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期间边坡崩塌原因分析及整治处理方案
2023-01-08马保华
马保华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全长156m,以东西向贯穿山脉,南侧下边坡临溪流,隧道与溪流高差20m。隧道西侧接明挖段路基,东侧与桥梁相衔接,地表坡度介于30°~52°,隧道最大覆盖厚度20m,属于典型的短小浅埋隧道。本隧道设计全线采用传统钢支撑工法的底导坑先进工法施工,施工后一年全线完成底导坑,正拟进行上半断面施工时,北侧上边坡发现数条平行隧道的裂缝,遇雨即产生坍滑,坍落的土石堆积于边坡上,隧道正上方的地表则明显可见两个窟窿,因此决定暂停施工,封闭东西洞口,对边坡崩塌先行开展整治。
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崩塌的范围与原因,首先需进行现场调查,再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进而提出整治处理方案。
(1)地表调查:包含地形测量、地表地质调查与地表裂缝调查,主要了解崩塌区的地形、地表地质及裂缝的分布状况,以分析崩塌区的范围。
(2)隧道内情况勘察:进入已开挖的隧道内,勘查了解到隧道内的地质与支撑构造破坏情形,作为地层坍滑深度及范围分析的参考[1]。
(3)地质及地球物理调查:包含折射震波探测、地质钻探取样与试验及倾斜管安装与量测。为能明确显示崩塌区的地质条件与坍滑的机制,上述测线采用纵横交错布置于调查范围内,并在纵横交错点辅以地质钻探,同时在该处设置倾斜管以测量地层变形等。
3 调查结果
3.1 地形与地质调查结果
本隧道经过的边坡坡度在28°~52°之间。隧道东、西口附近及施工道路K12+076m—K12+110m 的下边坡,为基岩出露处或表层剥蚀部位,坡度较陡约为40°~52°,地表植生较为稀疏,甚至光秃一片,植生以草及2m高的银合欢居多。隧道中心线地表附近及K12+110m至K12+145m 处,多为表土层或崩积土石,坡度较平缓约为28°~30°间,植生较为茂密,篇阔叶树及银合欢的混合林,树木较为高大、茂盛。K12+145m—K12+170m处,为表层剥蚀剧烈及裂隙发达的区域,坡度约为42°左右,植生较为稀少,并有许多树木连根滑落、倾倒或枯死。K12+170m 以上的区域,其坡度约为25°~28°间,为阔叶树茂密的混合林。
本崩塌区地层主要以硬页岩、板状页岩及砂页岩互层所组成易受风化而成碎屑剥落。地质构造则有背斜与向斜通过隧道附近,调查区的岩层多有扭曲现象,根据地表地质调查、折射震测及现场钻探调查的结果,判断本隧道的地质依上至下的顺序可概略分为表层堆积层、风化扰动硬页岩层及致密页岩层等三层。
3.2 隧道内现场勘查结果
现场勘查时西口已崩塌无法进入,因此自东洞口进入隧道底导坑内观察,发现里程距东口28m处基岩状态变好,钢支撑并无任何异状。直至距东口73m处基岩开始较差,距东口73m 及距东口123m 处计有十余对钢支撑严重扭曲变形,尤其是靠山一侧的钢支撑。距东口108m处支撑的木矢板沿隧道横断面方向环状被剪断,并有多处渗水状况[2]。
3.3 倾斜管测量结果
本崩塌基现场装设四支倾斜管,深度介于24~30m。根据倾斜管量测的变形走势分析,地表下20~26m深度内的地层有变形的迹象。其中中部倾斜管的变形走势较不明朗,可能为滑动深度较倾斜管更深所致。但依据物探及钻探资料所示,该处约在地表下29m,为致密基岩位置,因此推估该处的滑动深度在26m上下。
4 崩塌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现场调查结果,本隧道洞口边坡很可以明显区分为六个坍滑区,现分别叙述其可能坍滑原因如下:
4.1 S1及 S3坍滑区
S1及S3坍滑分别位于隧道西洞口及东洞口附近,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其主要的坍滑原因是洞口开挖施工所引致,加之暴雨侵蚀使其范围扩大,并于S1坍滑区的上方产生一张力裂缝,S1及S3坍滑区均属于表土层的坍滑,属浅层的滑动
4.2 S4、S5及 S6坍滑区
