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课程思政功能探究
2023-01-08宋丽艳
宋丽艳
(杭州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1121)
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过程中,理论层面的哲学诠释方式的视角转变和哲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发了实践层面的高校传统哲学课堂教学的全新变革。传统哲学类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近些年来,传统的教授型教学方式不断受到挑战。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诸如基于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方式、以完成项目为终结的PBT(Project-based Teaching)教学方式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它们的实现条件各有侧重。但对于高校的中国传统哲学类课程的教学而言,上述方式方法很难直接照搬。传统哲学的语言晦涩与古雅并存,古文语境对学生存在文义障碍;哲学本身具有思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存在适应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学习困难重重。在理论尚且不能掌握的情况下,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必将成为空话。学生完成课业后,能否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化为智慧和力量,并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有机结合起来?能否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的认知?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主旨的导向下,如何在实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教育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统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类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传统哲学类课程教学应当不断探寻具有较高实效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思考,笔者以自己长期的师范院校传统哲学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将其作为师范院校传统哲学类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构建中的课程思政考量
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Classic Story-based Philosophy Workshop)教学方式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为理念,借鉴参与式工作坊的研讨交流形式和同伴教育的激励方式,以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故事为典型案例,开展基础、中阶、高阶不同层阶和深度的理论研讨,同时将传统哲学理论与学生的具体成长实践有机结合,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在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全程参与、数次指导。与一般的小组学习相比,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更加注重团队意识和整体实力。每个工作坊都将其最精彩、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无形中使得工作坊在文本撰写、PPT演示、结论主讲、板书设计和答辩评论等环节都更加努力。这种分享在检验学习研究成效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学习。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同伴教育的激励过程。这种激励方式,表面看是个体影响个体,但从整个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而言,却是个体影响整体,大家“见贤思齐”,这有助于构建整个班级团结、合作、共进的学风。与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方式相比,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的构建需要从学生研习中国哲学理论和在生活中运用中国哲学智慧解决问题两个层面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其构建可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经典故事本身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确定经典故事的标准有哪些呢?首先,经典故事要能够清楚地呈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或核心理论,换言之,经典故事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联度较大;其次,经典故事在哲学家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经典故事在道德教育上意义鲜明,同修身处世关联较大,也就是说,这些经典故事本身就是较好的课程思政案例。这就意味着,一般性的生平事迹、游记闲谈、偶发特例都不能满足经典故事的典型性、教育性要求。由于经典故事的选择在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构建中具有关键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深谙中国传统哲学只是基础的工作,还必须下一番功夫,才能够恰如其分地将足以代表哲学家核心思想的经典故事提炼出来。每轮课程建设中,考虑到教学任务和课时限制,可以聚焦于某个学派或者某个时期的哲学,集中建立一批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就先秦儒家而言,可建立孔子问礼、孔子学琴、仲尼燕居、曾点论志、君子远庖厨、湍水之喻、杞柳桮棬之喻、瓠巴鼓瑟等工作坊;关于宋明儒学,可建立亭前格竹、天泉证道、龙场悟道、月印万川、朱张霁雪等工作坊。
第二,以经典故事为案例构建的哲学工作坊应当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理论研究主题具有层阶性,分为基础研究、中阶研究、高阶研究。基础研究包含对经典故事的理解以及对相关史料的掌握,中阶研究涉及经典故事同基本概念、核心理论的内在关联,而高阶研究则关注对核心理论的横向、纵向比较以及该理论在哲学史和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高阶研究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并不断思考。因此,在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基础研究和中阶研究解决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高阶研究则是针对“一流课程”要求而进行的提升性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类课程教学的始终。它既使得课堂教学设计更加优质化,又满足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不同认知深度的需求,提升了课程的育人水平。
第三,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要侧重于实践层面对学生的积极成才引导。如前所述,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从研究主题的层阶设计中便可窥见。但不仅如此,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来增强实践能力,“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这也是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构建中的重要维度。中国哲学理论学习的实践价值包括对学生德性涵养、心智成长、为人处世、立志成才、责任担当、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实践维度的实现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谈自身学习体会和内心感悟,也可在参观实践后进行交流。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构建中的实践考量包括经典故事本身呈现的意义、纵深研究呈现的视域以及优秀传统哲学现代转化过程中的实践价值。因此说,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是融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它旨在提升学生史思结合、知行结合的能力。以“孔子学琴”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为例,理论研究的主题是孔子为学之道的内涵,即学什么、如何学以及为什么学,通过这种研究,凸显“学”在儒家内圣外王之路上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下学而上达、学以成才、学以成德在个人生命和社会实践中的力量。
二、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理念中的多维育人特质
