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花使者”让北方花都花香四溢
2023-01-07李越
文/李越
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百合素有“云裳仙子”之称,有“百年好合”之意,自古便是寓意美好祝福的吉祥花卉。
产自辽宁省凌源市的百合,茎秆粗壮,株型匀称;叶片宽厚平展,叶色浓绿;花苞膨大坚挺,花色纯正鲜艳,花香清新浓郁,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凌源市拥有北方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百合切花产业作为该市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既富了农户,也强了产业。
多年来,凌源市花卉科技特派团对这一支柱产业默默支持,持续奉献。他们秉承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创新建设的原则,扎根一隅,甘当“护花使者”。可以说,每一枝花绽放的背后,都有“护花使者”们精心呵护的故事。
特派团的专家在花圃内察看百合花苗的生长情况
生长
在凌源市宋杖子镇,马成功和当地绝大多数花农一样,像呵护婴儿那样精心照料花苗。
“我们这儿,每年9 月开始播种百合,在元旦前后收获,那个时节正是花卉行情最好的时候。”马成功看着满棚的绿植喜笑颜开,一年的好收成,全靠这个时候了!
凌源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两季风大,夏季雨量集中,适宜花卉生长。
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新品种、新技术普及不到位,尤其是优良抗病、抗逆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尚不健全,花农为获取高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日益增加,造成花卉病害逐渐严重,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疑难病害普遍发生,花卉生产条件日趋恶化,产品的安全质量存在隐患。
即使是种植百合已近30 年的资深老花农马成功,也有这样的困扰:“咋防治病虫害?咋管理更简便?咋让大棚产值更高?”问题一堆,不知从何下手。
辽宁省凌源市花卉科技特派团的到来,为当地花卉种植破解了困局。
“我们特派团自从2007 年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花卉新品种引进示范、优质鲜切花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自主繁育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等工作。”特派团团长王伟东说,一系列针对性强、实打实的举措,有效助力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壮大。
培优
产业的发展,难以一蹴而就。而要改变人们长久以来沿袭下来的老方法、旧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地很多花农对于自己的‘老把式’‘土方法’特别‘情有独钟’,不愿改变。”王伟东说。
于是,特派团决定“披挂上阵”,手把手做示范。专家们在凌源蔬菜花卉局种苗中心建立了凌源工作站,建立花卉核心示范基地5 个,面积2450 亩,意在通过亲自打样,打消农户们的顾虑。
特派团积极示范推广高温消毒闷棚方式,在每年七八月天气最热时,给大棚内的土壤来一次全面消毒。消毒之后再种植百合,出花量明显提升。
“原来一亩地的大棚,能产1 万枝优质品花,土壤消毒后,病害减少,出花量保守估计可增加1000 枝。”王伟东说,仅以一枝花卖5 元钱为例,就可以多收入5000 元。好处不仅如此。消毒后的土壤,病虫害减少,可直接减少控制病虫害的化学农药使用量,既经济又环保,还减少了人力投入。降本增效,一举多赢。
看到了“甜头”,花农们纷纷跟进,将夏季高温闷棚当成了每年的必修课。亲身实践后,他们对成果纷纷叫好,对特派团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
特派团趁此契机,引进示范新品种。“凌源当地原来的百合品种较为单一,以白色、粉色为主。多年来,市场对其已有一定的‘审美疲劳’。”王伟东说,特派团入驻后,丰富了当地百合品种的颜色。如今,丰富多彩的百合已经在当地扎下了根。
绽放
通过点滴积累,量变引发了质变。
目前,特派团已在凌源扶持4 家龙头企业和2 家农民合作社,引进花卉新品种150 个,推广新技术20 余项。
同时,特派团平均每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 万亩,举办培训班10 余次,指导农民6000 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 余份。
随着凌源当地花卉种植水平整体提升,特派团又将技术支撑的重点锁定在种球繁育上,进一步从根本上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现在的百合种球大多依赖进口,价格高,保鲜也是问题。”王伟东说,特派团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与示范,掌握了百合种球繁育关键技术,可为企业商品种球自主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我今年就试种了1 万多粒。”马成功说,“与进口种球相比,咱们特派团自主研发的种球价格更低,活性更好。”
此外,特派团还先后帮助地方政府完成“凌源百合”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中国百合第一县”认证等,并积极协助凌源市政府组织和打造“凌源百合节”,扩大凌源百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不仅为凌源开展“一县一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大大加快了凌源花卉“走出去”的步伐,助力凌源花卉香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