S4、S5及S6坍滑区均位于隧道的下边坡靠近西侧的产业道路附近,其坍滑主要是暴雨侵蚀所造成,均属于浅层的滑动。
4.3 S2滑塌区
S2坍滑区位于隧道的上边坡,坍滑范围大及滑动深度深,属深层滑动的坍滑区,可能的坍滑原因如下:
(1)地形因素:隧道平行坡面开挖,平行坡面的最大主应力(δ1)远大于垂直坡面的最小主应力(δ3),隧道开挖后将会造成偏压现象。隧道愈接近坡面,此现象愈显著,并会引起异常变形及崩塌,导致边坡的坍滑。
(2)地质因素:S2坍滑区盖范围均为厚达25m 的风化扰动岩层,该岩层的岩体非常破碎,较易产生边坡滑动。
(3)工程因素:本边坡原为一自然边坡,自隧道开挖后即陆续产生滑动,因此隧道开挖系为一重要的工程因素,隧道的挤压作用造成边坡的安全降低较快,其中包括:①由于隧道岩体的开挖移除,造成了边坡对滑动体的抵抗力降低;②隧道开挖变形控制不佳将造成一松动带,尤其采用传统钢支撑工法施工隧道,因钢支撑与基岩面接合不易,其周围松动带将更大,隧道内的钢支撑若强度不足将因此受挤压而变形。
S2坍滑区为一深层滑动区,可由上述三项因素推论与隧道内现场勘查结果互佐证。
5 整治方案
5.1 整治原则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本案隧道施工与边坡稳定息息相关,隧道基本均位于风化扰动硬页岩层中开挖,且由调查结果显示有深层滑动面,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工法施工,边坡的稳定处理都是最重要的[3]。尤其是东口附近及西口附近,由于已被崩落的土石所掩盖,已不适于采用隧道工法施工,而应采用明挖或明挖覆盖法施工,至于其他坍滑区整治方案如下节所述。本计划于施工初期并未设置任何的监测仪器,因此无法预知边坡是否可能会发生滑动,并且加以防止,因此后续的整治方案须先设置监测系统,施工时方能有效控制边坡及隧道的变形,避免再发生边坡崩塌[4]。
5.2 施工技术简介
5.2.1 明挖法
在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时,首先从地面向下分层、分段,并逐层、逐段按照顺序开挖,尺寸和高程要符合结构要求。其次,在基坑中对主体结构开展施工和防水作业,一直到回填并恢复地面。明挖法的施工工序指:降低地下水位、边坡支护、土方开挖、结构施工及防水工程等。其中,边坡支护是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因素。明挖法的基本类型包括:
(1)先墙后拱法。先墙后拱法是最常见的,适用于地形、地质条件好的浅埋隧道以及地下工程。当地形和场地满足条件时,在边坡开挖之后,并且可以暂时稳定,可以使用带边坡的基坑或堑壕。假如施工场地不满足条件,受到限制以及边坡不稳定时,可以使用直壁的基坑或堑壕,坑壁要支护。
(2)先拱后墙法。此种方法用于破碎土层以及岩层。
(3)墙拱交替法。它是先墙后拱法和先拱后墙法的混合采用,交替使用边墙和顶拱,此种方法应用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不能单独采用先拱后墙法或者先墙后拱法时。
5.2.2 盖挖法
由于明挖法存在占地较大、挖方量及填方量大、长时间隔断地面交通等问题,因此一般隧道采用半明挖法开挖。半明挖法最为常见的是“盖挖法”。在20世纪60 年代,盖挖法第一次被应用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城市隧道,其后广泛应用于其他城市的隧道建造。盖挖法首先做围护结构和中间桩,主要采用连续墙、钻孔桩等技术;其次制作钢筋混凝土盖板,充分利用围护结构、中间桩和盖板的保护开展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
由于盖挖法在开挖施工作业存在很大的优势,因此经常被采用。其优点包括: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受气候影响小和封闭地面交通时间短,当盖板建立完成之后,后续开展的开挖施工作业不受地面条件影响。同样,盖挖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为避免安全事故,盖板应尽量少设置竖井,但开挖出的土方必须采用水平方式运输,导致作业空间有限、工期长等问题,且施工费用较明挖法高。
