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更需好好做事
2023-01-08王西军
王西军
我的2022年,是在一首歌曲带来的感动中开始的。我们救助管理站在迎新活动中,一名受助人员仁常荣主动请缨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边唱边擦拭激动的泪水;另一位曾不愿开口的受助人员几度哽咽,“这是我走失后第一次吃团圆饭,第一次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这是我来站里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了。
2017年9月,我通过招聘考试来到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当时站里没有暖气、也没有自来水,取暖靠空调,用水就从井里抽。
有一次,我们护送一名20多岁的女娃回山西老家。在火车上我们聊了起来,她说,自己是逃婚出来打工的,而且一再嘱咐,千万不要让家人知道她到过救助站,怕丢人。我听了这话心里特难受,救助站本来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让他们更好融入生活,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满足她的期待,反而成了她的心理负担。
我开始反思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为刚进站的受助人员做好个人清洁,如何保持观察室干净整洁,应该给受助人员发放什么生活用品……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建议适时向站领导汇报。
此时,站里也在发生着变化:办公楼完成了改造,暖气、自来水、消防设施都解决了;院子里也干净整洁了,春有花香夏有荫;受助人员的宿舍日日有人清洁,还配备了空调、空气消毒机;伙食改善了,还增加了苹果、香蕉等配餐……有次拜年亲戚问起我的工作,我把站里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给他,他看后问我:“条件这么好,我想去你们站上住行吗?”我笑着说:“您不符合政策啊。”
2020年,在站外托养的长期滞留人员也陆续接回站内照料,为了加大寻亲力度,站里还成立了甄别寻亲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先后为3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成功,其中离家最久的长达40余年。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受助人员王国芳。他因哥哥离世深受打击,离家出走,在站里经过4年照料、治疗、寻亲,才得以在离家18年后返回家乡。其实,受助对象回家时,有时等待他们的并不一定是亲人的温情与怀抱,我们虽然会去和当地政府协调解决,但总会放不下心:他们未来的生活会不会不及在站里安稳幸福?当我们把王国芳送到村里时,村民们都来了,一直在寻找他的父母和妹妹抱着他,喜悦随泪水肆意挥洒。他的家人非要拉我们去吃饭,还要将自家种的木耳让我们带上,最终,我们只收下了他们准备的两面锦旗。从亲人终于团聚的泪水和感激中,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救助工作的价值——改变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命运,更是向社会传递了人间大爱。
2020年,全国开展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我们对各个岗位职责、科室职能、相关制度进行梳理与规范,制定了《内控管理制度工作手册》。现在有人来求助,值班人员要带上执法记录仪,先测温,发口罩,然后询问登记。
一位上海支疆老知青在返乡之际,在一张随手撕下的田格纸上写了封感谢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春节前后这些日子里,亲眼目睹了你们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你们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救助政策,把温暖送到了每一个受助人心中。”
当初,选择来救助站前我曾到站里咨询过,一位前辈说“这个工作是做善事”。从山西女娃的担忧,到王国芳返家时全村出迎,再到支疆老知青的感谢信……我体会到:做善事,不但意味着要做好事,更需好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