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基于H省100家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的考察

2023-01-08付佳迪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生产力党组织

付佳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话语体系中“生产力”一词被频繁使用。比如,“党建也是生产力”[1]、“党建就是生产力”、“抓党建就是抓生产力”、“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让党建变成看得见的生产力”,等等。为何“生产力”一词备受瞩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新时代下的党建工作与生产力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生产力与基层党建各领域、各环节紧密关联,成为打造党建品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组织力、实现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密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不断完善,是社会转型、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亦是生产方式改进和生产力进步的一个缩影。如何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需要在党建实践中去寻找。为此,本文引入了一个解释框架,并考察了H 省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的实证案例,力求找到党建与生产力的融合之道。

一、嵌入亦或融合:一个解释框架

党组织嵌入到非公有制企业中,通过开展党的活动,施加政治影响进而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这是我国特有的组织现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按照“应建必建”[3]的党建要求,是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合意的结果[4]。与其他基层党建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起步较晚、特色鲜明,既有弱化、虚化、边缘化、“两张皮”等共性问题,又有受产权性质制约、私营企业主认同和支持不足、与企业治理结构疏离等个性问题。这些问题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在实践中出现两类组织现象:一类是党组织作为一种外部介质嵌入企业结构之中,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处在一种仪式化、表面化的状态,即非公有制企业把企业生产经营与党组织实际运作相分离,表现为“有组织、无活动”;另一类是党组织与企业结构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引导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是一种制度化、深层化的状态,即党建嵌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党建强、发展强”。很明显,后一种现象是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的典范。

“有组织、无活动”的党建现象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萌芽起步阶段容易发生的现象、呈现的形态,党组织作为外在的组织结构嵌入到非公有制企业之中,容易产生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为此,我们把这种党建现象称为“嵌入现象”。嵌入现象是一种仪式化的组织行为,按照制度学派的观点,嵌入现象回应的是合法性机制,即组织为获得外部行动者对它的认同,需要调整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产生互动,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组织结构和开展符合社会共识的组织活动。为避免新组织结构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其一般采用松散的组织形式,即组织制度与组织行为相分离。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外部政策环境逐步完善,组织合法性[5]21经过艰辛探索得以确立,组织行为受政策影响较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最先从外资企业开始,然后延伸到个私企业、改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领域,经历了从姓“资”姓“社”、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等争论,到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新社会阶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6]163,抓好“两个覆盖”、发挥“两个作用”、提升“组织力”[7]、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转变[8]。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私营企业主有着不同行动逻辑:在外部环境紧张时,采用“退出”、“隐蔽”或“合并”策略,通过组织同构和行为模仿建立与体制内单位集体认同;在外部环境宽松时,通过建立党组织、组织吸纳、政治安排[9]60和非制度化关系网络[10]26等策略,获得优惠待遇和政策性支持。从之前的发展历史来看,外部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倾向于主动建立党组织,以获得政策性支持和稀缺政治资源。

“党建强、发展强”的现象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行为,对私营企业主、党务工作者、党员职工等行为主体来说是理想化结果,使党建与业务破除“两张皮”限制,达到“同向同力、同步同频”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融合现象。考察融合现象需要在外部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的前置条件下,探讨如何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制度化过程也是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关键是基于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上升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追求等社会共享观念。这种共享观念既源于“支部建在连上”的革命实践,又源于改革开放40 余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实践。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与生产经营同心同向,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内在需要,它不再是外部嵌入的政策性产物,而是兼顾企业内部环境的制度化、组织性安排。非公有制企业所面临的内部企业环境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差异化现象明显。一是不同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因开展时间先后、发展的结构性、文化惯习和合理化行动差异[11]42,导致制度化水平存在差异。比如,东南沿海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区域性差异还产生了不同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性原因,更因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差异性特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以“乡村工业化”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以“国家主导型”为特征的东北模式,以“有限发展型”[12]144为特征的中西部模式,等等。三是不同企业类型也会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制度化水平,草根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因缺乏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党建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呈现出“原子化”状态;改制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因沿袭了原国有企业时期的党建经验和人力资本,党建制度化水平相对较高,呈现出“惯性化”状态;混合型非公有制企业属于强强联合的产物,实现了组织资源互换和党务人员互补,党建制度化水平高于改制型非公有制企业,呈现“互惠化”状态。四是不同规模大小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制度化水平差异明显。一般来说,规模越大,企业的生命周期就越长,产值、纳税能力、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党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偏好于规模以上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这源于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据了社会结构的关键性位置,其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远大于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