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视角,以激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这体现在知识、能力、素养、思政等教学目标的实现上。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它的构成和实施始终围绕这四个目标展开。就“中国哲学史”课程而言,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哲学。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从内容上将中国哲学区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修养论和政治论五个部分。课程内容蕴含的优秀传统哲学,同师范院校培养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之目标,以及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之宗旨,都具有一致性。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在传统哲学课堂上的运用,使教学活动和授课内容呈现出从基础到高阶、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发展,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模式。以趣味化和感性直观为外在特征的经典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理想信念等课程思政元素,使得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从“教学任务共同体”转向“励志共同体”。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之所以能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能,是同它在教学上的独特理念密不可分的。
第一,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哲学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教育“三教合一”。这里的“三教合一”是说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的天道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内容同思想政治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密切相关,同师范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相一致。道法自然、君子远庖厨、民胞物与等经典故事内容中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政治论充满了中国智慧、天下家国情怀、文化自信、重义轻利、厚德载物等价值信念和人道关怀,将“真善美合一”作为独立人格的标准。就此而言,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兼顾了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侧重学生内在的心智成长、德性涵养和外在的为人处世等“树人”实践维度。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的统一就是在培养学生从内在超越向外在超越不断发展,将理想与行动、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传统哲学贤德论与师范教育师德论的融合,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哲学中的致知论、修养论强调通过慎独、克己等工夫进行个体修身。这种过程是由成己走向成物、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成圣成德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得到统一。由此可见,传统哲学的贤德论将德性的完善和德行的美好作为社会精英的培养模式。儒家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道家向来重视“尊道而贵德”。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今天的“师范教育”称谓,但传统中各学派传承的并不只是学问,还有门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代师范教育本质上依然是以德性论、德行论为道德基础的,这突出地体现在师范教育中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上。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侧重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能够立德树人的资源,以助力于学生的成长。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和修养论,强调通过修身来实现社会理想和生命境界。如何修身?以反求诸己、君子远庖厨等经典故事为中心展开的儒家的克己、慎独、正心、养浩然之气,以枸木钝金、瓠巴鼓瑟等经典故事为载体的强学力行,以《秋日偶成》和“民胞物与”等为代表的居敬持志、澄心味道,诸如此类,都呈现了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教育意义。此外,以道家“上善若水”哲学经典展开的尊道贵德、以橐籥之喻展开的守中知止、以朴散为器展开的清心寡欲等,所有这些中国哲学上的经典故事及其名句、哲理,都为培养贤德之士指明了路径。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等为培养贤才指明了处世原则。经典故事中蕴含的修养工夫、处世原则体现了优秀的美德资源,对于涵养后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并关心他人、富于同情心,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才之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在传统哲学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哲学理论,经典故事的教育和导向功能也更为突出。
第三,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体现了课堂、实践、思政“三育合一”的协同育人理念。这里的“三育合一”是说将课程思政元素以经典故事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弘扬中国优秀的哲学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之必行,即道德认识要付诸道德实践,知行合一。儒家“内圣”的工夫总是要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实践中,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哲学教育也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实践,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都关注学生的成才成德教育,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意识到自己在新时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三、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课程资源的立德树人价值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教学设计中,立德树人主旨鲜明。这表现在对传统哲学类课程的教学积累即课程的资源建设上。
首先,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视频资源使得传统哲学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意义更为突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录制了近六十个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研究共享视频,包括孔子学琴、止楚攻宋、庄周梦蝶、浮阳之鱼、南镇观花等,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将经典故事在育人上潜移默化的价值凸显出来。由于“中国哲学史”课程容量特别大,我们每次开课都有计划地分批录制视频。几轮授课后,就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经典故事工作坊共享视频库。在这些共享视频的录制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传统哲学理论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反思传统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无疑对青年学生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其次,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思政案例资源侧重于对学生的成德成才教育。这里的课程思政案例同中国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故事密不可分,同时也包含现实生活中跟传统哲学相关的具有正能量的事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益者三乐”、张载的“民胞物与”、朱子的“读书三到”、王阳明的“立志用功如种树”等相关哲学理论和对话,向学生呈现古代圣贤在读书、立志、交友、处世、社会关怀等方面的智慧,以此引导学生将圣人之学、圣人之道内化为自己的德性良知和实践智慧。再如,以“学”为中心的思政案例中,古人的为学之道通常会涉及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等问题。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来磨炼自己的心智,将“专心”“一心”“精心”的为学工夫付诸具体的学习实践。同时,可将学生身边同学、老师的为学实践作为思政案例,通过先锋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奠定文化底蕴,成才成德,以学为本,以德立身立世。又如,以“礼”为中心的思政案例中,可以通过家中待客之道的具体生活细节来凸显“礼中见仁”,让学生在知礼、懂礼、行礼中体会中国礼乐文明传承的意义,从而达到以礼育人的目的。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的思政案例(经典故事或生活榜样)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换言之,“中国哲学经典故事型工作坊导学资源库”就是“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它是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自然融入的体现。
