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1
2023-01-07孟静
孟 静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0 引言
在当前疫情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抓好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实体经济的基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仅是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推动安徽全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拥有基础产业夯实、科技创新突出、多重政策叠加等优势。然而创新基础不牢固、协同创新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技术创新处于被动局面。同时,产学研没有紧密结合,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转化,制造业发展仍存在高端不足、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2]。安徽制造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探索新模式、开启新动能。本文立足安徽制造业发展优势,基于创新驱动视角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1 创新视角下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大幅增加,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排名居全国第8,较上年上升2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合肥国家实验室首批挂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持续增强,量子技术全球领跑,一批国际前沿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新产业集聚发展。安徽省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产业持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比规上工业增加值高6.6个百分点。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智能制造快速崛起。以技术革新、信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模式、产业、产品为主线,安徽省全方位布局智能制造。在模式上,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两化融合“达标贯标”等工程,涌现了科大智能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上,协同研发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模式在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推广。在产品上,新兴技术不断赋能制造业过程和结果,智能手环、智能网联车、智能穿戴等产品迅速抢占市场。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安徽省先后出台“高质量发展”“三重一创”等综合支持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产业链个性需求,出台“中国声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支持政策。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转变,“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大科学装置形成“3+4+4”建设格局。同时大力推进全要素、全方位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涵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2 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础有待提升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产业基础[3]。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总体比较松散,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效益均不明显,未来经济发展底子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尚不稳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保链稳链,暴露出不少产供链条断点、堵点、难点问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瓶颈、关键基础材料自给保障、先进基础工艺积累、工业软件支撑等基础能力都亟需夯实。
2.2 协同创新需要加强
安徽省创新资源丰富,新兴要素活跃,然而创新投入、专利技术、企业和市场之间没有形成协同联动、共赢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成果市场化程度不足。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创新主要依靠内部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较少,双方利益的断链导致产学研效率低下,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转化。
2.3 高端人才供给不足
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但是高端研发管理人才和低端技能型人才都比较缺乏,人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当前区域创新人才争夺激烈,安徽省在人才招引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另外,在学科建设上也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夯实高校毕业生等基础性人才储备,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4]。
2.4 绿色理念仍需落实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体现为绿色发展效率提升[5],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对原有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升级,而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缺乏绿色发展的观念和责任感。新技术与高精尖人才投入不足、环保效果滞后,使得企业绿色生产面临较大困难,安徽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还需要深入普及。
2.5 政策扶持有待精准
安徽省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障碍仍需进一步破解。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财税优惠措施等。然而政府、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之间,普遍存在数据与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的现象,导致政策不够精准、难以配套。
3 推动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瞄准原始创新,创造科技策源新供给
依托“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国家级“一室一中心”,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原创性成果和前瞻性突破,加快前沿科研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围绕工业“四基”需求清单,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着力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着眼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产品攻坚行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支持高校调整和新建一批学科专业,开展交叉学科与前沿学科建设,为科技突破与前沿创新提供支撑。
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坚持扬皖所长,深化协同创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实现在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关键装备上的突破,攻克“卡脖子”问题,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3.2 强化产业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科创+产业”同频共振、良性互动。以创新赋能产业,基于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现有产业基础,发挥5G、人工智能等赋能效应,推进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制造模式创新,促进智能生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积极推广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应用驱动产业,做大做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端优势产业,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利用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丰富应用场景。以科技催生产业,聚焦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医药等前沿领域,统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并聚焦主攻方向,打造高能级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精准制定“互联网+”“数字+”等科技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扭转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人才发展模式;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疏通资金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扶持政策精准匹配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3.3 聚焦制度创新,提升营商环境新品质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等。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安徽创新馆等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进“全创改试验”实现畅通转化,以“云端交易会”为载体实现便捷转化,着力推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有机衔接。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零门槛降成本”便捷准入,“审慎化智慧化”包容监管,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实现政务大数据到城市大数据的跨越。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对接国际通行法则和市场普遍规则,简化前置审批,加强后续监管。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营造高效透明、诚信法治的政务环境。
3.4 鼓励模式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5G布局应用、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超前布局区块链基础设施等。全面建立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广以数据、算法为基础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在无人驾驶、城市大脑、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成熟应用。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以大科学装置为引领的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加速推进新基建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以市场为牵引、以新消费新产品为导向,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云制造、绿色制造、定制服务等商业新模式,对产品设计、物流运输、跨境结算等环节进行业务创新,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围绕智能生活、绿色生产、定制生产,着力打造未来智造、无人驾驶、城市大脑等典型应用场景,促进更多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
3.5 加强开放创新,拓展区域合作新格局
立足安徽省制造业发展优势,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聚焦芯屏器合等优势领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位推进G60科创长廊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相互促进、梯度有序的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借力“一带一路”、安徽自贸区、RCEP协议等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双循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网上洽谈、云上签约等方式,争取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通过投资、并购、入股等多种方式,获得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同时,梳理培育本土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完善要素保障、研发补助、税收扶持等各项政策。发挥龙头企业溢出效应,带动本土配套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储备和国产化替代,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