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2023-01-07朱容静贺学林
朱容静,贺学林
(1.榆阳区林草生态修复中心;2. 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将林、农、牧业等多个项目综合起来,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等产业,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通过合理配置林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1-2]。林下经济能够盘活林业资源、弥补传统林业经济发展的不足,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提升林地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成为我国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新型生态产业,参与人数超过3 400万,全国各地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山东省2018年林下经济平均产值达到110 505元·hm-2[3],江西省峡江县2019年林下经济总产值就达1.4亿元[4],湖南省益阳市2020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5.37万公顷,产值15.2亿元[5],贵州省2021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186.67万公顷,全产业链经济效益达560亿元[6],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实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式发展策略,帮助林农增收致富[7]。2017年,陕西省宝鸡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8 000 hm2,总产值7.48亿元[8],延安市通过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9]。在林下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平衡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保障生态建设成果、维护林业发展的主要课题。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土地广袤,土地总面积为7 053 km2,境内3/4为风沙草滩区,1/4为丘陵沟壑区,南北差异较大。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条件限制以及过度放牧、战争等人为影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风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很低,不到2%,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区,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目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8%[10-1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榆阳区重视发展林业,但合理解决林业发展中保护与利用矛盾逐渐显现[12],有必要分析研判榆阳区林下经济现状,提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与对策。
1 榆阳区林业资源概况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地保存面积54.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8%,以灌木林为主。据统计,截止目前完成退耕还林2万公顷,樟子松基地建设2.11万公顷,陕西珍稀保护植物长柄扁桃种植面积1.09万公顷,大扁杏基地建设1.00万公顷,林业资源丰富。
2 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主要模式
2.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榆阳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为首要任务,以增加绿量、提升质量为主要目标。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近几年开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建设,但是经济林效益不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单一,林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林业产业的发展。南部山区1.00万公顷大扁杏基地受霜冻、冰雹危害频率较高;北部沙区1.09万公顷长柄扁桃基地生长慢、挂果少、成效不显著。在林业产业建设中,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了“占军”“好婆姨”“科锋”等品牌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对仁用杏产品进行深加工,研发生产了杏仁露、杏仁食用油、开口杏核等多个产品,延长了产业链,但经济规模与效益还是十分低下。因此,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林下土地资源与空间资源优势,提升林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建立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十分必要。
2.2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当前榆阳区林下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少、规模小,主要有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两类和林禽、林畜等模式。
2.2.1 林下养殖模式
(1)林禽模式
榆阳区南部山区退耕还林区有大面积苜蓿和桑树以及野生杂草,在周边地区围栏,可以发展养殖柴鸡、鹅等家禽,树木为家禽遮荫,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风降温,便于防疫,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长,而放牧的家禽采食草虫不啃树皮,粪便肥林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林地自然禽舍不需要大量投资,不污染村庄;禽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有利于林木生长;林地散养禽类所获绿色无公害、口感好、营养高的禽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2)林畜模式
据统计2015年榆阳区全年羊饲养量达到226.4万只,生猪饲养量101.5万头,牛饲养量4.7万头,是陕西省畜牧业第一大区。但养羊产业大多集中在北部生态脆弱区,以破坏生态资源为代价的经营模式,林畜矛盾一直是榆阳区生态建设的突出问题。为了改变现状,需要科学发展林畜模式的林下经济,一是轮封轮牧,利用南部山区丰富的苜蓿、大叶桑资源,建立轮封轮牧示范区,发展奶牛、肉用羊、肉兔等养殖业。二是利用林地发展养猪产业,由于林地有树冠遮荫,夏季比外界及普通封闭畜舍更凉爽,再加上有空旷的活动场地,有利于猪仔的生长。根据市场调查,黑毛猪肉质鲜嫩,品质上乘,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2.2.2 林下种植模式
(1) 林菜模式
榆阳区有丰富的野生蔬菜资源,在林地种植沙地特色野菜如苦菜、沙芥菜、苜蓿、沙葱、小蒜等,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明显的套种模式。特别是沙芥、沙葱,作为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一类沙生野菜,市场潜力非常大。据调查,榆阳区芹河镇沙芥菜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约200多农户参与,一般户收入500~1 000元,是一项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项目。
(2) 林草模式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饲草产业进行了部署。这对进一步提高饲草产业发展地位,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有专家提出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的理念,建议加快发展饲草产业,服务畜牧业生产。