最后,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实践资源使得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落地生根。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行,在使学生深化对传统哲学理论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教书育人的意义。就书院教育而言,当学生去给小朋友进行《论语》等童蒙国学授课时,他们感受到童蒙教育具有特殊性,与一般学校教育不同。通过对儿童心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分析,学生得以提升心智,并直观地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和价值。除了课程教学实践基地,游学、访学以及参观儒道遗址、其他古迹等,也是课程的重要实践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以礼育人、以德立身、以学体道等课程思政元素,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在此过程中,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协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四、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法中的隐性育人因素
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中心,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传统哲学类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努力。
第一,课前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法、项目研究法以及指导型学习与自我发现型学习合一法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将传统哲学理论转为德性良知。课前阶段,需要先建立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同时布置四个任务(三个理论层面的主题和一个实践层面的心得体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最后形成工作坊研究结论。案例教学法主要围绕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故事展开,由于经典故事本身就具有启发或教育意义,学生在工作坊中对经典故事进行分析和解读时,能够切身感受其中蕴涵的智慧。项目研究法是学生围绕与经典故事相关的三个理论层面的主题层层深入地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中国古人的修己成人之道和家国情怀,从而有助于将圣人成长的历程作为自身奋发图强的楷模。指导型学习是指学生在工作坊研究问题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拓展阅读深度。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第四个主题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反思,这有助于学生将圣人之学内化为自身的德性涵养,将圣人之道化作自己日常行为的动力,进而发现更好的自我。经典故事中的古代哲人以修身为核心的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贤德论,也深化了学生对以德立身、以德立世之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涉及的“大中衔接”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以教师身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意义。中学教材里的传统哲学资源有着较为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整合中学教材中的传统哲学内容,并将其纳入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研究任务中。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联系,使得学生对所学传统哲学理论有了感性、直接的体认。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来进行中学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分析中学教材、备课、授课、评课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这种“大中衔接”体验式教学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将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了必要的准备。换言之,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相当于一个体验式平台,学生运用所学的传统哲学理论,以教师身份模拟了若干堂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第三,课后的实践巩固法、小型研讨教学法和诵读教学法等方法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因素。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将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中的传统哲学理论运用到童蒙国学教育和游学、访学实践中,使得抽象的哲学理论以某种感性的形式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实践巩固法的显性功能是在实践中深化对优秀传统哲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属于知识层面对学生理性品格的提升。然而,童蒙国学教育和游学、访学实践中的直接教学体验和见闻却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自身、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层面上讲,实践巩固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课后教学中的小型研讨则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能力的反思与整合。学生对各个哲学问题或者实践主题的见解,无不体现出其心智的增强。课后的诵读教学法与课前、课中对传统哲学经典的诵读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个阶段的诵读是在之前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说之前的诵读带有某种“有口无心”的感性直观,此时的诵读则在音律节奏中涵养了德性。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的维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更有助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转化。以“仲尼燕居”哲学工作坊为例,其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中礼乐文明的力量以及生活世界中知礼、守礼和行礼的意义。本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的第四个研究主题指向的实践智慧是在课后的童蒙国学教育活动中深入体会知礼、守礼和行礼对个人素质提升、德性能力养成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仲尼燕居”哲学工作坊教学活动就将中国礼乐文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因素彰显出来,并加深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结语
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在立德树人上的效果可从理论成效和实践成效两个方面来看。就理论成效而言,学生以诗词、杂文等形式呈现了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以参与征文、理论宣讲等方式彰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理解深度,在“挖掘中国文化之本,传播中国文化之音”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彩”中展示了精神风貌。这些都反映出学生从优秀传统哲学中体会的中华文化自信。学生在“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星光计划”等创新立项中,以“服务社会、做时代新人”“学以成人”等为主题展开课题研究并获奖多项,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元素。从实践成效来看,学生课后参加多种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将优秀传统哲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贯彻到现实生活世界,深化了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学生还利用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就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与真实的中国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交流,使其他国家的学子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弘扬了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实力。以上种种,充分体现了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突出效果,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提供了经验。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以往侧重于在理论层面展现传统哲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在实践层面对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挖掘拓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应当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类课程内容中的立德树人资源,拓展其实践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宗旨,把学生培养成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结合起来的新时代建设者。为此,运用经典故事型哲学工作坊教学方式,详细地梳理传统哲学类课程内容中的立德树人资源,并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我们未来教学活动中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