总之,嵌入现象和融合现象要放到非公有制企业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企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考察。其中,外部政策环境的逐步优化是重要前置条件,内部企业环境是考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属于嵌入还是融合的关键,让党建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是理想化的公司治理状态。

二、案例分析:党建何以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要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其着力点是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为了深入剖析融合现象,选取了H 省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作为考察对象。为配合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评选活动,H省遴选了100家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笔者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此次评选活动,收集到100家企业党建总结材料,并逐一进行了电话回访。评选按照“党建工作富有成效、企业发展业绩突出、劳动关系和谐顺畅、企业发展健康良好”标准,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考察核实、审查把关,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审后确定。100 家企业分布在H 省17 个地市区(州),其中有4 家企业属于H 省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整个评选实现了选取对象的地域全覆盖,各地所选企业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均具有“党建强、发展强”特点,属于融合现象的典型案例。

(一)分类党建:政策上的分类指导

H 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具有数量少、比重低、规模小、层次低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受政策倾斜影响,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早、发展快,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也随之兴起和壮大。中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相对起步晚、发展慢,非公有制党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比如,H省100家企业中仅有4家企业党组织在1992 年之前成立,65%以上的企业党组织成立于2000 年以后。这既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关,经过市场机制淘汰,只有少数企业突破重围发展成规模企业;又与H 省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有关,在中央的分类指导政策下,各地出现了差异化党建模式,如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中西部模式等。与中央政策分类指导相似,地方政策的分类指导也以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作为划分标准。2003 年,H 省明确提出要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中实现工作覆盖的目标,其工作重点就是规模以上企业的“双覆盖”。由于地方政策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主体总量饱和性之间的张力,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抓党建的典型,更容易获得看得见的绩效回报。比如,W 市的武钢精鼎党委成立于2005年①,作为一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其资方一直抵触成立党组织,经W 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多方协调,把党组织挂靠在工会下面进行运作。武钢精鼎党委与工会一套班子,经费、场地、人员共享,党建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在这种分类指导下,上级党组织向企业党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党建指导员多为富有党建工作经验的党务干部,他们深入到企业,开展党建“一对一”帮扶工作,帮助建立企业党组织,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开展务实的党建活动,培塑党建人才,吸纳私营企业主入党和参政议政。据统计,H 省相继向100 家企业派出党建指导员共计850 人次,100家企业党组织做到了应建必建。

(二)效益党建:经济上的效益增长

H省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注册资本均在1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总额共计4150 余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8%,贡献了22%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解决了数以万计的城乡人口就业。其中,100 家企业中有16 家企业属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经济实力之强可见一斑。很多企业在当地属于龙头企业、行业先锋。很明显,按照分类党建的逻辑,企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就越容易受到当地政府重视。“支部进企”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政策环境的优化而优先在这些规模以上企业中实施,私营企业主与党和政府借助党组织产生良性互动。一般来说,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私营企业主就越倾向于与党和政府的良性互动。通过正式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安排,私营企业主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各级工商联、政协、人大代表。100家企业中私营企业主有65%以上均在2000 年以前入党,还有更多符合党员标准的私营企业主被纳入到考察对象。另外,几乎全部私营企业主均有党内外政治身份。同样,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热情就越高。很明显,正式和非正式政商关系可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政治系统更希望在少数企业中培塑党建典型,一大批企业党建展馆和企业文化展馆纷纷建立,成为企业亮丽的党建名片。从企业内部来看,“经济效益越好、党建越好”的经验同样适用。比如,时代置业房地产公司在E 市有大大小小30 余个项目部,他们以项目部为单位成立了党支部。该公司效益越好的项目部,党建活动开展得就越好,向心力就越强,搞起党务来就越有动力。所以说,效益党建模式在不同企业间适用,在企业内部同样适用。党建活动开展的好坏,与经济效益成正相关。经济效益越好,越容易与政治系统产生良性互动,党组织活动越容易开展,党建越容易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三)效能党建:组织上的增权赋能

