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论如何制定战略与策略

2023-01-07任俊华

中国领导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列宁政党形式

◎任俊华 李 明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是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战略与策略的创立者。1920年,他发表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该文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通俗讲话的尝试”为副标题,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政治战略和策略”等表述。这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第一次并列使用“战略”和“策略”概念。此外,列宁还区分使用了“资产阶级策略”和“无产阶级策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策略”和“机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策略”等概念。在列宁看来:“党的策略是指党的政治行为,或者说,是指党的政治活动的性质、方向和方法。”[1]策略是随着政策的改变而采取的具体战略。

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同当时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制定战略与策略的观点。

一、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主体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制定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战略与策略的主体。具体地讲,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主体,也是宣传和实施战略与策略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中央委员会常务局分工负责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制定传播战略与策略的主体

列宁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制定战略与策略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一个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时期都善于进行政治斗争的坚强的组织,就谈不到什么系统的、具有坚定原则的和坚持不懈地执行的行动计划,而只有这样的计划才配称为策略”[2]。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战略与策略的实际负荷者。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战略与策略既不可能制定,又不可能落实。

无产阶级政党还肩负着向无产阶级群众宣传其战略与策略的任务。列宁指出,无论是在沙皇制度时代,还是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以后,“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3]。完整且连贯地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是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策略斗争的好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播战略与策略,反过来也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制定战略与策略。

(二)中央委员会常务局分工负责重大战略问题

列宁在1919年3月21日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秘密全体会议上,阐述了他关于中央委员会(常务局)与重大战略问题关系的观点。他指出,“在中央委员会的每一次会议上——对于每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没有一次没有开过中央委员会会议或中央委员会常务局会议——我们没有一次不是解决基本的战略问题”[4]。在列宁看来,中央委员会在无产阶级政党中有着特别的分工。一方面,每一次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解决的都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另一方面,每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也都需要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进行讨论解决。

二、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依据是“阶级关系对比”

在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依据问题上,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一)唯心主义从战略概念出发得出革命路线

在制定战略的依据问题上,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的出发点是“战略概念”。普列汉诺夫于1915年10月17日在《号召报》第3号上发表题为《革命的两条路线》的文章,用自由主义曲解和偷换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而将革命路线问题归结为他所谓的“先进分子的‘战略概念’‘正确’还是不正确这样一个问题”[5]。而事实上,列宁反对从背得烂熟的抽象概念出发,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那样只会得出背离实际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概念出发去分析革命路线是荒唐可笑的,马克思根本不会如此唯心主义地从概念出发分析革命路线。因此,“普列汉诺夫先生把问题归结为‘战略概念’,而不是阶级关系对比,从而用庸俗的唯心主义偷换了马克思主义”[6]。孟什维克主张的自由派资产阶级争取广大群众的路线,最终目的是将无产阶级引入歧途,从而使无产阶级运动符合自由派的需要。

(二)列宁坚持从“阶级关系对比”出发制定战略与策略

列宁不是从“战略概念”出发,而是从物质的“阶级关系对比”出发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列宁在1915年与普列汉诺夫开展的革命路线斗争中,从事实而不是从“战略”概念的空谈中确立俄国革命的路线。列宁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与策略建立在革命客观进程的阶级关系对比上。他认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建立在它应当依据的唯一牢固的基础上,即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7]。列宁强调应客观准确地判断具体条件下的政治形势,以便为制定战略与策略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来,准确地评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策略至关重要。

列宁在强调物质的阶级关系对比对制定战略与策略的重要性时,并不是将无产阶级的精神要素完全排除在外,也曾注意到无产阶级革命情绪在制定战略与策略时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在西欧很多国家出现的革命情绪有助于革命策略推动具体的革命事变,同时又不能仅仅靠革命情绪来制定革命策略。单凭革命情绪谩骂无产阶级反对的各种势力是不明智的。他指出“没有群众的革命情绪,没有促使这种情绪高涨的条件,革命的策略是不能变为行动的”[8]。列宁再三强调,“决不能只根据革命情绪来制定革命策略”[9],因为这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正确的战略与策略需要战略家天才的远见

