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六大民政”苏州模式 提升民生保障质效
2023-01-08陈正峰
☉ 陈正峰
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坚持把苏州百姓满意度当作工作“风向标”,用心用情做好民生领域“四则运算”,聚力构建“六大民政”苏州模式,持续织密服务网络、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人本民政,让“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更有温度。一是完善“人人可享有”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急难对象等5个救助圈层、44类困难人员的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建立因病致贫家庭生活救助长效机制和低收入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一户一档一策”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二是打造“个个都满意”实事工程。围绕满足百姓更高层次需求,谋划推出民生实事工程。全市养老床位达82633张,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865家、助餐点176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普惠性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累计投入超11亿元。在实现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动态全覆盖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普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面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优化提质、开门办院,推动非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逐步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转型合并。三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民生难题。拓展低保边缘、重病困难病种和专项救助待遇,推动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完善高龄独居、孤寡重病、人户分离、异地生活等重点人群备案、报告和探访制度,让困难群众活得有尊严。优化完善专项救助帮扶,坚决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建设质量民政,让“对标对表、创新创优”更具活力。一是在“作示范”上精益求精。大力开展社区治理分类共建试点,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创新“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探索区域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深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试点,开展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勘定试点。协调配合市属康养集团和国药康养、国投健康等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布局,指导县级市(区)成立国资养老产业公司。二是在“创品牌”上孜孜以求。围绕打造养老服务“苏式颐养”品牌,大力实施普惠颐养、品质颐养、原居颐养、智慧颐养、安心颐养“五大提升行动”;创新布局200多家社区“苏颐养1号店”,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网订店取”等线上线下服务;创新举办苏州“九九重阳购物节”,焕发银发市场新活力。三是在“立标准”上开拓创新。牵头编制养老服务领域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首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模式。高标准推进基层社工站建设与管理、公益创投、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公益基金管理、困境儿童服务成效评估等标准研制。扎实推进《养老服务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慈善事业发展条例》三项地方立法工作。
建设融合民政,让“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更加深入。一是融入发展大局发力。发挥苏州工业门类齐全优势,瞄准新材料研发、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等企业,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指导、合作平台搭建、宣传推介产品等工作。鼓励支持各县级市(区)采取自建自营、与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快养老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推动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品牌化运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聚力。会同住建部门实施“社区+物业+养老”行动计划,推动物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拓展。探索由急难发生地镇(街道)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临时救助。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借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政策扶持,提高养老机构床位、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率。支持新兴产业、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发展,扶持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建设,推进基金会(慈善组织)发展。推广政校合作、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本土社区工作者自主培养体系。
建设法治民政,让“依法行政、共治共享”更富内涵。一是提升审批监管制度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尊老金一件事” “两个免于提交”改革工作,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行政审批权下放至镇(街道)。围绕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等领域,推动健全完善多层次、多领域民政法规制度体系,做好与《民法典》相配套、相关联的民政领域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持续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强化脱钩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常态化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和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二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五社联动”项目化机制,以镇(街道)为单位开展基层治理与服务创新示范试验,加强村(居)民议事会、恳谈会、协商共治小组等城乡社区议事组织建设,全市镇(街道)社工站、社区议事组织、社区慈善基金实现全覆盖。深化院落楼栋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微自治”实践,完善推广“微实事”等项目化模式。推动“慈善实体”建设、“慈善空间”认定,为群众参与慈善活动、体验慈善文化搭建平台。三是提升专项事务规范化水平。成立两岸婚姻家庭协会,积极为两岸婚姻家庭排忧解难。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进公园,打造婚庆产业“一条龙”服务。持续推进绿色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大力推行网络祭扫,全市所有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实现全覆盖,真正让仪式文化、移风易俗贯穿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工作。
建设数字民政,让“技术支撑、信息赋能”更为高效。一是加快数字建设“畅运行”。坚持党管数据,全力推进数据汇集、系统集成、平台搭建、软件开发等工作。深化社会组织、社会救助、低收入动态监测、志愿服务等平台落地及推广应用,以数字赋能为基层减负。二是提升数字素养“硬支撑”。建立全市民政系统首席数据官制度,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和数据治理,不断提升民政队伍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加强民政领域信息化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推进民政信用监管系统应用,实现信用评定、失信惩戒等全流程动态监管。三是关注特殊人群“消盲区”。整合全市涉老数据资源,建立以养老数据资源中心为主体,综合监管、机构管理、老年人能力评估、家庭适老化改造等6大平台为应用的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加强适老化数字宣教、开发适老化数字产品、提供适老化数字服务,让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享受数字生活。推广应用“苏颐养”方程式小程序,智能推介养老方案、在线预约养老服务、实时申领养老福利,为老年人提供掌上“养老顾问”。
建设平安民政,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更可持续。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压紧压实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责任,严格落实人员管控、核酸检测、查码登记、环境消杀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培训和演练,推动工作人员更好掌握防控政策和措施要求,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市养老机构100%达到国家《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标准要求,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超过 100人(含)的民政服务机构均设立微型消防站、组建志愿消防队。建立养老机构常态化督查督办、智能化安全预警、全员化安全培训三项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每季度抽查10%的养老机构,动态监测隐患、跟踪抓好整改。成立养老护理和救助领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推动安全风险辨识成果落地落实。三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扎实开展防范化解养老服务诈骗专项行动,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社会组织登记注销、殡葬服务管理等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重点信访事项领导包案化解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廉政风险排查和廉政谈话制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