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要在组织上采取多种方式增权赋能。与国有企业党建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缺乏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容易缺位、失位,组织效能感低。H省普遍做法是“抓好‘两个覆盖’、发挥好党组织‘两个作用’、加强‘两支队伍’建设”[13]。第一,抓好“两个覆盖”。100 家企业均建立了党的组织,实现了组织覆盖。在工作覆盖方面,注重党员发展。尤其是针对规模以上企业,S市在每年发展2个党员指标上增加3个指标,给党员发展工作注入了内生动力。全力机械党委在2018年有58人提交入党申请书,有5 人被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为破解“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难题,T市探索了“互联网+党建”模式,把党员档案信息化,方便组织关系转接。益泰药业党总支鼓励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设立党员示范岗。小蓝鲸党委积极依托项目、分公司建立临时党支部、联合支部和海外党支部,利用微信等开展互联网党建,破解流动党员难题。第二,发挥好党组织“两个作用”。一是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比如,汇通工贸党委通过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也是党组织关注的重要方面,中原实业党委筹建“清风茶室”,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行为进行诫勉谈话,及时纠正作风不正、工作不实的问题。二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与国有企业党建“讨论前置决策机制”[14]相似,100家企业普遍实行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制度,使党的领导可以有效融入公司治理,把党组织由“嵌入”状态转化成“融合”状态。三是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两支队伍包括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关键,华山水产党委探索出一条“内选——外荐——招聘”的党组织书记遴选机制。另外,在100家企业中,有51 家企业党组织书记由私营企业主兼任,49 家党组织书记由企业高管兼任。同样,在党务工作者遴选方面,聘用专职“党建经理”是100家企业的普遍做法,党建经理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以轮换到行政岗位,行政岗位亦可担任党建经理,这种党政交叉任职制度可以有效破解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四)品牌党建:活动上的灵活多样

H 省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突出特点是“以党建活动创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H省把2018年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品牌活动。围绕“一企一品”的创建原则,100家企业念好“融”字诀,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品牌创建活动。一是把党建活动融入生产经营,使党建活动与生产经营同心同向。金龙集团是一家工程施工单位,集团党委在项目施工初期即组建两个临时党支部,与S市城管局、中铁一公司和恩运集团共同开展“党建引领+文化公园工程”联建共建活动,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有力地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武钢精鼎党委通过开展“奋战80天”“365天倒计时誓师”等活动,激发了全员干事热情,使党建有效融入生产经营。二是把党建活动融入群团建设,做到党群工作一体化。H 省普遍实行党、工、团组织“组织联建、作用主导、工作齐抓、阵地同创”,产生整体联动的效应。比如,枝江酒业党委推行以党支部建设、工会建设和共青团建设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党群共建工作模式,使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统一安排,实现党建工作与群团工作互为支撑、同步进行。三是把党建活动融入公司治理,落实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H 省积极探索如何把党建优势要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比如,利美纺织党委探索了领导体制上的“双向对接”模式,主动将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党建工作对接,建立健全“一委三会”制度,把公司党委作为政治核心,与股东大会、董事会融为一体,形成党委会酝酿、“三会”决议的议事决策机制,实现公司治理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机融合。四是把党建活动融入和谐企业创建,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H 省探索了灵活、小型、业余、务实、有效的活动载体,为创建和谐企业奠定了基础。比如,顾地科技党委开展“学习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活动,积极营造学习型党组织;荆玻股份党委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努力把党组织集聚优秀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玉立集团党委积极实施凝聚工程,对困难员工、病号适时慰问和救助,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及其家人心里,增强了公司凝聚力。五是在党建活动中融入社会责任,使政治化活动实现社会化表达。H省100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牢记党的宗旨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党员群众争做回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比如,回天胶业党总支多年来坚持实施阳光工程,关爱弱势群体,支持扩大再就业,每年都为残疾人提供近200个工作岗位,连续多年被评为“诚信纳税人”。