战略家天才的远见是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策略的必要条件。战略家的远见在制定战略与策略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战略家的首创精神。

(一)战略与策略需要战略家天才的远见

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列宁总是以其天才的远见制定出其不意的战略计划和明确的策略口号。“十月革命”前夕,列宁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用天才的远见洞察到起义的不可避免及其胜利前途。在“十月革命”开始后的最初几天,面对着大本营拒不执行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列宁当即决定通过电台下达更换军队将军的命令,越过军队指挥层直接指挥军队。总而言之,“天才的远见,迅速抓住并看透即将发生的事变的内在意义的才能——这就是列宁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他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和革命运动转折关头的明确的行动路线”[10]。

(二)战略家天才的远见表现为首创精神

战略家天才的远见表现为无产阶级活动家自觉的首创精神。列宁具有突出的无产阶级活动家的首创精神,主张将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与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性结合起来,将工人阶级千百万人的强大力量交由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觉的社会活动家来指挥。如果无产阶级的领袖缺少了这种首创精神,实际上不仅是在理论层面庸俗化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在实践层面拖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后腿。列宁在1901年写作的《怎么办?》一书中,围绕着关于工人运动中的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的关系的论题开展系统论述。工人运动中的自觉因素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活动家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所能够发挥多大作用的因素。在这一问题上,列宁与持相反观点的《工人事业》杂志开展了广泛斗争。《工人事业》杂志派别主张的纲领是:“最合适的斗争就是可能进行的斗争,而可能进行的斗争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斗争。”[11]他们错误地认为策略计划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矛盾。列宁认为《工人事业》杂志在实际中消极地迁就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而贬低了无产阶级运动中自觉的活动家的首创精神。

(三)远见不等于绝对有利条件下才开始

列宁在《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论述了他从马克思身上学到的关于如何对待未来和当下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在告诫领导者不要举行尚未成熟的起义的同时,十分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也就是说,战略家预见到未来以后,绝不是要等到无产阶级占有绝对有利条件下才开始行动。一旦群众开始举行起义,马克思的态度是积极参与其中,并和群众一起在无产阶级运动中学习如何斗争。他反对只会“打官腔”教训挖苦群众的空谈家。马克思能够认识到面对未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革命事变,指出那些想要事先确切地估计到最后成功的机会的是有意欺骗。面对群众的自发运动,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小市民知识分子总是“瞎说‘本来容易预见到……本来就用不着拿起……’等等”[12]这些空谈的话。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总是“从正在创造历史,但无法事先绝对准确地估计成功机会的那些人们的观点出发”[13]来观察世界历史的发展。

四、掌握战略与策略的一切形式并及时地切换

列宁认为有必要区别看待两件事,即承认战略与策略的一切形式与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及时地切换战略与策略形式。他指出,“原则上承认一切斗争手段、一切计划和方法(只要它们是适当的)是一回事,要求在一定的政治局势下遵循一个坚持不懈地执行的计划(如果想谈策略的话)是另一回事”[14]。列宁反对将这两者等同为一件事情的错误做法。

(一)承认战略与策略的一切形式

列宁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应承认战略与策略的一切形式。在战略与策略问题上,他反对用事先想好的计划或方法束缚自己的手脚。鉴于在政治领域比军事领域更难以预见未来情况,更难预见到哪一种形式更为适合未来情况,所以他认为承认一切形式在政治领域比在军事领域更为重要。在他看来,“至于策略问题,……社会民主党不能用某种事先想好的政治斗争的计划或方法来束缚自己的手脚,缩小自己的活动范围。它承认一切斗争手段,只要这些手段同党的现有力量相适应,并且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使我们取得最大的成绩”[15]。如果不承认并掌握一切战略与策略形式,当其他阶级改变对待无产阶级的战略与策略时,无产阶级就会因准备不足而遭到巨大损失甚至是决定性的失败。列宁以“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为例,批判了机械地将两者同“机会主义的”和“革命的”画等号的做法。列宁认为,合法斗争未必就一定是机会主义的,而不合法斗争未必就是革命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承认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等一切斗争形式。

