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探析
2023-01-08焦玉屏
焦玉屏
(浙江财大空间规划科技有限公司,杭州 310030)
1 项目概况
某乡镇位于县域中部,东西南北四面与7个乡镇连接,距离县城10 km,地理位置优越,并且交通设施完善,是全县的交通枢纽。该乡镇总面积共48 km2,下辖21个行政村,总户数为4754户,总人口为1547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稳定在约3‰,人口总数相对稳定。辖区内水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多座水库,蓄水量达1.1×107m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土地利用方面,农业用地共2753.5 hm2,其中,耕地面积仅881.2 hm2,生态用地1352 hm2,建设用地352.6hm2,住宅用地176.8 hm2。产业结构方面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以第一产业居多,第二产业主要是少量化工、铸造工业企业。该乡镇农业用地占比较高,但耕地面积不足,生态用地主要是生态林与水域,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应重点整治农业用地,增加耕地资源;对生态用地实施保护,有限度地进行开发利用;对乡村环境与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产业结构方面发掘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目标及原则
2.1 规划目标
整体目标是在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前提下,从农业用地整治、生态修复、建设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整治这4个方面着手,统筹协调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对田地、水域、道路、林地、山地以及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全域、全空间覆盖。基本目标是推动农田连片建设,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村庄整治与美化,实现村庄风貌景观化;挖掘存量与加强复垦,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统筹山水林田湖全要素资源,实现乡村治理全域化。
2.2 规划原则
2.2.1 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实际,综合考虑区域人文、自然、历史以及经济等条件,要突出重点、体现差异,避免生搬硬套,整治模式同质化[1]。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充分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大拆大建,要立足区域实际情况,有序开展整治活动。
2.2.2 注重生态,保护优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必须贯彻“两山”理念,坚持以生态为基础,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在推动水域、林地、草地等自然环境整治中,既要注重生态修复,更要加强生态保护;在推动农田整治过程中,以确保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为基础,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2.3 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化、综合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同时也要引导群众参与其中。地方政府在落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过程中,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同、群众共同参与的机制,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在充分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全域土地整治工作,让群众共享整治成果[2]。
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3.1 建设用地整治方案
3.1.1 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以提升村庄环境为主要目标,对村庄公共设施、墙体立面、庭院及传统建筑进行加固、改造、升级,以改善村庄整体环境。重点完善村庄的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设施,同时改善村庄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以及生态条件,为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业提供必要基础[3]。对辖区内各行政村的旧房、危房进行集中改造,提升房屋质量,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优化村庄的整体风貌;对各行政村废弃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减少村民聚居点,释放宅基地流量,进行复垦或规划为民宿以及旅游设施;对各行政村主干道进行整治,建设骑行绿道或者观光绿道,实现村庄景区化。
3.1.2 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行政管理用地方面保留各行政村现有的村委会、医疗站、礼堂等设施,通过适当改造,打造成为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满足村庄公共管理需求。文化教育用地方面,根据辖区生源情况,对相邻村庄的学校进行合并,实现集中办学,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改善教育条件;在各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图书角及其他公共设施,满足村民文化娱乐需求。在医疗用地方面,对现有格局不做更改,即保留乡镇卫生院与各行政村医疗站,重点对卫生院与医疗站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社会福利用地方面,在乡镇府周围规划建设敬老院、体育中心以及文化中心等设施,为全镇居民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同时便于政府进行管理。在绿化用地方面,利用现有的绿地、水域自然条件,整体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打造具有乡镇特色的公园绿地,使其达到改善乡镇自然环境,优化乡镇整体形象的目的。
3.2 生态修复方案
3.2.1 生态用地整治与保护
针对辖区内具有生态保育功能的山林主要以保护为主,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屏障作用;对具有农业生产或观光旅游功能的山林、山地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利用为基本原则;综合统筹林地资源平衡,适度进行零星林地调整,确保林地数量不减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山体进行全面排查,采取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预防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灾害。针对水域,严格保护水库、水塘及河流,结合安全性评估,实施除险加固、山塘整治、流域治理等修复工程,创建安全水环境;尤其针对饮用水源加强监管与保护,防止水源污染,确保用水安全;对滩涂及湿地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考虑规划为湿地公园。
3.2.2 河道整治
对辖区内存在问题的河道进行整治,包括清除河道内杂物、淤泥,实施河道绿化、亮化、美化和景观化等,以改善河道生态质量为主要目的,辅以水环境和沿岸节点打造,多措并举,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休闲场所。
3.2.3 居住环境整治
合理利用住宅、道路、河道周围空闲用地,栽种绿植,打造绿色长廊;加强生活污水排放管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降低随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严禁工业产业靠近村庄聚居点,尤其是污染性工业产业,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对村民生活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倡导垃圾资源化;推动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物回收,比如,塑料薄膜、农作物秸秆。
3.3 农业用地整治方案
3.3.1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对适宜作为耕地资源的后备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坚持适度开发原则,开发利用辖区内适宜作为耕地资源的后备土地,以增加耕地面积,解决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对区域内荒地、宜农园地及裸地等宜耕后备资源进行修复整治,开展适度开发利用,增加耕地面积,补充耕地数量,解决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制止耕地出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新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利用方式等多维度保护。
3.3.2 旱改水
将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的旱地改为水田。该乡镇内水资源丰富,部分旱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通过田地平整、砌筑田埂、调整田块、修建防渗工程以及灌溉设施等手段可以将旱田改为高质量水田,可以显著改善农业产生条件,提升作物产量。
3.3.3 建设高标准农田
根据村庄耕地资源条件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现代化,以农业发展助推农村发展。
3.3.4 农田整治修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吸取过往土地整治的经验与教训,兼顾耕地数量和质量,立足于现有的耕地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土地整治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质量,增加高质量农田占比,争取建成高产、优产的高质量连片农田示范区,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辖区内出现土地退化以及污染的耕地资源进行修复,同时持续监测土质情况,全面改善辖区内耕地质量。
3.4 产业布局及用地规划
3.4.1 农业方面
农业方面在综合考量辖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发展规模化养殖业,逐步取消辖区内非规模化、不规范的养殖场所,建立标准化养殖业示范园区,引导辖区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养殖企业逐步向园区转移,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养殖基地。这不仅便于对养殖业产生的污染进行集中管控治理,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能形成规模化优势,增加养殖业经济效益。
2)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对农田实施景观化改造;对村庄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全域景区化。推动辖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农业+”产业模式,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农业、农村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3.4.2 工业方面
1)辖区内工业主要是铸造、化工企业,根据聚集要求,规划乡镇工业园区,发挥规模优势,将辖区工业企业逐渐搬迁至园区,加快“低小散”企业治理,腾挪发展空间,实现土地增值。同时要加强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管控与治理,防止工业三废污染水源、土壤、空气。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价值、低污染、低耗能的轻工业,依托辖区内农产品资源优势,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工业园区,吸引外部投资,逐步形成规模化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立足高位,着眼于全局,从区域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整体规划,编制具有可行性的整治实施方案,对建设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等进行全面整治,从而达到优化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