(五)文化党建:文化上的价值认同

H 省注重文化党建创建工作,以文化为引领,才能赢得私营企业主以及大多数职工群众的价值认同,达到凝心聚力、和谐稳定的功效。一是抓关键人物,实现核心引领。受产权性质影响,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老板文化”,因为优秀企业文化和优秀私营企业主相联系。抓好私营企业主教育引导是H 省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做好私营企业主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建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实现核心引领。巨宁森工党委书记、董事长表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满足职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要,现有物质问题解决了,关键问题就是解决精神需要。单纯依靠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感觉像一棵树没有根基,有了党组织才能强化根基。”二是抓组织文化,实现信仰引领。以党组织文化建设带动企业文化建设是100家企业普遍的做法。单纯企业文化建设难以真正起到凝聚人心作用,还需要依靠信仰的力量。企业党组织通过让身边党员交流,用行动、语言感化,引导职工群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祥云化工通过开展庆祝建党歌咏比赛、革命老区行等活动,把党的理想和信念、理论和政策、纪律和制度等党建元素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以党建促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龙腾电缆党委兴建大型党建文化展览馆,编制《百年老字号》《楚天神曲》等企业文化读本,刊发《龙腾电缆报》,积极传播公司核心价值理念,以先进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三是抓典型文化,实现示范引领。文化党建需要发现典型、塑造典型和推广典型,实现示范引领。恒融实业党委注重培塑典型,围绕“一切为了顾客”,要求党员做“大胆突破、科学创新、真诚勤奋”的典型。利用《恒融快报》、宣传橱窗等文化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岗位竞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节能低耗等创新活动,带动职工群众提高道德品质、增强业务素质。长江高科党委注重推广典型,通过开展“亮身份、守承诺、作表率”“我是党员我带头”“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等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充分发挥促进企业发展、争当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结论与讨论

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需要从“有组织、无活动”的党建现象转向“党建强、发展强”的党建现象。在“党建强、发展强”这一前置条件下考察H省100家企业党建与业务的高度融合,总结发现融合现象表现为五种党建模式,即分类党建、效益党建、效能党建、品牌党建、文化党建。分类党建侧重于政策上的分类指导,属于宏观范畴;效益党建侧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增长,效能党建侧重于组织上的增强赋能,品牌党建侧重于活动上的灵活多样,文化党建侧重于文化上的价值认同,这四者属于微观范畴。很明显,把五种党建模式综合起来,形成“融合党建”这一新型模式,才可以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但在现实情境中,若抽离某种党建模式,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种假设:

假设一:去掉分类党建模式,保留其他党建模式,即党建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若把视角放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存在,何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若把视角放在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出现,很多企业为获得合法性机制和单位人的认同,主动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量国有企业改制成为非公有制企业,他们的党组织沿袭下来,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中的一个典型现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自发探索,在其政策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难以形成规模。一个显著例证是2000年以前私营企业主一直被拒绝入党。

假设二:去掉效益党建模式,保留其他党建模式,即党建缺乏必要经济基础。这就回到嵌入现象和融合现象的讨论中,一些规模以下企业因缺乏经济条件,更倾向于选择嵌入现象,表现为“有组织、无活动”,甚至是“无组织、无活动”。但也有个例,在分类党建模式下,党建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党组织为开展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允许不具备建党条件的企业联合建、挂靠建、楼宇建、园区建,出现了楼宇党建[15]、园区党建等创新实践。这契合了党建的分类指导策略,即在规模以上企业实行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规模以下企业实行工作覆盖。

假设三:去掉效能党建、品牌党建和文化党建,保留分类党建和效益党建,即党建政策环境优化,企业党组织建立,企业发展强,但缺乏党组织后续作用发挥和党建活动开展。很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属于嵌入状态还是融合状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质量党建发展符合从嵌入到融合的一般逻辑。因为在分类党建的模式下,组织系统会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去协助开展党建工作。比如,凯迪控股党委学习型党建品牌的打造就是在W 市委组织部帮助下完成的,党建典型需要上级党组织积极培塑,才能形成典型示范。同样,这些专业的党务工作者还带来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建经验,通过学习和模仿使他们建立了组织同构、行为趋同的党建模式。

现实的情况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假设一不成立。因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政策已经成熟,不管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都要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及规模以下企业的工作覆盖。在政策环境优化条件下,仅存在工作覆盖的企业也将由嵌入现象走向融合现象,所以,融合现象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最优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模式的差别将越来越小,党建最终要走向融合,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这一现象在100家企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党建强、发展强”的条件下,100家企业党组织结构、制度和行为都表现为惊人的相似,有研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组织趋同”。很显然,组织差异主要集中在效益党建模式,即党建做大做强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生产力提高了,党建模式也会创新,特定党建品牌和党建文化将会被打造和形塑。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案例样本数量有限,仅选择了H省100家“党建强、发展强”企业作为考察对象,偏重于定性分析却缺乏定量分析,限制了本研究更大范围的解释力。后续研究可以依据本研究所构建的解释框架,加上政策性文献、经验材料和样本进行研究设计和系统分析,进而剖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运作逻辑和内在机理。

注释:

①按照学术惯例,对100家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名称作了技术化处理,按照党组织实际情况,分成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类后缀,比如,武钢精鼎党委,下同。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生产力党组织
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执行力提升探析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