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修公路路基翻浆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2023-01-08郝丽坤
郝丽坤
(赞皇县交通运输局,河北 石家庄 051230)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位于我国北方城市,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阶段该公路路基已出现翻浆问题,若不能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该公路的行车安全。针对此情况,经多方研究决定对该工程采取大修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公路大修施工前调查路基翻浆的原因。大修施工中不仅要处理好翻浆病害,同时要做好路基翻浆病害的预防措施,基于此,本文对该工程路基翻浆原因及处治措施进行探讨。
2 路基翻浆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2.1 翻浆形成过程
(1)公路路基翻浆病害多发生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公路表面出现不均匀的鼓包、龟裂、潮湿斑点等现象,当车辆碾压此区域时,公路表面就会发生压缩现象,甚至会造成路基产生翻浆问题。同时,长期荷载的作用最终还会导致路基丧失承载力,原因在于冬季来临时,北方温度较低,此时由于路面的导热系数远大于路肩,路面下方的土体会率先出现冻结现象,然后路肩及边坡下未冻结的土都向已冻结土中汇集,从而在路面下方形成聚冰层[1]。
(2)当春季来临,外界环境温度升高,由于路面的导热性强,路面下的冻土会先发生融化,并逐渐形成凹槽,经融化后的水分聚集于凹槽中难以排出,导致路基顶面始终处于潮湿的状态。同时当冻土融化至聚冰层后,路基的湿度会进一步增加,甚至超过路基土的液限,最终导致路基的强度降低,当路面存在车辆经过时,路基难以承载公路的行车荷载就会造成路基土向外发生翻浆现象。
2.2 路基翻浆的原因
2.2.1 土质因素
(1)路基发生翻浆问题与路基底层的土质有直接关系,经过对本工程路基底层土质的调查发现,其路基底层土质主要为粉土与黏土,其中粉土具有颗粒直径小、密度大、毛细作用强的特点,当路基地下水位升高时粉土中的毛细水会大量增加,同时毛细水的流动速度也会逐渐增加,从而逐渐形成聚流并导致路基地下水位升高,如路基遭受地下水的侵蚀,就会降低路基的强度,增加路基发生翻浆问题的可能性[2]。
(2)与粉土相比,黏土的毛细作用强度较小,当地下水位升高时黏性土毛细水的上升速度较慢,导致路基发生翻浆的可能性较低,但当路基地下水长期处于高水位的状态下,黏性土中的毛细水含量会逐渐累积,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会导致路基发生翻浆病害。此外,路基底层除粉土与黏性土外,还存在部分腐殖土,而腐殖土的黏性、强度低,当地下水位升高时,腐殖土中的水分聚集程度较高,也会造成路基出现翻浆问题。
2.2.2 水分因素
路基翻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本工程路面存在很多轻微的裂缝、坑槽等问题。当遭遇下雨天气时,路面残留的积水就会顺着路面裂缝进入路面结构中,同时逐渐侵蚀路基结构,经过长期积水的侵蚀,公路路基土的密度、强度均会发生变化,当路基遭遇冬季冻结春季消解的情况时,就可能造成路基出现翻浆问题。此外,公路范围内如果存在河流,或者公路路肩区域内存在高水位时,其周围的水分也会通过迁移聚集的方式逐渐向路基结构中渗透,最终诱发路基翻浆问题[3]。
2.2.3气候因素
公路工程长期处于外界环境中,北方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差异较大,比如冬季外界的气温普遍在0℃以下,夏季外界的气温普遍在20℃以上,而路基中的水分在0℃以下会发生结冰现象,在0℃以上会消解。因此,在如此大的温度差异气候下,公路路基会出现冬季冻结,夏季出现消解的现象,可能引发路基翻浆病害。此外,北方夏季和秋季的降雨较为频繁,路面的积水如果不能及时排除,积水会造成路基结构遭受破坏,最终也会增加路基发生翻浆问题的可能性。
2.2.4 其他因素
除上述的土质、水分、气候等因素外,导致工程路基发生翻浆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首先,公路结构设计时,如设计单位没能合理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形、水文情况出具设计方案,则公路的结构就会遭受影响,从而增加路基翻浆的可能;其次,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若出现路基的排水系统不完善、路基强度不足、路基压实度等质量问题,也会导致路基无法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从而引发路基翻浆现象[4];最后,在公路运营过程中,若不能合理控制公路的行车荷载,导致公路经常出现超载、超速的问题,则路基会因无法承受过大的交通压力,从而出现病害问题,最终引发翻浆现象。
2.3 路基翻浆处治措施
2.3.1 深挖换填
(1)本工程路基公路大修时,要根据路基翻浆病害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其中针对路基翻浆深度在1m以内的区域,施工单位可采取深挖换填的处理方法,对路基翻浆段开挖时,开挖深度不大于50cm,且开挖面积在20㎡以内的均采用铲车直接铲除,铲车无法施工的区域由人工清理干净,当病害区域开挖后选择温度较高的天气,对坑底进行晾晒,经晾晒后的坑底再利用碾压机碾压4遍及以上,碾压过程中边角位置需碾压到位,碾压密实后利用检测合格的填料回填至原路基高度。
(2)针对路基翻浆段开挖深度不小于1m,或开挖面积在20㎡以上的区域,施工单位可采用挖掘机开挖,当开挖至坑底后在场地周围布设施工便道,然后安排大型的碾压机械入场,对坑底进行振动碾压,碾压遍数不得少于6遍,碾压结束后再使用合格的填料分层回填至原路基高度,每层的填筑高度控制在20~30cm,且每层完成后均要利用碾压机碾压4遍及以上,回填至原路基顶面后及时检测路基的修补效果[5]。
