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探究

2023-01-07汪秀刚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阶级资产阶级恩格斯

汪秀刚

(齐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19世纪70年代末,“为批判欧根·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回击杜林对马克思学说的进攻,并清除杜林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影响”[1]1,恩格斯于1876年至1878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反杜林论》一书。该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论战著作,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在《道德和法。平等》中恩格斯重点批判了欧根·杜林研究平等时使用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和“两个人”的模型,指出了杜林在平等问题上的“三次退却”,在把“消极的批判”转换成“积极的批判”的过程中阐述了他所认为的平等。恩格斯指出,平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平等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并不是暴力,而在于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另外,恩格斯还特别指出了无产阶级平等思想和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

恩格斯在《道德和法。平等》开始就指出,杜林的方法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然后将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从而得出所谓的结论。恩格斯把这种方法称为先验主义的方法,并概括出这一方法的特点,即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性,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导出这些特性。由此可见,杜林研究平等问题采用的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共同的特征是在纯粹的意识领域兜圈子,不是从现实出发去推导现实,而是从观念出发去裁定现实,这与黑格尔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辙。恩格斯对杜林的这一批判直接击中了杜林思想的要害,不可谓不深刻。从先验主义方法论出发,杜林在分析平等问题时虚构了“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的模型。恩格斯指出,这一模型本身就存在漏洞,因而是不可靠的,而且还是对18世纪思想家观点的抄袭。恩格斯认为杜林“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的构想不是公理而是过度的夸张。首先,两个人在性别上就是不平等的。因为,如果两个人在性别上是平等的话,即无论是两个男人还是两个女人都是无法通过自身繁衍而建立起社会的,这样的社会刚刚开始就注定要灭亡。其次,假如这两个人是家长,那么就不是证明人的平等,而最多只是证明家长的平等,而且在恩格斯所处的19世纪妇女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因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仍旧是不平等的。恩格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杜林思想的悖论,论证了“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的模型的虚假性。恩格斯还指出,“两个人”模型也不是杜林最早发现的,而是整个18世纪流行的观点。同样是从“两个人”的模型出发,在让·雅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那里却得出了与杜林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认为,两个自然人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过着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孤独的个人生活,他们看起来是自由平等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他进一步认为人类的这种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导致了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权力机构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压迫,导致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化,变成专制独裁政治导致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此时,在这里存在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奴役和压迫而非杜林所说的“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里所谈到的“两个人”(猎人和渔夫),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并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至少在这里也是不平等的。在这里的两个人由于从事不同的行业并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那么就一定得是现实的自然人而非抽象的人。如果是现实的自然人,那么就绝对是不可能平等的。首先在性别(男或女)上就可能存在不平等,并且也会存在身份(猎人或渔夫)、地位(统治者或被统治者)等方面的不平等。结论就是,无论是生理、身份还是地位的差异最终都会造成现实的自然人根本无法做到完全平等。杜林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把“两个人”的模型给简单化和普遍化了,也就是“把这种举例说明的方法提升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一切历史形态的尺度”[1]103。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他们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以致留在这两个人身上的除了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于是,他们当然是‘完全平等’了”[1]104。很明显,这样的“两个人”只是抽象的人,而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因为他脱离了一切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不从现实出发而只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去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恩格斯极力批判和反对的。

二、批判杜林研究平等问题时的退却

在《道德和法。平等》中,恩格斯不仅揭露了杜林所谈的平等仅仅是抽象的平等概念,还指出了杜林研究平等问题时存在的理论上的“三个退却”。首先,平等是有例外的,“对于自我规定欠缺的意志来说,平等是无效的”[1]105。杜林在讲到平等时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理论的缺陷,因此他说:“也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但是他们存在的‘原因不应当到两个意志本身的活动中,而应当到第三领域去寻找,例如对儿童来说,就应当到他们的自我规定的欠缺中去寻找’。”[1]105儿童由于发育不足的原因,意志不能完全自主,有“自我规定的欠缺”,因此应该把儿童排除在外。这是退却之一。其次,由于人们之间道德上的不平等导致平等再一次的完结。杜林把人分成“具有人性的人”和“具有兽性的人”,从而说明人们在道德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根本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而只在于程度上的差异。这是退却之二。最后,杜林把人分成“按照真理和科学行动的人”和“按照迷信或偏见行动的人”,并认为精神上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平等的消失,而平等的恢复则需要暴力。在这里,杜林认为暴力是不平等的根源,也是恢复平等的手段。这是退却之三。恩格斯批判第三次退却为“可耻的逃跑”。杜林在这里其实是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是有例外的,他虽然没有明确承认这一点,是恩格斯从杜林的逻辑中帮他确证了这一点,而这正是杜林所持有的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弱点所在。在批判杜林的三次退却时,恩格斯还指出,杜林所谓通过暴力恢复平等的行动中被认为有平等权利的话语,不过是对黑格尔学说的一种歪曲。总之,“恩格斯认为杜林的平等观只是一种摆脱了一切社会现实、历史、阶级的抽象化的平等观念”[2],这种所谓的平等观念其实恰恰证明了资产阶级所谓的平等观的虚伪性和不彻底性。

三、阐述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

在批判杜林研究平等问题时所使用的形而上学的先验主义方法及其在平等问题上的三次退却之后,恩格斯认为,杜林关于平等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超越历史、超越阶级和超越社会现实的资产阶级平等观念;这种平等观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正确地认识平等,只是一种浅薄而拙劣的论述。与此同时,恩格斯还阐述了自己关于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平等这一观念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平等的诉求是有区别的。

