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郭 强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内涵更丰富,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勾勒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从宏观上看,“三全育人”所提到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是将育人活动贯彻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全员”体现了育人要素的全员化,包括学生自身、所在家庭、学校所有教职工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等等;“全程”强调了育人的连贯性,包括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不间断性,确保全过程育人“不断线”。教育、管理的同时要对新时代学生也有新的认识,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不仅局限于学校、老师还有网络;所谓“全方位”就是强调育人的成效应该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受教育期间的各个环节,不局限于课程学习当中,而是贯彻落实到第二课堂的教育培养,同时也应该延伸到网络空间,对学生所能触及到环境要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价值体系[1]。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和国家要在新时代的高校中推行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性方针的重要意义。

从微观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针对“三全育人”提出新标准、新要求。高校是实施“三全育人”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高校需要从育人的体制、制度、队伍建设到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完善、合理、科学的“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基于“三全育人”的专业学科体系、教学教材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育人思想要统一,育人资源要整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将“三全育人”作为培养教师的育人指导思想,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使教师能够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自觉融入工作中,并深入领会育人的方法论要领,“三全育人”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才是“三全育人”的精髓所在,深入人心的理念是形成“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也是育人过程的方法要领,更是我们育人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源头。

二、“三全育人”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一般都落在思政课教师课程上,可产生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王丽萍在她的论文“‘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中通过师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17.3%的学生不认可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30.58%是比较认可,23.92%是勉强认可,28.13%是非常认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仅依赖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并不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依据“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进行大学生教育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高职教育应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培育应用型人才,要加强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

所以要想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学校要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要从制度上有所改变,要有党委统一思想,考核机制引导,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校级、院级部门一把手牵头负责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是首要组织保障。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各部门各司其职,齐力合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2]。所以,全员育人格局是否形成,全体教职员工是否围绕统一目标合力协作,是要看党委是否发挥了它的领导核心作用,还要看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党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要领导学校德育大政方针,还要制定学校德育计划及政策,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开展德育工作。

领导机制必须要健全,要明确,制度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党组织的建设要求。在制度管理上要完善,对经常性的工作活动制定工作流程,对特殊性的活动明确活动方针政策。根据“三全育人”目标进行目标化管理,制定分层分类的育人规划,既有责任清单,也有统一认识,用制度规定让“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其次,建立精准的评价考核机制,保证“三全育人”实施长效机制。要想保证“三全育人”能够稳定、持续和有效运行,既要有任务目标,也要有考核标准。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关键指导思想制定考核指标,重视高校思想工作的开展,将育人理念融入考核标准中,改变传统以工作业绩为考核主体情况。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育人能力高低,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用考核制度有目的的让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不仅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同时也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教学名师”“优秀教学质量奖”等荣誉评选标准上重视育人效果。同时在相关考核上,对于师德师风有问题,不能胜任育人工作的部分教师,应该实行“一票否决制”。

再次,建立培养机制,有利于“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教师的德育培训,搭建思政培训平台,可以每月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本校的思想教育培训,系部可以不定期组织交流反思。在德育培训中党员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通过老党员带新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质,不断夯实队伍育人基本功。借助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使高校教职员工都开始积极反思如何利用自己的岗位来做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各种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时,建立德育评判标准,制定量化指标。对少数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对学生产生负面消极影响的教师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约束。同时借助激励政策来提高德育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使教职工既获益于自身素质提高,又能够在教书过程中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促进三全育人发挥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加强政策和制度设计的长效性、可持续性,保证运行的系统性,确保各部门协同性,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应实现互促融通,打破传统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岗位边界,使高校中的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发挥育人合力,建立互联互通的关系,形成以育人目标为导向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反馈调节机制,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协同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坚持全员育人,打造思想过硬的育人队伍

高校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所有教职工,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党政群团的思想优势齐抓共管,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育人活动,建立适应“四个相统一”的“三全育人”师资队伍。

