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研究热点与思考
2023-01-07杨远志
杨远志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品德养成。“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树立德业;“树人”出自《管子·权修》,指的是培植人才。现阶段,立德树人旨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中核心是树人,立德是根本。从党的十七大明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2]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教育界、学术界及理论界就立德树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从时间轴看,各界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必要性和可行性、基本内容和工作机制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厘清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文化渊源、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3];近5年来,立德树人研究把关注点更多投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学者们主要从党的建设、教师队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等角度探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路径[4]。
本文利用CiteSpace 对立德树人研究及其发展状况进行文献计量研究,通过对作者、发文机构、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知识结构与发展网络,利用可视化信息得出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CSSCI期刊作为检索源,检索时间锁定为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15日,以立德树人为主题词进行筛选,共检索得到2 063篇文献,并将立德树人作为主题词进行锚定筛选,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419篇有效样本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对所得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6软件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立德树人发文时间分布
党的十八大到2022年7月15日期间,与立德树人研究相关的CSSCI期刊论文共计419篇,数量呈现不断攀升的状态。有关立德树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段:2012-2016年的缓慢发展阶段,2017-2021年的快速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近10年来围绕立德树人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相关研究成果剧增,发文量呈现爆发上升的态势。因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部分文章尚未见刊,2022年的发文量无法准确统计。
(二)立德树人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通过对发文机构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对立德树人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大学或综合类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发文机构总数共计222所,其中累计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共计33所,共计87篇文献,占发文数量的20.76%,马太效应明显。将发文机构中大学及其二级学院学术成果累加,我们得到发文量5篇以上的机构共计7所,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大学等。这些机构占据了立德树人理论研究的重要席位,总发文量75篇,占发文总量的17.90%,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头部效应。
(三)立德树人核心发文作者分布情况
表1 高产作者及发文量
从作者关联性来看,各发文机构在立德树人理论研究上呈现分散研究的状况,同时高频发文作者也相对独立和分散,这表明在学术界立德树人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再对高频发文作者和高频发文机构进行关联,发现主要发文作者大多来自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可以看出高频作者是高发文机构的研究主力。
三、研究进展
(一)立德树人热点词前沿凸现
对立德树人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显示该领域研究方向的多维性。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立德树人基本观点以来,立德树人相关研究文章呈井喷趋势。依据词频对立德树人研究样本文献关键词进行排序,筛选出前20的关键词,并对其中心性进行阐释,具体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及课程思政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说明这些主题是立德树人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中心性指标可以发现,立德树人这一关键词以0.63的中心性稳居第一,其他关键词中心性相对较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根本任务等关键词具有强关联度。总体来看,立德树人的研究路线,主要立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现路径,立德树人研究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表2 立德树人研究高频词和中心性
关键词凸现强度可以展示领域研究动态,通过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于立德树人主题的凸现关键词(表3)。
表3 立德树人研究凸现关键词强度
从关键词凸现的持续时间来看,最长持续年份时间为6年,其对应的关键词是大学生,其他的凸现词则呈现出2到5年不等的持续时间,从凸现词的延续性上来看,从立德树人到“路径”,研究的时间线呈现可持续性。从凸现词呈现的时间年份来看,2012年凸现词为立德树人;2013年凸现词为大学生;2014年凸现词为师范生、校园文化、师德建设;2015年凸现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2017年凸现词为中心环节;2018年凸现词为人才培养;2019年凸现词为劳动教育;2020年凸现词为体育教学和路径。不难看出,在立德树人研究过程中,前期主要对焦于高校学生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对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最终落实到德、智、体、美、劳多维教育并存的研究通路,研究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可视化分析立德树人关键词共现图谱与聚类图谱可把握立德树人研究领域热点格局。通过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立德树人共现图谱,再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筛选出前9个热点领域的聚类标签:“#0路径”“#1立德树人”“#2实现路径”“#3学校体育”“#4高校”“#5实践”“#6课程思政”“#7研究生导师”“#8实践进路”。
1)采用强力锚注支护技术加固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能明显改善巷道应力环境,提高巷道稳定性,为埋深大、应力高、支护难度大的深部巷道支护问题提供新的支护方式。
1.“#0路径” 2013年最早开始出现聚类关键词,师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生、导师、高等学校、时代新人、人文教育等关键词集中体现。关于立德树人的路径实现,前期集中于顶层设计,包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建设,后期则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将时代新人、人文教育、中国教育、四个服务、教材出版等具体路径作为研究的对象。
2.“#1立德树人” 围绕立德树人关键词相继衍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学术规范、价值多元化、课程文化、小学语文课本、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学科建设等关键词,后期开始出现专著书籍等,这表明在立德树人研究过程中开始从分散式的理论建设到逐步形成有序的文献和书籍指导。
