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28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师资

罗 敏

(贵州理工学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大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形势及政策,提升就业能力及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理想,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在此,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一、“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内涵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早在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主张[1]。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旨在解决各育之间相互割裂、对立的矛盾,在贯通融合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实现“全人教育”“全人发展”目标。

二、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遵循的要求

(一)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目标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为课程目标,注重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求职技能和方法等智育方面的培养。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态度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中“五育融合”教育实现端正思想品德、增强就业知识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注重教育融合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五育”教育内容的融合,打破将五育教育“各司其职”割裂进行的传统模式,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开发,实现从传统课程到“五育融合”新课程转变。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融合,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增强职业精神、职业品格等德育内容贯穿其中,并充分开发课程中体美劳各育相关要素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五育融合,同时注意教育内容在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

(三)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模式提出创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五育融合”教育内容为锚点,实现线上线下融通的混合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改变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发丰富课程中“五育融合”教学内容,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满足就业指导课程对理论、应用及实践的综合要求,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四)基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师资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对教育师资提出较高要求,以加强师资融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及教师专业素质、“五育融合”教学能力,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建设方面,应以教研室为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做到专业背景的互补性,多组织开展有关“五育融合”教育系统性专业性教学培训,打造就业指导课程的骨干教师团队。教研室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及“五育融合”教育能力。在师资融合方面,重视校内师资力量建设的同时加强与校外师资力量的融合,通过“请进来”让校外优秀的就业指导师资进入校园,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改善校内师资求职创业经历不丰富、专业背景受限的问题。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不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受“追求就业率为目标”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力度较弱,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基础通识课程,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通常只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分配学时数较低,在师资配备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与专业课相比都相差甚远。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存在一定差距。

(二)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和针对性不够

随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对照“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要求,其内容完整性和针对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完整性方面,目前教学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政策、择业分析、求职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内容丰富,而“德、美、劳、体”四育相关内容如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美育素养、劳动精神等方面欠缺,“五育融合”教育未充分体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针对性方面,目前课程内容偏重基础性、普适性,教学中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缺少结合学生专业背景、个体差异(如就业期望、心理状况、学业状况等)的针对性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在地方性、及时性方面也较欠缺,导致课程深入性、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单一,参与度和实效性低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数量不足,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授课教师缺少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为完成教学任务,多数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经常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未充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讲授模式中师生互动欠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实践教学欠缺,在“一条腿走路”教学模式中缺少“理论—实践—理论”检验提升的闭环过程,直接影响教育成效。

(四)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程度有差距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要求较高,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多由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开设,师资队伍中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等兼职教师较多,由于受到本职工作影响,兼职任教的师资队伍很不稳定。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包含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求有较高的就业指导能力,还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由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组成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背景限制、专业系统的教学培训缺乏、教学研究少、求职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与就业指导课程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一)强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提升对课程的认知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通过增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促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理论、实践、应用较强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课程以智育切入,在智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践行五育,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教育。

就业指导课在学生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承前启后过渡作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及长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学校应确保开足课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及育人作用更好地发挥提供保障。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使得教师更加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二)加强内容融合,提升完整性和针对性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不断优化整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以教材为引领载体,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五育育人点”即“智育育人点”“德性育人点”“审美育人点”“健康育人点”“劳动育人点”等,进而加以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与“德育”融合,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其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如学习《就业形势与政策》章节时,在介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帮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增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介绍国家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内容时,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详细介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相关政策,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参军入伍”等,同时通过优秀榜样事迹介绍,如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为家乡脱贫奋斗的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本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与“美育”融合,如在讲解求职材料准备、面试准备等相关内容时,通过简历制作、职场形象、职场礼仪等内容让学生接受美育熏陶,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与“劳动教育”融合,如在介绍职业素养相关内容时介绍“大国工匠精神”、优秀劳动者事迹,增强大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融合拓宽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提升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与“体育”融合,就业竞争力中身体素质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增强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将提升身体素质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三贴近教学原则”,即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专业需求、贴近学生个人发展,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一是注重通识性与专业性结合,在通识的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在就业形势、择业定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二是做到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注重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心理状况、学业状况等在求职心理调适、就业准备等,方面做针对性指导,并及时关注特殊群体学生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注意地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关注最新的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同时关注地方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情况,注重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增强内容时效性,如及时介绍当前贵阳“强省会”行动中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在贵阳就业相关就业政策及就业机会。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开发完善教育内容,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三)促进教学融合,增强参与性和实效性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注重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方面,积极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和教学技术如MOOC、智慧树、雨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改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资源丰富性、教学灵活性、教学反馈及时性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教学方法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求职礼仪与形象》相关内容时,通过线上预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环节对求职礼仪、求职形象设计等相关内容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主题式、项目式、探究式的学习形成课内外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如通过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观摩校园招聘会、求职创业大赛等课内外实践教学,将“学”与“做”融通,促使学生成为就业理论素养高、实践技能强的人。

(四)深化师资融合,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稳定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作用,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团队,稳定师资队伍。在以辅导员、管理工作人员为主的教师队伍中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教师,加强师资融合,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并通过教研室的老带新、传帮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多组织开展相关专业化、系统化教学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就业指导专业能力和素养。

同时,融合校外师资力量,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HR、劳动模范等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就业形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及择业观,增强职业道德和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促进全面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就业指导课程在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预期,提高求职技巧和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内容融合、教学融合、师资融合等创新改革途径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中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师资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