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2023-01-08胡万庆

知与行 2022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苏联特色

梁 秋,胡万庆

(1.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102)

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创新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领域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体系与内容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继承、发展并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遗产;在实践逻辑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迈上了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证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人类社会历史仍然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的阶段,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变内生力量为引领力量,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重构世界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重要使命。

一、在理论和实践逻辑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全面异化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隐藏在剩余价值背后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通过唯物史观的创立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阐释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确立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和崇高理想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从理论上升到了实践。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民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历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成立后,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自此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带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化的社会浪潮。然而,苏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以失败告终。与苏东社会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吸取苏东经验教训之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有别于苏东建设模式的,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首先是运用政治权力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社会制度,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系统化、权威化”,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式的解释模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冷战的铁幕拉开。冷战世界格局的形成,使苏联和东欧各国关系陷入了异常紧张的困境,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外力挤压,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缩。苏联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强行推广到东欧各国。按照斯大林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东欧各国与苏联在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1]。苏联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东欧各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断,并且引发了苏联和东欧各国间激烈的冲突,使得原本就存在着矛盾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并且严重损害了苏联包括东欧各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形象,这为后来东欧各国背离共产主义埋下了隐患。另外,冷战思维使得苏联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和隔绝的局面,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锁,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联合起来,几乎切断了苏联在外交上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苏联非但没有突破这种封锁的意图,反而加强了对外的封闭;其二,外部封锁与内部封闭切断了苏东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把自身隔绝到了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之外,这就使得苏东国家根本无法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成果,严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苏东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拒斥市场,否认市场价格,把市场看作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无法与世界市场接轨,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加剧了苏东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隐患,造成了恶性循环,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埋下了隐患,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的生产大幅度下滑,严重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失业等社会问题频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俄罗斯本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下降,社会分化与混乱现象严重,人口锐减,社会治安混乱,国家职能严重退化,理想信念、伦理观念混乱,等等。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其经历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

从世界历史视野下反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首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它只是苏东国家试图超越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并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资本主义的胜利。其次,尽管当前世界格局开始多元化,但是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可能通过走向自由资本主义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解而融入现代世界进程”[2]。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改变世界历史的方向。最后,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3]。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4]21,在科学系统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并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更为那些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十字路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历史前提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完全没有联系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中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时候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5]3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它一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条件之上,即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6]575基础之上,在社会形态上,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

后来,马克思晚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等著作中通过对俄国的土地制度、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指出,以俄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所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农村公社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尽管导致了东方国家的专制与落后,但却为东方国家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即东方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6]575,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很显然,这里马克思对于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和论证并不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是基于东方国家独有的社会历史基础。

总结以上分析,马克思提供的两条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分别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基础之上或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前一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后一种社会主义是处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一序列上”[7]的社会主义。然而,不管哪一种社会主义都不是对资本主义简单的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结果。但是在传统的对于社会主义的阐释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而对于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就秉承了第一种解释模式,尤其是冷战铁幕的拉开,更是把自身隔离于世界历史之外,隔离于资本主义建立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之外,直接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世界历史进程。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按照第二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在实践上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不能走苏联的老路,而应该走中国自己道路的问题。早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既要深刻认识“苏联模式”的弊端,又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苏联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过于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都进行了科学分析,这些科学分析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步和开端,开创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第二,正确认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当今世界,“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8],即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处在同一序列上的时代,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必须要明确应拒斥资本主义什么?利用资本主义什么?具体说来,就是要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要借助和利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成果。

我国在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2008年欧洲金融危机以来,相比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等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愈发明显,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党的执政能力和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有力地回击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和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印证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西方道路一条,更证明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在与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较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向,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出现了局部复兴的局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

