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023-01-07张伟平
张伟平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博弈风起云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互相角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对人才(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和争夺显得最为激烈、尤为敏感、更是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在多元文化中丧失原则、迷失方向、难分是非,缺乏政治敏感性、敏锐性和鉴别力,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裹挟。大学生该如何自处?讲规矩、守纪律不仅仅是共产党员补钙立身之本,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遵循的内在要求。这关乎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让大学生讲政治、知政治,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历史维度:回顾政治建设脉络
政治意识培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的体现。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就非常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严明的政治纪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都特别强调“政治”在无产阶级革命、党的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上,政治问题对活跃的革命者来说不是次要的问题 ,而是首要的问题”[1]。恩格斯认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 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2]。这种特殊与自觉,其本质就是政治上的自觉、政治上的敏锐、政治上的区分,即需要有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的政治能力。列宁也特别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3]。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高度重视,且认为需要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探索。
追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辉历史,可以发现,注重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高度自觉和永恒的命题。回顾中共党史,历史告诫我们:忽视党的政治建设,革命和建设事业必败;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有亡党之危。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非常深刻,在不同时期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一系列主张,古田会议决议将“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4]作为入党的重要条件。1945 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此后在不同时期,毛泽东相继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6]等观点和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也始终重视党的政治建设,防止修正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7]。江泽民强调,“讲政治,对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坚持”[8]。胡锦涛也强调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并把党的政治建设视为“灵魂”和“根基”。习近平深刻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10]。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者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11]政治建设关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伟大梦想的实现,关乎接班人的培养。讲政治、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历史传统和重要经验的传承,这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历史渊源。
政治建设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雄辩地证明了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地位特殊、作用特殊、使命特殊、成长特殊。回望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过硬的政治能力、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是判断大学生能否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重要实践标尺。加强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政治建设,特别是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使命和责任担当,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实维度:呼唤政治意识培育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当前,复杂多变的世情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全面从严治党的党情交织叠加,促使我们要更加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注重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统一其价值观念、筑牢其思想根基、指引其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一)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气象,党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影响面之广、触及利益之深、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改革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改革任务更加繁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又给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就党情来说,腐败现象、四风问题尚未根治,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一些新情况不断出现。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也日趋复杂。当今世界虽正在走向多极化,但美国超级强国的地位并未动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世界制造中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惕。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抬头,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面临大调整大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新挑战、新变局,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
大学生不仅仅处在身体、知识的成长期,更处在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塑造和形成时期。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往往因为政治敏感度不高、政治鉴别能力不强、政治立场定力不足等问题,存在不讲政治、淡化政治、去政治化的倾向。这些现实问题将直接影响治国理政、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建设入手,塑造大学生讲政治、懂政治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分析应对政治环境的能力,从根本上培养政治站位高、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觉悟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源头上有效应对各种斗争和风险,坚决防止大学生群体出现政治观念、政治意识等错误。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12]。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征程中,“四个伟大”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作为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四个伟大”,争做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人。
伟大事业是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社会主义。要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必定荆棘丛生;要让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必须后继有人。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伟大事业接续者,更应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全部主题,具备坚定的政治意识,提升政治能力,高举旗帜、把握大势、主动作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伟大梦想是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期盼。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不会轻松,“化梦为实”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新时代大学生心中没有“中国梦”,同时又不善于、不敢于、不勤于去实现“中国梦”,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成为空想的危险。
伟大斗争是精神,就是要勇于和善于处理、解决各种风险、挑战和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里的斗争,是指在前进的道路上必定会遇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应当且必须做好敢于斗争的准备、具备斗争的能力。斗争涉猎广泛,既有党政军又有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如“意识形态斗争”“反分裂斗争”等。这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有政治意识、风险意识,把握斗争的对象、斗争的方式、斗争的目的和斗争的意义,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迎难而上,闯关夺隘。
伟大工程是基石,就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因此,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特殊群体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自觉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才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
总之,党的政治建设是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四个伟大”内涵独特,逻辑严密,思想精髓,是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年轻力量和新鲜血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推进“四个伟大”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要顺利推进“四个伟大”,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鉴别能力。