2.3.2 掺加石灰处理
路基翻浆的深度大于1m时,施工单位可以采用掺加石灰的方式处理,石灰的掺入量根据工程实际翻浆情况确定,一般宜控制在6%~8%,施工时先采用机械将翻浆路基表面刮平,并在路基表面根据石灰的掺入量划线、放样,然后依据放样的位置、石灰用量进行布灰,待布灰均匀后再采用拌和机械将石灰与路基土充分拌和,拌和时其拌和深度控制在下层路基1~2cm即可,最后经拌和后的路基需要养护一段时间,直至路基强度达到设计要求[6]。
2.4 路基翻浆预防措施
2.4.1 做好路基设计
本次路基翻浆大修施工中,为避免公路后续施工中再度出现翻浆问题,施工单位需要做好路基翻浆病害的预防工作。首先,在设计工程路基大修施工方案时,施工单位要充分考虑路基现阶段的翻浆现象,然后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法、工艺流程,同时设计合理的换填材料,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其次,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水文情况等制定路基翻浆的预防对策;最后,要合理设计工程路基的防排水系统,同时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以避免公路路基运营中遭受地下水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2.4.2 增加路基高度
根据路基热稳定的原理,公路路基高度越大,则路基上方向路基传递热量过程中热阻越大,路基本身的储热能力也越强。因此,适当增加路基的高度有利于路基的热稳定,从而避免路基出现冻土问题。依据此原理,本工程路基大修施工中施工单位可以适当增加路基的高度,以减少路基冻融问题的发生。此外,除增加路基高度外,设置一定高度和宽度的护坡,也可以增加路基侧向散热的效果,但路基护坡道的修筑宽度不宜小于3m,高度宜控制在0.8~1.5m,坡度应保持在1∶2.5~1∶3.0[7]。
2.4.3 完善路基排水
路基常年会遭受地下水位的侵扰,如路基底层没有完善的路基排水系统,势必会造成路基翻浆问题的发生。为有效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在本次路基大修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完善路基的排水系统,根据调查本工程路基地下排水可采用盲沟的方式,铺筑的材料可以选择传统的片石或者土工合成材料,设置纵向盲沟时,其深度宜控制在100~150cm,宽度控制在40~60cm,盲沟底部设置C15的混凝土垫层,盲沟出口处需采用长度不小于60cm的浆砌片石外包砌体,同时采用干砌片石封口,当纵向盲沟长度设置超过50cm时,要在适宜的位置设置横向盲沟,用于及时将地下水排出,横向盲沟的深度、宽度与纵向盲沟一致,其横向盲沟本身全部采用土工膜包裹。
2.4.4 更换路基填土
本工程路基大修施工中,为预防未发生病害的位置再度出现翻浆现象,施工单位可以对路基土体进行检测,若经检测路基土的质量不能满足公路的正常使用需求,则可以将不符合标准的路基土换填,以达到预防路基翻浆的目的。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本次路基土换填施工时可以选择优质的砂土,与原路基土相比砂土的含水量更低且强度更高,能有效避免地下水的侵蚀,在换填过程中无需全部换填,换填深度在50cm左右即可,换填时按照上述路基翻浆区域的换填方式填筑、碾压即可[8]。
2.4.4 铺设隔离层
(1)路基结构的强度越大、防水、防冻性能越强,则路基发生翻浆病害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为保证路基结构的强度及其性能,在本次路基大修施工中,施工单位可以在路基顶面0.5~0.8m的位置设置隔离层,通过隔离层以阻断地下水的上升,增加路基结构的防水、防冻性能,常用的隔离层根据材料可以分为2类,分别为透水性隔离层和不透水性隔离层,其中透水性隔离层主要采用碎石、粗砂砾或炉渣材料,其铺设的厚度一般在10~20cm,隔离层上方设置有1~2cm厚的防淤层,其主要材料为草皮、泥炭等。
(2)不透水性隔离层主要采用含有沥青的砂性土,砂料中沥青的含量约为6%~8%,铺设的厚度宜控制在2.5~3.0cm,待隔离层铺设后其表面需铺设2~3层的塑料薄膜、油毡或复合土工膜。不同类型的隔离层其作用存在差异,前者主要用于隔断毛细水,后者则适用于地面排水困难的区域,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具体选择,无论哪种隔离层施工后均应高出地面20cm,且在路基两侧设置有3%~4%的横坡[9]。
2.4.5 加强后期养护
公路路基大修施工完成后,为有效避免路基翻浆问题的再度发生,施工单位还要做好路基的养护工作,针对路基的养护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人定期对公路情况进行检查,每次检查的区域、面积、时间均要详细记录,如检查过程中发现公路存在裂缝、车辙等病害问题,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上报,然后制定详细的方案进行处理,以避免裂缝病害进一步扩展,最终引发路基翻浆的现象;其次在冬季、雨季来临前,施工单位应增加养护检查的次数,同时保证公路的排水性能,从而保证路基结构内部的干燥,避免因存在积水而发生冻胀问题,最后施工单位要做好公路车辆荷载的控制,避免超载、超速车辆通行。
3 结语
由于公路工程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在外界多种因素及公路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导致路基发生翻浆病害,并威胁公路的施工安全。因此,为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当公路发生路基翻浆病害后,施工单位应结合病害情况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在路基大修施工中要做好路基翻浆病害的预防措施,大修结束后还应加强对路基的日常养护,以避免路基翻浆病害的再次发生,保证公路的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