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2023-01-07董慧师伟力

经济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河北省实验室

董慧,师伟力

(1.河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科技大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其中包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提出要在创新引领领域形成新动能[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须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截至2021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支持了78 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72个地级市、4 个直辖市城区和2 个县级市。河北省秦皇岛市、保定市、邯郸市、廊坊固安县、石家庄正定县等市县进入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全国78 个创新型城市孕育超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R&D 经费支出的78.5%,拥有85%以上有效发明专利[2]。城市创新带动区域创新,也加速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进步。

区域创新水平是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扮演着服务和崛起两个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在承接京津转化方面,河北省区域创新水平极大限制着桥梁和纽带功能的发挥。其中京津成果与河北落地衔接不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找准河北省城市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是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城市创新能力构成

城市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3]、创新人才与科教资源、开放协同水平和高新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及成效等方面。从城市创新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应着力以创新活动基础(人才、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活动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部环境、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4个要素为重点提升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4]。根据城市创新能力反映维度中的知识创造性、知识流动性和知识应用性,以及创新流程、创新效果和科技开发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倒金字塔型,如图1所示。

图1 各级科技创新能力示意图

根据创新能力示意图所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4]。需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各创新型城市需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同样需要在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同时,着力解决京津成果与河北需求供需不畅和衔接不准的“卡脖子”问题,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

二、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现状

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邯郸等11 个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市2016—2020年部分基础数据,对全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及相关网站数据)。从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构成来看,科技创新的研究开发能力、高新企业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才与科教资源拥有率以及开放协同水平贡献率等都是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区)分布情况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发挥地方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科技创新区域集聚规律,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发展内涵,形成若干具有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区)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拥有较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管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市和县(市、区)。

截至2020年,河北省共有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5 个,分别为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保定市和邯郸市。国家级创新型县(市)2个,分别为:石家庄正定县、廊坊固安县。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36 个,其中2017年认定两批,第一批(共7 个):石家庄市鹿泉区、秦皇岛市海港区、玉田县、固安县、安国市、任丘市、曲周县;第二批(共20个):石家庄市藁城区、石家庄市栾城区、承德县、平泉市、怀来县、迁西县、迁安市、廊坊市安次区、保定市莲池区、保定市满城区、泊头市、河间市、衡水市桃城区、景县、威县、沙河市、邯郸市邯山区、武安市、定州市、辛集市。2018年认定一批(共9 个):元氏县、正定县、唐山市路北区、滦州市、黄骅市、巨鹿县、清河县、邯郸市肥乡区、成安县。

(二)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创新主体分布情况

创新主体是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创新中介机构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直接创新主体,政府、中介机构是辅助性创新主体。

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3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409个,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由2016年的7.61%增长到2020年的15.44%。2016—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由2031 家跃升至9724 家,年均增长47.92%,由全国第13 位提升至第9 位。科技型中小企业由41953 家发展到87503 家,年均增长20.16%。全省普通高等院校130 所,专任教师85429人,共建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1个,主要集中在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所属技术领域涉及光伏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节能减排、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河北省知识创新和扩散的重要载体;全省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71 个,其中国家驻冀研究与开发机构14 家,省属科研机构55家,研发机构R&D 人员1 万余人,依托研发机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18 个。2016—2020年河北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16—2020年河北省企业、高校、院所各创新主体情况

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河北省11个设区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和有R&D 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情况分布见表2、表3。

表2 2020年各设区市高新技术企业情况(按企业数排序)

表3 2020年各设区市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情况(按比例排序)

(三)科技创新研发基础

科技创新研发基础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石。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对企业创新能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员数量、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以及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数等。

1.科技创新活动人员及创新产出成果。科技创新活动人员是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线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科技活动人员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5],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根据2020年《河北统计年鉴》显示:河北省9大行业相关科技活动人员密度(万人从业人员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89,明显低于同时期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见表4。

表4 2016—2020年河北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活动人员数(单位:人)

2020年,河北省11 个设区市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情况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见表5。

表5 2020年各设区市R&D投入情况(按比重排序)

创新产出成果指标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拥有软著、有效专利等。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产出成果也低于京津,同时,科技人力资源中用于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规模和实力与京津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见表6。

表6 2020年京津冀高新技术领域创新产出成果对比 单位:件/个

2020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专利情况分布见表7。

表7 2020年各设区市专利情况(按专利申请数排序)