顺作与逆作是盖挖法的两种施工方式,两种方法的主要不同点是施工顺序不同以及支撑方式不同。顺作是由下而上开展施工,逆作法是由上而下开展施工。顺作法支撑采用钢管支撑、型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以及土锚杆等方式;顺作法采用在挡墙施工之后,对挡墙进行支撑,开挖至设计标高,浇筑基础底板,之后按照由下而上顺序,浇筑地下结构本体,并拆除临时支撑。逆作法支撑是本身建筑物的结构支撑,即建筑物本体的梁和板。
顺作法是在既有条件下,根据方案需求的宽度,在地表面完成挡土结构,采用事先预制完成的覆盖置于挡土结构上,不断开挖和架设横撑,完成指定设计标高,并从下向上进行建筑主体结构、防水措施和回填土,最后拆除挡土结构的外露部分,直至恢复交通。
逆作法通常应用于深层开挖、软弱地层开挖、靠近建筑物施工等工况下。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时,逆作法通过结构本身既做挡土墙又作内支撑,不再另外做临时支撑。施工顺序正好与顺作法相反,由上而下开展施工。在沿线建筑物过于靠近或者地下构筑物顶板覆土较浅的工况下,可能由于基坑长期开挖而造成地表明显沉陷。为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措施,避免盖挖顺作法两次占用道路的弊端,采用逆作法。
5.3 整治方案说明
(1)方案一:本案为全线采用明挖工法,隧道结构变更为路堑形式的施工方法。
(2)方案二:隧道东半段采用明盖挖法,隧道西半段采用原隧道形式施工。
(3)方案三:隧道东口段及西口段采用盖挖法,隧道中段采用中隔壁法(CD法)。但隧道施工前,边坡必须先行打设地锚护坡,再扩挖隧道。
5.4 整治方案的比较
比较三种方案的工程内容、工程经费、工期及优劣点等,其中方案三由于无论在工程经费、工期及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均较另两个方案不利,因此不宜采用。而方案一在工程经费、工程期限及技术上均有明显的优势,且若在一崩积层上开挖隧道本身困难度即较大,因此方案一为较佳的选择,但其用地范围较大,需另增加征地费用。相较于方案一,方案二虽然工期略长,费用稍昂贵,但仍以方案二为最佳的选择。
5.5 后续施工简述
后续的整治除采用上节所述方案二外,并沿用调查时边坡上所设置的倾斜管,作为施工时监测边坡滑动的依据,并在隧道内设置收敛岩钉等作为控制隧道施工变形的基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于事前的调查精确及施工中监测系统功能的发挥,使本工程整治成功完成,同时证明了方案二的选用是正确的。
6 结语
本案例工程中,由于隧道平行坡面开挖,隧道本身已承受相当大的偏压,加之开挖引致隧道周边岩体松弛诱发边坡坍滑,因此,如何进行隧道的开挖与边坡的整治成为重要课题。本案例采用先行稳定坡面,再进行隧道施工方式进行整治,通过折射震测、地质钻探、地表地质调查、倾斜管、地形测量及裂缝调查充分了解边坡坍滑的机制、范围及深度,有效而正确地提供了边坡坍滑整治所需的资料;隧道施工则配合边坡整治,采用减轻覆土重及刚性支撑成功地克服偏压及浅覆盖所产生的问题,顺利地完成边坡整治及隧道施工。
但预防胜于治疗,隧道选线时应尽量正交边坡等高线,避免平行坡面而行。若无可避免,首先应对隧道开挖后邻近坡面的滑动趋势进行评估,考量坡面保护措施是否须事先设置的必要性,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其次再就隧道邻近坡面所产生的偏越及覆土厚进行详细评估,评估隧道支撑的刚性及变形是否在容许范围,以避免隧道施工产生的变形,影响坡面的稳定性;施工时则于坡面及隧道内设置监测仪器,以了解隧道及边坡的互动关系,如有异状方能事先提出预警,尽快予以处理。简言之,平行坡面施工的隧道,若能秉持上述三原则进行设计与施工,必能竟全功顺利完成,不致发生边坡坍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