(三)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当前,影响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因素非常多,集中表现为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个挑战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个危险。无论是应对外部的挑战,还是解决内部的危险,都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需要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把学好马列主义作为大学生的看家本领和必修课。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政治观念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进而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3]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创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政治信息加速流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内容多元、方式多样。大学生时期也正处于人的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是人的政治素养形成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尚未完善,斗争经验不足,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难免对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其思想产生不同程度的混乱。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政治鉴别力、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宽阔的政治视野、敏锐的政治嗅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素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政治意识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勇敢揭露敌对势力的政治企图和政治阴谋,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
三、实践维度:强化政治意识培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军。可以说,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抓住了青年的思想,谁就掌握了青年工作的主动权。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政治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一)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历来是西方势力争夺、利用的对象,“香港修例风波”就是明证。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理解能力尚不足,尤其是少部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来源于网络、社交媒体,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了解过于主观和片面,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不够深入,盲目憧憬向往西方资本主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抵抗一切“妖魔鬼怪”的“灵丹妙药”。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正确观念的形成与塑造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政治上的成熟更需要良好的政治理论指导。一旦对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掌握不够、理解不够、运用不够,就容易在是非判断上出错误、在价值观念上动摇、在具体行动上走歪。大学生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以此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
二是注重研读党媒的系列报道。积极观察、学习和思考主流媒体报道中相关政治问题的视角,深切把握和了解党的领导带来的巨大成就、党引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的崭新局面。弄懂新理论、学通新思想、悟透新战略,提高自身政治认知与政治鉴别能力。
三是组织学生参观党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旧址。红色资源是党史的情感表达与外在体现,学生身处其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根本”作用。尤其是需要利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他们去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增进“红色情感”,感受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体会理想信念对于人的成长之伟力,进而帮助大学生夯实政治信念基础,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二)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强化网络空间治理
互联网时代,网络不仅是一种新的生产工具,也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的重要战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虚拟性、匿名性。当下,网络空间话语权争夺复杂而激烈,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使舆论话语、立场、价值等相分离。各种错误观点、有害思潮、模糊认识沉渣泛起,竭力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些非理性情绪引发的消极言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消解效应和对冲效果。大学生“涉世未深”,那些通过网络兜售的负面、虚假信息极易使他们“上套”。有效干预、加强网络治理、净化网络空间,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及时引导网络舆论是重要的且必要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新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治理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一些虚假消息和舆论修饰极好、极具伪装性,披着“逻辑”“科学”外衣,借助网络不断消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认知。例如,西方势力利用我国疫情防控期间的个别案例操弄舆论,攻击、诋毁我国的防疫政策,其背后的险恶用心就是攻击中国共产党,诋毁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网络虚假舆论,或者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要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概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主动发布事实真相,引导网络舆论,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尤其是面对西方错误思潮和虚假舆论,要敢于大胆揭露其背后的逻辑与内在本质,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让大学生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
其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法治化监管。通过网络表达自我意见和建议,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少部分大学生把讲政治异化为口头上“说政治”,现实中一套,网络上一套。还有个别大学生个人主义色彩较浓,不良倾向较重,加之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言行激烈,存在模糊党的面目、诋毁党的形象等不良言行。因此,应强化对网络言论的法治化监管,着力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言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健康、有序、合法的网络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转变认知,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增强辨别能力。
再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要遵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又要遵循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特点,还要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譬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辟“中国故事”“红色中国”等专栏,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政治建设中的引领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最后,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主要是指掌握和使用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的素质和能力。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必须要回应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的网络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要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对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的认知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此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维引导和实训教育。通过网络技能比赛、专题学习、真实案例展示等网络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大学生“学网、用网、管网”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养,大学生才能够精准判断、客观分析、理性甄别,有效抵制违法、不良、虚假政治信息的侵扰,在网络空间里时刻彰显政治立场、维护政治纪律、保持政治敏感、强化政治担当。
(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强化大学生党支部建设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不仅担负着教育和管理党员的日常职责,同时还具备组织、宣传、凝聚群众等责任,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端正其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两个维护”的政治意识以及提升大学生对党的忠诚度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使命。
第一,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要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洞察西方思潮的虚伪本质,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用新思想补精神之钙、理想之钙、信仰之钙,引导学生党员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言论,把大学生党员打造成上得来、靠得住、下得去、信得过的政治“铁军”。
第二,严把“关口”意识。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5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 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486.4 万个。[14]新时期发展学生党员,要把政治标准作为根本标准。特别是在学生党员选拔、培养、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思想汇报、谈心谈话、科学考察等方式全面考核和掌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现实表现等情况。坚决把对党的理论掌握不足、“两个维护”不坚决、“四个意识”不强、入党动机不纯、材料弄虚作假等学生挡在门外,确保新发展的学生党员政治合格。
第三,规范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办好支部“三会一课”。 “三会一课”制度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高校学生党支部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论的学习,通过党员积分制、智慧党建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充实“三会一课”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注重做好支部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群众之间的谈心谈话工作,通过示范引领、思想传导、情感认同明确大学生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责任清单与言行边界。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要力戒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引领学生思想、端正学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维护核心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