(一)平等具有历史性

为了详细说明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恩格斯对原始公社、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社会、基督教的平等观念演化和中世纪封建社会等进行了梳理和概述。恩格斯指出,在最古老的原始公社,最多只能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而且妇女、奴隶和外地人是不包括在里面的。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社会中,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公民和罗马臣民之间在政治地位上也是不平等的,在当时人们之间的不平等要远大于平等。即便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仍然存在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基督教方面所认为的平等,也只不过是人类在面对上帝时“原罪”的平等以及上帝的“选民”的平等,而且随着基督教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僧侣和俗人之间的对立,这样基督教平等的萌芽也就消失了。在中世纪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最初是被压迫阶级。15世纪末,由于海上新航路的发现从而开辟了更大的市场,促使生产方式转变到更高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并没有紧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剧烈变革而改变,这样资产阶级就提出摆脱封建桎梏、消除封建不平等的要求,从而确立其所谓的权利平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平等仅仅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并不包括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言:“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它是永恒的真理。”[1]113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平等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术语。

(二)平等具有阶级性

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在阶级社会中平等同样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压迫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平等观念,但伴随着资产阶级诞生的还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消灭阶级特权,但是无产阶级要求消灭阶级本身。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狭隘的,它只要求表面的政治平等,但是却并不关心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具有双重的意义:它要么来自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的自发反应,在起初采取的是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它要么吸取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利用资产阶级早期的平等理论为依据,并加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对平等观念的要求更加彻底,因为它不仅要消灭阶级特权,更要消灭阶级本身。这正是在阶级社会中平等观念具有阶级性的有力证明。

(三)平等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在杜林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不平等是由于存在暴力,暴力既是不平等的起源,也是恢复平等的手段。恩格斯并不赞同杜林的这一观点。相反,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中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99。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平等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和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平等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平等也正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会有相应的平等观念。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关系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因而作为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的平等观念也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的平等观要优于以往人类社会的平等观,无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比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更加先进和彻底。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在阶级差别和阶层差异存在的社会里,人们的文化观念都根源于他们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把某个特定范围的文化现象说成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规范是缺乏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的”[3]。

四、恩格斯的平等观与资产阶级平等观之比较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平等观问题上,恩格斯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者之间是有着分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观上的差异

资产阶级学者持有的是唯心史观,在看待平等问题时习惯于从概念出发去对待现实,正如恩格斯评价杜林时说的那样,“他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1]101。这种方法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性,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导出这些特性。实际上,这是一种头足倒置的方法,是不可能弄清平等的本质的,因而也就会犯超越历史的错误。而恩格斯则是坚持唯物史观,不是从观念推导出现实,而是从现实本身把握现实,因而恩格斯是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平等问题,他能看到平等这一概念的演进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上比唯心史观更加准确和彻底。

(二)人学立场上的差异

人学立场是哲学中居于首位的基本要素,其实质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站在多数人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说话的问题。资产阶级的平等观由于只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因而它不可能有广泛的代表性,最终只能沦为资本的平等、有钱人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钱多势大,“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这里到处都是外观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无产阶级和穷人由于各种门槛尤其是资本门槛的限制,是无法享受平等待遇的,其实质仍然是资本对劳动的专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独裁。恩格斯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则是一种代表了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平等观,这种平等观念力争要排除资本和金钱对平等的干涉,其最终是要消灭阶级特权乃至要消灭阶级本身的。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平等观,超越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狭隘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113

(三)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对立

由于资产阶级的平等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只是口头上宣扬的平等,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对劳动的专制独裁所决定的。从表面上来看,资本家出钱雇佣工人,工人给资本家干活挣取工资养家糊口,这一切都符合双方签订的劳动契约,也符合资本主义的法律。但是,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劳动力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也就分离了,工人的劳动带来的价值增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剥削也就诞生了,平等也就化为乌有。劳动者并不能完全占有他的全部劳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平等的或甚至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4]47奴隶制下的人是毫无人身自由可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也就没有真正的实质平等。“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4]168形式上的平等也就仅仅是在劳动力的初始购买阶段还维持着。“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4]168此时,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取代了形式上的平等。恩格斯持有的平等观,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代表着广大工人的利益,他的诉求不仅仅是形式平等,更是结果平等和事实平等。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消灭了产生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差别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一切腐朽的东西,人类社会才能获得真正解放,最终实现人类的最高平等理想——共产主义。这才是突破形式平等,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结果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科学路径。

五、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虚伪的平等观念

在研究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点后,我们知道了平等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平等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如果忽略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一味鼓吹自由或平等观念是极其虚伪的、有害的。我们要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平等的实质内涵,不能被虚伪的、华丽的平等外衣所迷惑。我们必须要清楚,任何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不是无条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麻痹劳动群众并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这种价值观是建立在抽象的人的基础之上,并不具有现实的普遍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准则。比如,在美国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州长的选举也掺杂了太多金钱资本的因素,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和以特朗普或者拜登这样的资本家为代表的候选人之间就很难谈得上竞选权利的实质平等。因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金钱、权力等因素的干扰,就很难谈得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实质的不平等反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约束而固化。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因而不能拿着美式或西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平等”的大棒去衡量和裁定其他国家的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包含平等,但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保证的、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平等。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我国的平等更具有所代表的人民群体的广泛性。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实质平等奠定基础

平等不能只是沦为口号和形式,它更应该是一种实质平等。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制约我国人民群众实现实质平等的“拦路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争取更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平等需求,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秉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体现的就是追求真正的实质平等。

(三)平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言:“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1]100可见,恩格斯也认识到人类社会真正平等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消灭阶级对立基础上。然而阶级的消亡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趋于消亡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实际上,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有过论述,他也意识到,即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乃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并非至善至美。马克思说:“我们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5]363“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5]363“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5]364同时,马克思还指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5]37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绝对不能犯急性病的错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立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应当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平等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以逐步趋向这一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

猜你喜欢

阶级资产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危险的侵略者”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