯性思维。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部分单位存在口头整改、书面整改的情况,甚至推诿扯皮、敷衍应付;整改措施“华而不实”,问责处罚 “避重就轻”,同类问题“边整边犯”,审计整改流于形式,也造成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目前,内部审计整改大多事后监督、审后整改,受审计力量所限,持续的跟踪审计难以实现,客观上也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审计问题发现,轻整改督促的现象。整改监督不到位,问责追责职能不落实,整改效果难理想,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5 内部审计结果未能得到有效共享
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一方面令审计结果无法被广泛应用于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以及纪检问责等层面,进而导致审计成果成为孤岛信息,成果运用范围受限,产生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对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未及时反馈,审计机关对审计成果的运用情况无法掌握,更无法对其他单位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审、用脱节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根源治理效果差,审计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
3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3.1 内部审计权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审计,应当说审计面临的大环境是越来越好。2020年3月,全国行业财审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审计整改,推进结果公开,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事实证明,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越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就越高。
3.2 审计人员配备和专业能力
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施,发挥专业职能,关键看内审人力资源的配备数量和质量。在审计全覆盖大前提下,随着1+N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展,势必会带来审计任务和工作量的加大,面临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的矛盾。然而经课题组成员调查,J公司内审人员编制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现行人员编制规范的约束下,单纯依靠增加内审工作人员数量的方法是无法彻底解决内审力量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J公司对目前在岗专(兼)职审计人员进行摸排,直接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占比仅为13.3%。已配备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跨学科、跨专业能力有限,审计技能参差不齐,审计过程中对相关财务专业领域关注较多,对非专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深度、分析的广度、以及建议的精度都不够深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水平,从而影响审计成果质量,缺乏推进审计成果利用的内在动力。
3.3 审计成果转化率
审计成果是否能够充分转化运用是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然而,传统思维方式下的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审计报告和结论来体现审计成果,成果应用也仅局限于审计问题整改,从而忽视了审计成果的“增值价值”挖掘,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就如当前J公司内部审计一般,成果出现审、用脱节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局限,整体成效欠佳。
4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4.1 营造良好审计环境,提高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意识
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效果欠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解决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关键在于如何增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意识。一是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充分利用内审结果的重视程度,提升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与客观性,最大限度地获取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支持与信任,发挥领导层的关键保障作用。二是建立内部协同机制。主要通过组织召开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等方式,讨论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线索,恰当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形成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督合力。三是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一方面提高相关部门的审计结果运用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重视以结果运用为导向组织实施后续审计,改变以往“重审轻改,重审轻用”的现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全方位监督职责,帮助企业筑牢风险防控底线。
4.2 加强过程质量管控,提升审计成果价值
审计成果质量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成果质量水平高低,对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J公司针对当前在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效”这一主题,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过程质量管控,来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价值。一是制定工作标准。从促进制度完善、管理提升、效益提高的角度出发,对照行业内外先进经验,结合J公司实际,重新审视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补齐基础工作短板,推动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从合规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从而促进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守好“第三道防线”。二是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流程清单”等三项清单,加强了对审计项目关键控制点的管控,将每名审计人员的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审计项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全面提升审计质效。
4.3 推行闭环管理,完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借鉴行业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在J公司构建以全面审计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型。一是开展联合检查。以审计整改为抓手,通过强化问责机制,聚焦责任落实,发挥震慑作用,提升违规成本;根据项目需要,协同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检查,集合各专业力量,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利用。二是扩大审计结果公开范围。定期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以内审计会议、OA公告等多种形式进行通报披露并及时通告整改成效,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主动作为。三是建立“销号式”问题整改清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回头看”形式,通过实行整改销号管理、跟踪评价整改效果,落实管理审计结果的利用,形成环环相扣的闭环运行机制,促进审计成果充分有效利用。
4.4 延伸审计成果应用范围,深度挖掘成果内在价值
结合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安排,以基层单位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同步开展1+N专项审计项目,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目标。除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报告外,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动态专报提交管理层决策参考;根据需要,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抄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实现成果资源共享;并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充分发挥教育、预警和震慑作用,达到“通报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真正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提高内部审计质效。
4.5 打造过硬审计队伍,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为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审计队伍,更好地满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着力培养审计人员职业技能,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是关键。因此,J公司针对目前审计队伍整体水平,研究制定了《“五个一”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方案》,鼓励专兼职内审人员每人每年制订一项学习计划,承担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论文,至少参加一次上级单位组织的审计项目并争做一次审计组长或主审,以科研领题、以考促学,以审代培等方式,全面培养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 结 语
企业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审计质量管理,识别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加强过程质量管控、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丰富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多点发力”,突破“瓶颈”,提升审计结果转化力度,从而推动审计结果落地见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水平,体现内部审计价值,开创内部审计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