2.技术研发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是整合集聚科技资源,支撑和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6],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7],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河北省全力推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451 家,其中重点实验室307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2 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 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8 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技术创新中心976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68 家。这些平台聚集了全省最优秀的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着全省70%以上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研发任务,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研发创新体系,成为河北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领支撑作用。

多年来,河北省围绕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紧密布局,在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食品、金融服务、都市农业等12 个主导产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31 家,占平台总数的98.62%,涵盖了全省93.49%的重点实验室、全部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批平台集中布局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信息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新平台416 家,占28.67%;生物医药健康领域265 家,占18.26%;新材料领域214家,占14.75%;信息智能领域183家,占12.61%。

据统计,12 大主导产业的1431 家研发平台中,重点实验室287家,占主导产业中研发平台总数的20.06%;技术创新中心976家,占68.2%;产业技术研究院168 家,占11.74%。从重点实验室在各产业分布情况看,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础创新能力较好,基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较为明显,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共建设重点实验室106家,占主导产业中重点实验室数量的36.93%;信息智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基础研究要求较高,产业内共建设47 家重点实验室,占16.38%;石化产业和食品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内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分别为11家和10家。从技术创新中心在各产业分布情况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由于涵盖了全省大部分的规上企业和重点企业,产业内企业对关键技术研发需求较大,依托产业内企业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共有332家,占主导产业中技术创新中心数量的34.0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都市农业产业和钢铁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较为不足,产业内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数量分别为32 家和44家。从产业研究院在各产业分布情况看,食品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在县域布局较广,围绕食品产业建设的产业研究院数量较多,为33 家;都市农业布局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数量较少,为2家。12大主导产业研发平台分布情况见表8。

表8 12大主导产业研发平台分布情况

3.综合创新水平。综合创新水平包括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项指标。2016—2020年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及其在全国的排名见表9。

表9 2016—2020年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排位表

三、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11 个设区市在产业布局、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引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传统产业、县域产业布局与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钢铁、能源、农业等传统产业布局较少,传统产业依托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严重不足。其次,县域产业布局少,还没有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力点。三是顶层设计不够,面向全省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四是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重大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还不明显。这些薄弱环节导致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在科技创新环境,高新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及成效,创新人才与科教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8]。

四、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一)政府引导和带动是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

1.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公共科技活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认真实施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等申报科技计划,鼓励国内企业吸引外商投资。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扩大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

(二)吸纳京津资源是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展开战略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建设创新平台是提升河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在雄安新区谋划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9]。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要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一是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为重点,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吸引、整合优势资源在生命科学领域、信息科学领域、新能源领域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二是以抢占行业技术研发的制高点为重点,积极承接吸纳央企总部及其行业研发机构,推动央企总部、行业技术机构和省内资本联合,培育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三是以承接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为重点,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科技高端服务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全省科技金融、科技服务质量提升。

2.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借鉴广东省、浙江省实验室建设经验,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打造若干突破引领、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国际一流的高水平河北省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依托雄安国家医学中心筹建人口与健康实验室,在信息科学领域依托中科院雄安创新院筹建综合性信息芯片实验室,在新能源领域依托河北省新奥集团、英利集团、国电联合动力以及河北工业大学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筹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验室,提升河北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

二是优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引领性、区域性、应用性,对研究方向近似、关联度较大和资源相对集中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调整,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增强服务支撑能力。继续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工作,加强动态管理,以评促建,提质培优,对评估优秀的给予经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予以整改或撤销,实施“整改一批、淘汰一批、新建一批、升格一批”,稳步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整体质量。

三是规划建设省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河北省钢铁、化工、建筑建材、现代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有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全省优势资源,吸纳京津等省外优势力量,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采用省市联合投资,混合所有制、董事会(理事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组建模式,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河北省产业创新中心。

3.聚焦重点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紧紧围绕河北省12 大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创新产品研发,主动设计布局,集聚国内外优势研发资源,联合建立重大技术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民营技术创新机构等新型研发组织或创新平台。在新材料、信息智能、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钢铁、石化、食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4.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向县域产业集群布局。结合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主动谋划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引进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研究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市、县级科技部门或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作用,加强对县域重点企业调研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条件积累,争取建设市级或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二是鼓励县级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是鼓励集群内骨干企业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猜你喜欢

创新型河北省实验室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