二、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领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一)资本主义矛盾危机的加剧以及应对的无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考察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系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更替,呈现出了进步的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之前,人类属于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方式是封闭的、保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的社会的交往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历史从此进入了世界历史阶段,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国家从此走向了一体化、整体化的进程。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工业革命消除了封建社会封闭保守的经济形式,机器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9]194,并且由于变革生产关系催生的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405。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不会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人类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至今日,虽然人类社会历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全球化的程度和水平却越来越深。然而,原本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却危机四伏,换言之,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虽然在21世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仍然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政治危机不断加剧。一是西方的经济体制失调。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凭借福利制度缓和了国内贫富差距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并没有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得到解决,反而是加剧了资本和劳动、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10]尤其是2008年欧洲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愈显突出:一方面,福利制度使社会中下层居民的福利所得高于正常工资收入,导致很多人失去工作的意愿,特别是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福利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经济呈现出空心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削弱了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内生性增长的能力。尽管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政府的债务危机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不断攀升。更为突出的是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二是政治体制失灵,社会乱象层出不穷。西方民主制度陷入困境,弊端和局限逐渐暴露出来,西方选举制度中对政治人物的考察往往偏重于选举能力而非治国能力,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经常的角色互换、轮流执政导致二者博弈愈演愈烈,政治钟摆效应明显。例如,在美国一些政党或政客为在选举中博出位、迎合特定选民往往推出一些极端的做法,加剧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从而导致政治极化和社会民意的分裂。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在内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全球化挑战中都没有提出相对有效的方案,精英政治失效使民众不满情绪上涨,社会矛盾激化,以反精英政治、反对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民粹主义思潮泛起,民粹主义与西方极端左翼政党的结合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加之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等突出性全球问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社会乱象丛生。不仅如此,资本扩张的逻辑导致的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劳动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人的片面化、原子化,人的主体性丧失问题;消费主义盛行问题;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问题,等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在处理和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时,无论是在制度、经济还是在国家治理等方面都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优越性,呈现出了软弱无力的状态,相反,全球化的引领地位正在逐渐被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取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关系在不断加剧的博弈中被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引领世界新发展的强心剂,把世界历史推到了一个新的关节点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竞争中优势地位不断凸显,成为引领全球化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赋予了资产阶级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即“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和“发展人的生产力”,[9]862但是,资产阶级不会主动承担这个使命,因为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物质基础都是通过对东方社会的掠夺实现的,所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客观上使东方国家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东方社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当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普遍的世界性矛盾,这就意味着它为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可能;而东方国家若想摆脱资本主义的掠夺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无产阶级若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也必须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为前提条件,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因而,在世界历史前提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413,资本主义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崛起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必然。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只限定在自身的范围内,它必然会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11],积极发挥制度优势推动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治理体系,正因如此,在世界格局多样化的今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在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才愈加明显。

第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3],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才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在路线上偏离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就是前车之鉴。此外,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保证了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又保证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既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轮流执政导致的混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也避免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度集中的弊端。

第二,完全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解决为了谁、依靠谁和成就谁的根本问题,才有可能获得现代化的根本性力量。[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道路,它一方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开放的、包容的,和全球化趋势同步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依托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积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果和基本经验,同时也积极倡导与其他国家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它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迈向了工业文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和逻辑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忽视人民利益,并且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一旦无法控制就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危机的出现,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惧怕其他国家崛起,维护自己垄断地位而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的逆全球化趋势都是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甚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缺陷,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苏联建设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过程虽利于管理,但也丧失了灵活性,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合流最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限制了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致使经济发展缓慢。

第三,全新的发展理念。高速发展、高效运行、稳步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用了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是社会制度高效运行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大起大落,尤其是在面对西方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这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具有极大的合理性。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秉承了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12],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同全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式,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发展和建设经验,同时更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4]57,中国既“对自己负责”,也为“世界做贡献”。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进了人的解放的现实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与自我分裂

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阐释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5]33,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也是自我分裂的。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导致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9]163,形成了所有制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并且,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9]163,只要有这种矛盾和分裂,人的活动对人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压迫的、驾驭的强制性力量。分工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这意味着,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再表现为人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劳动产品确证自己和他人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社会关系,即无法确证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活动的,相反,社会关系变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进一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的,个人要想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利,只能借助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只有借助于货币,个人的劳动产品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换,因而,人的存在完全取决于物,取决于自己的劳动产品能不能转化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马克思指出,“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9]207,它导致“一切交往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的交往,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9]207,这里的“一定条件”包括两方面:作为积累起来的劳动的私有制以及现实的劳动,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作为劳动积累的私有制与劳动是对立的。在私有财产的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和私有权,人变得全面异化。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意味着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人的自我分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6]551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实现人的解放

在马克思看来,扬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解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以及人的自我分裂和奴役,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只有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够实现。但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第一步,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还必须重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意味着重建这样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在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中,人是为人本身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自我及他人实现的手段也是目的,即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并且,马克思指出,异化的扬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能在人的现实的社会生产活动之外实现,只能在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被扬弃,换言之,人的解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表现为一个现实的历史进程。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真正的社会革命性变革,这不仅为自身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前提,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现实历史进程的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并始终从人民的主体性原则出发阐释社会历史问题,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立足点,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原则,更是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面来解决,着重凸显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同于人类以往的自然共同体,也不同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虚幻共同体,它是在当下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是对当今人类在面对各种时代难题和“时代之问”的回答。

结语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面对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先进力量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主动承担历史重任,行使引领人类社会历史进步使命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很多国家因惧怕中国崛起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经济和贸易上打压和封锁中国的行为花样百出;在政治上对中国的诋毁和敌视更加明目张胆;在意识形态上试图通过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更为复杂隐秘的渗透,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在科学技术上,因惧怕中国领先所进行的全方位封锁和恶意竞争愈演愈烈,手段不堪。凡此种种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在困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性和复杂性的趋势,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种种手段,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上无力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挑战化为机遇,积极完善自身发展,增长自身力量,增强竞争优势,超越和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局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苏联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