3.“#2实现路径” 这一聚类关键词凸现为学风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价值意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创”时代、伦理机制、价值导向等词语。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推进立德树人上层建筑架构。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教师队伍。第三,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德育的落地实施。
4.“#3学校体育” 从体育相关聚类词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责任模式、教师培养、体育教学、体育伦理与道德及新时代教育等关键词始终贯穿学校体育研究。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身体强健才能为德育与智育提供长久支持[6]。新时代,加强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对学生接受良好德育知识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5.“#4高校” 在高校立德树人研究过程中,关键词迸发出诸如伦理观、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支教组织、公益思想、“三全育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史”学习教育等关键词。由此可见,在当前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研究过程中,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时代价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6.“#5实践” 从2013年开始,实践相关聚类关键词集中于“三全育人”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主体性教育、实践育人、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劳动教育、使命实现、实践逻辑等,该类别从实践层面侧重学生培养方式的探索。
7.“#6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聚类关键词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智慧教育、三全育人、师德师风、价值引领、金课、体育院校、五育并举、生成路径等方面。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研究中,凸显了全面育人的内涵和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引领属性。
9.“#8实践进路” 实践进路关键词聚类于生成逻辑、教师身份、价值分析及践行路径等词。从时间轴看,实践进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的实践探讨上。当前探讨立德树人的实践进路需明确立德树人在教育、学校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明确新时代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要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是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最终指导教育活动的立体化推进[8],同时把握时代精神,整合文化资源,推进德育教育的深入贯彻[9]。
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关键词聚类的结果不难看出,当前立德树人的研究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主体来看,前期立德树人教育主要聚集于高校,后期逐步向中小学延伸,进而贯彻整个教育体系;从研究目标看,早期学者对立德树人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探索,后期则聚焦于实现路径的探索;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看,主要围绕“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进行相关论证研究;从研究的文化载体看,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普遍吸纳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授课;从聚焦的主题看,主要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价值观塑造展开研究;从研究的学科看,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凸显“五育并举”的重要性。
四、研究内容探析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如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消极思想在国内有所传播。这些消极的思想对学生思想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科技变革视域下,人们对于事物的独立认知越来越受限于技术理性,对于道德层面的思考往往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驱使,技术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知识信息的爆发增长,社会氛围呈现出浮躁与物质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物质选择,缺乏对于精神领域的获取与交流,对道德层面的思考逐渐淡化。作为教育主体的家庭和学校在进行知识传输时,偏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授,教育目标趋向于应试化,学生大量时间用于知识性学习,影响了他们对道德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使得学生在个人发展与道德建设中出现价值漩涡。由于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学校立德树人课程的开设呈现碎片化倾向,且尚未形成完善的量化与评价机制,导致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内涵机制难以正确把握。站在新的历史高位,推进立德树人建设与高校协同发展应全面掌握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路径研究、文化导向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内涵研究不断深化
立德树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迎接巨大挑战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我们党培育时代新人和接班人的重大战略指向[10]。从概念上,立德树人是对“立德”和“树人”双重概念的统筹,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辩证的育人思想,其超越了功利的工具主义。从精神架构上,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做了方向性指引。从本质上,分别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落实到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即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1]。立德树人本质是对我们党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其贯穿教育的始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从实践内涵上,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应明晰学科专业德育理念,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观念,深化创新意识和坚守学术道德[13];应恪守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发挥教师引路人角色,丰富立德树人教育内涵[14]。紧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要求青年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培育正确三观,严守政治立场,夯实理论功底,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艰苦奋斗[15]。
(二)工作机制研究进一步细化