(二)及时把合适的形式提到首位

在列宁看来,承认战略与策略的一切形式的目的,在于当具体的形势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地把合适的战略与策略形式提到首位。他坚持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掌握一切形式,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一种形式去补充另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去代替另一种形式,使我们的策略适应并非由我们的阶级或我们的努力所引起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更替。”[16]战略与策略形式的切换,往往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转变而发生。当具体的政治形势改变时,革命阶级必须准备最迅速最突然地用一种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形式。相应地,应当将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调,进一步制定出不同的战略和策略形式。战略和策略形式的改变,表现出来就是在一切战略与策略形式中及时地把合适的形式提到首位加以强调运用。在列宁看来,“全部政治生活就是由一串无穷无尽的环节组成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政治家的全部艺术就在于找到并且牢牢抓住那个最不容易从手中被打掉的环节,那个当前最重要而且最能保障掌握它的人去掌握整个链条的环节”[17]。

五、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三个基本要求

列宁指出,在制定战略与策略时,应当考虑它是否能够引导无产阶级前进、是否符合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以及是否适应具体国家和具体民族的差异性等三个基本要求。

(一)战略与策略应当能够引导无产阶级前进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战略与策略,不是消极地为当前阶段服务,而是代表着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未来。因此,在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它是否能够引导无产阶级前进。在列宁看来:“制定正确的策略决议,这对一个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原则来领导无产阶级而不仅是跟在事变后面做尾巴的政党来说,是有巨大意义的。”[18]引导无产阶级前进,并不意味着战略与策略只承认一条笔直的道路。在实际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往往会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出现各种机动、通融和妥协。如果机械地仅仅承认一条道路,哪怕是一条笔直的道路,也会滑向“左派”共产主义的错误深渊。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策略必须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策略,这是保证策略能够引导无产阶级前进的重要形式。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战略与策略是一种国际主义的战略与策略。布尔什维克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在具体内容、实际内容上有别于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的思想、理论、纲领和策略”[19]。它的国际性不在于它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制定的,而在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对于这一真正革命的策略表达出的深切的同情。

(二)战略与策略必须考虑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

正确地估计时代的客观条件和基本特征,是正确地制定党的战略与策略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20]随着时代的变更,战略与策略的变更也呈现出灵活机动的特点。在列宁看来,灵活机动是革命策略所必需的一种艺术,即“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21]。在不同的时代,无产阶级的运动有时处于革命高潮,有时处于革命低潮,相应地党的战略与策略也就不同。制定战略与策略时考虑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战略与策略完全没有连贯性。

(三)战略与策略必须适应各民族和各国的差别

列宁认为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客观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各个国家的共产党在制定战略与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别。虽然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相同的,但是各国共产党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与策略难以统一形式和内容。列宁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22]他要求一切国家的共产党人要认识到本国具体策略的灵活性。在指导本国和帮助兄弟国家进行工人运动时,列宁完全尊重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具体差异。列宁在指导俄国工人运动时,认识到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现成的经验。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俄国的具体的特殊的情况,而不是毫无批判地重复别人在不同条件下、在另一个时代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所得出的结论。■

[注 释]

[1][2][11][12][13][14][15][17][1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2,333-334,334,707,707,334,287,441,529.

[3][7][1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6,8-9,650.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2.

[5][6]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3,94.

[8][9][16][21][2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173,211,569,200.

[10]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

[20]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3.

猜你喜欢

列宁政党形式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