榆阳区是畜牧业大区,饲草需求量很大。可在退耕还林的林下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饲喂畜禽。一般说来,1公顷林地能够收获牧草9 t,可取得4 5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此外,还可以利用林下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饲草种植,比如黄芪属牧草。膜荚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豆科优质牧草,地上部分长势旺盛,产量高,适合榆阳区生长和食草性动物,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种植管理粗放,粗蛋白质含量与苜蓿相近,含有黄芪甲苷、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为牛、羊、猪、鸡、兔等草食类畜禽提供优质、保健型牧草,有利于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解决农牧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3)林药模式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中共中央2021年和2022年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保护耕地。中药材种植限制占用农田,利用林下空闲土地发展中药材正逢其时。目前榆阳区种植的中药材有黄精、柴胡、醉马草、板蓝根、甘草、黄芪、蒲公英、芍药、半夏、何首乌、天麻、远志、款冬花、甘草、枸杞等。根据这些中药材生长习性,可在林下种植远志、柴胡、黄芪、蒲公英等。采用仿野化栽培,所需劳动力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林下种植远志、柴胡等中药材每公顷年收入可达4 500~7 500元左右。
还可利用林下土地进行黄芪定向种植试验与示范。陕北黄芪一直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模式比较原始,劳动强度大,劳力投入多,生产效益低下。因此,在目前黄芪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应创新黄芪栽培模式,提高黄芪生产效益。定向种植也叫浅生槽栽培,是一项全新的栽培方式,就是将黄芪种植在预先斜埋好的浅生槽上,改变黄芪根垂直生长的习性,采收时只需要用简单的工具或直接用双手扒开表土即可。这种栽培技术,完全颠覆了陕北黄芪传统栽培与采收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合林下种植。
(4) 林园模式
随着榆阳区生态休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榆阳区可以发展林药+休闲旅游、林菜+休闲旅游等综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可以打造林园旅游经济,榆阳区已经在十万亩大扁杏园开展春观花、秋观叶的旅游活动,如果在杏林下规划各种灌木、花卉,做到三季有花,可极大地提升该项目的观赏内容,延长观赏时间。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一种很好的林下种植创新模式。
3 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3.1 林下经济发展缓慢原因
总体来看,目前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林下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部分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优惠政策和市场前景认识不足,认为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因而缺乏参与热情;二是政府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榆阳区林下经济政府扶持资金几乎没有,而农民又缺乏林下经济启动资金;三是没有充分挖掘榆阳区林下资源,目前仅限于发展林下养鸡、养猪,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四是从事农林业生产人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由于榆阳区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区域,长期以来,北部风沙区主要以畜牧业养殖为生,南部山区地广人稀,群众普遍存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观念,因此,很多农民思想还没有转变到当前农业产业方面,也没有上升到健康高质量发展方向。
3.2 林下经济发展劣势条件分析
多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系列造林工程的实施和不断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榆阳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也给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新型经济增长点带来了希望。但由于榆阳区发展林下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条件劣势。一是榆阳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南部丘陵沟壑区,干旱缺水是限制多数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先决要素,这使得发展林下经济对产业类型种类选择、发展程度与规模等限定条件有较高要求,不能盲目发展。二是榆阳区地处偏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定程度阻碍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3.3 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随着榆阳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可开发利用林下资源非常丰富,这就给发展林下经济带来许多有利条件。单从林地面积方面看,目前仅南部山区林地面积就达13.3万公顷,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能够为发展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模式提供充足的林地空间资源,如能合理充分利用,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从榆阳区林地资源的地形地貌以及林分种类特点来说,存在较多由一定沟、壑、坎、梁、峁组成的特征结构地形条件和特殊林种结构,可为森林康养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丰富林下经济类型。
4 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4.1 发展林下经济,政策支持是基础
林下经济发展初期,农民急缺资金,这就需要政府一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林、水利、交通、畜牧等多方人力、财力,整体规划,统一部署;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可免费提供药材种子与肥料,也可以在小额信用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三要结合市场,多方调研,确立合理的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老百姓利益,在整体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林产品企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发挥区域优势,产业和产品特点优势,注重打造品牌、创新产业。
4.2 发展林下经济,典型示范是关键
长期依靠传统农业解决温饱问题不久的农民,对林下经济有个认识的过程。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村,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实惠,才能逐步辐射周边共同发展。可树立林下黑毛猪养殖、林下远志种植、林下苜蓿种植等典型,带动农民发展林下经济。
4.3 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龙头企业是出路
榆阳区目前林下经济都处于发展初期,大多以农户为主要组织形式。林下经济规模化长期发展,必须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结构;发挥政策支持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养和提高更多知识型人才参与林下经济。
总之,林下经济的开发,特别是榆阳区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首先要确保林业生态的安全与稳定,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其次要利用林地类型较多,南北差异大的优势,把林业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把防沙转变为用沙,把造林转变为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