厘清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对立德树人的理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6]以立德树人为基,推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在全员育人上,推进学校、家庭等各主体教育的有机协同;在全过程育人上,完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等的建设,推进不同体系间的融合;在全方位育人上,发挥课程、文化、管理、实践、网络、自我管理六位一体协同育人路径进程,有效推动立德树人体系的全面建构[17]。在此框架下,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路径选择[18],师德建构[19]、育人机制[20]、实践能力和评价体系等方面[21]。也有学者从文化教化的角度出发,提倡引入红色经典[22]、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用以强化立德树人的效果[23]。
(三)从理论建构逐步走向实践研究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均高度重视德育工作。1957年,毛泽东在教育方针中提出社会主义教育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多方面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要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24]。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在系列文件中都明确德育为先的政策方针[25-26],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在多次会议阐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有学者从立德树人的名词来源及逻辑关系进行阐释,明确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三全育人模式及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根源,为立德树人架构体系总结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模型。学术界对其外延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从高校课程设计出发探究立德树人主体战场选择[27],部分学者立足实践从中小学家庭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德育建设等方面推进立德树人建设,相应的理论框架已然形成[28]。就立德树人的工作主体而言,覆盖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及思政课教师等多个群体。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之一就是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建设的主阵地[29],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30];高校专职辅导员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具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神圣的教育使命[31];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应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历史担当和育人本领[32];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师范生三观,提升其教师素养[33];同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加强党组织对于研究生导师的全面领导,完善树人机制[34]。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教育已将立德树人列为根本任务,对其研究也已经逐步从理论阐述演进到实践课程的研究,范围和成效也日趋明显。
五、研究未来展望
(一)构建学术共同体势在必行
当前,立德树人研究正不断深化,且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立德树人发文作者和合作机构发文图谱显示,已发文作者之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弱,尚未形成较为典型且稳固的学术共同体。不同学术群体各自为战,部分成果具有相似性,造成学者内部耗散,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分散与盲目性。立德树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研究指向最后都是相同的,因此,更应加强院校与学者学术共同体建设,推进立德树人相关研究精进发展,着力在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成效评价和指标构建等方面协同推进,形成稳固的学术团体。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有待深入
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担负起塑造价值的育人功能。由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贯穿大学的始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其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将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重大,是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思政课程如何从价值导向、文化延续、品德养成及科学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专业课程协同育人路径如何拓展有待深入推进。
(三)社会环境育人研究亟待推进
当前,立德树人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和教师层面,社会环境育人研究较少。教育贯穿人们学习的始终,推动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联动作用有效叠加,全社会必须形成立德树人的意识和氛围,推进全民德育意识提升,社会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机理和路径研究亟待重视。
(四)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有待深化
立德树人理论研究已经比较丰富,理论成果只有应用于实践指导才有生命力,已有的研究重点关注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特别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研究成果较多。从学校内部看,其他育人路径研究较少;从外部看,社会育人、家庭育人、制度育人等路径研究相对较少,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有待深化。
(五)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有待拓展
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研究较多,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成果较多,文化育人既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育人,也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如何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其实践路径研究有待拓展。
六、结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历年发文量、作者共现图谱、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时间图谱共现进行了可视化展现,多角度展示了我国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研究脉络和发展趋势。从发文量来看,关于立德树人的研究成果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研究上各学科呈现积极的变革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立德树人从学科教学出发,侧重于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素养的提升;从研究主体来看,立德树人的研究从高校逐步走向基层教育,学科研究也从学科思政教育向多学科协同育人发展。总的来看,立德树人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在未来立德树人实践中应更加契合时代精神,把握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更加注重社会环境育人,推进立德树人与个人发展的有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