(一)提升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发挥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与学生的接触最密切。他们负责给学生提供日常的思想指导,学习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平,建立健康心理。其次要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力,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增强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够在专业能力上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帮助。最后要做到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做学生的知心人,发现学生的困难。在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够给予安慰和心理辅导,对困难学生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受助学生在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激励,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动力和勇气。

(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都责无旁贷的发挥重要作用。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专业能力,他们肩负着对国家政治观念的传递,对学生进行价值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的树立。因此思政课教师须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提高教学效果。

对其他专业教师来说同样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专业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和“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丰富个人政治理论水平。在课堂上结合专业课的知识点,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文化性。采用课程思政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敢于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基本着力点为“科研管理育人、科研活动育人、科研评价育人”[3]。

(三)转变思想,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高校的管理人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成员,因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均需要有所提高,这是关系到管理育人职能的发挥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要克服管理与育人的分离状态,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养。其次要避免管理过程中多用行政手段,少用人性关怀的弊病,最后要解决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4]。作为管理者思想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经验,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规划好校园景观,开展校园活动,建设高校网络育人平台,为青年大学生照亮前行的路,成为学生的榜样。

四、坚持全过程育人,实现思想教育的“不间断”

根据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及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年级建立从适应到成长再到成才的连续性育人目标。适应阶段也就是低年级新生,采用教育引导方式向新生传递,引领他们从了解校史院史开始继续学习党史理论,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新生融入高校大家庭。第二阶段成长,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入党教育、思政大讲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引领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增强其专业思想内化,提升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勇于担当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再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也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三阶段成才,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创新进取、勇于担当,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通过三个阶段的延续性,保证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的“不间断”,解决学生各个时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教育的效果能达到巩固和升华,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服务。

连续性还要发挥家长以及社会的作用,毕竟高校大学还有很长的假期不在学校度过。有必要建立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和社区发挥配合作用的合作机制。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在家庭育人活动中,家长要发挥自己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积极和学校做好沟通,配合学校开展学生假期的德育教育工作。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多接触良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与孩子建立平等宽容,互爱互信,和谐愉快的关系。学校在假期给学生安排社会服务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活动。如参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参加社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等。

高校可以建立网上“学生档案”“家长园地”“社区实践活动”等模块随时了解学生假期活动情况。通过“家长园地”定期和家长的互动沟通,必要时电话沟通保持联系解决学生问题。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模块了解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项目,了解社区可以配合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社区活动项目,共同向着同一方向前进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大学生成才。

五、推进全方位育人,实行多方联动机制

传统的育人方式主要是认为教师为主要责任人,在我看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有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网络等多种方式,因此,我们在育人的方法上也应该摒弃单一的渠道,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形式,与时俱进地建构网络育人空间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的将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体系传递给学生。网络育人的内容既要能够引领大学生学习的方向,影响大学生思想的进步,又要能够留住学生,能够吸引学生,增加在互联网平台的交流沟通,做好我们的互联网学习平台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让第二课堂成为补充且相互联动。同学们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是需要实践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对理论知识加以利用,才能体会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因此第二课堂要发挥他的实践验证作用。第二课堂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多开展别开生面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开展文艺汇演、体育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兴趣开展学生社团,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创业活动和科技创新比赛。活动的开展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展现爱国主义理念,提倡思想教育意义。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

要有“开门办思政”的理念,要整合育人资源,打通多种育人渠道,既要利用学生、家长、教师等传统的育人力量,也积极发掘网络媒体、校友、社会人士的育人潜能[5],更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网络德育阵地作用,为学生推送,如大国工匠、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高质量的偶像,实现良性联动。

六、结束语

“三全育人”德育教育理念的践行有利于提高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建立在“三全育人”观念上的教育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育人培养活动中来。

站在新时代下,面对00后的大学生需要借助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新的途径不断加大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将德育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与日常的工作结合,全方位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思想道德高尚,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全面促进高等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改革与提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