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景才生
2023-01-06游宇明
游宇明
心中的风景,才是人生不改的山水
我供职的大学地处江南,树木花草密布,夏天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有关校园树木的散文。临到动笔,居然不知道天天走着去上班的那条路上有哪些樹木。
此事说来蹊跷。我从另一个校区,搬进校本部最南端的教工住宅小区,已经有八年半了,每次上课必走这条路,以一个星期平均走4次算,一年下来也有160次,八年半已经是1000多次了。何况,除了工作,我出差、旅游、参加各种各样的笔会、回老家、市内应酬,都得走这条路,加起来,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何至于像现在这样印象模糊呢?唯一的解释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我心里都是装着事的,去的时候想着完成任务,回来的时候想着快点儿进家门,不自觉地忽略了道路两边的景物。
我的一个熟人在一个清闲的单位工作,手中没有多少权力,事情也不多,从来不用加班,夜晚时间基本上属于自己,但他喜欢怨三怨四。我的一个朋友却羡慕这个熟人这样的生活。原因很简单,朋友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可在中学里教书,很难不把工作带到家里来,比如改作业、用QQ或微信答疑等,多半都是上班之余完成的,这样在无形中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在朋友看来,那个熟人是属于那种“心”不在“风景”上的人。
有句俗话叫“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般人总是理解成:由于对某个地方过于熟悉,那些原本的风景在我们眼里失去了新奇感,所以有跟没有一样。但我们很少想到:许多时候,我们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是因为熟悉而忽视,而是因为我们匆匆忙忙想着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根本就没有把路上的风景放在心上,以致回想的时候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好的风景永远是需要发现的。一个人有心,无论所处的地方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他都能发现周围的美丽多姿;一个人无心,哪怕天天穿梭于美妙绝伦的风景中,他也感觉不到它的迷人之处。当沈从文从老家来到北京时,最初是靠写稿为生,然后又辗转于国内各个大学教书。在同代作家里,他的阅历虽不是最丰富的,但因为他拥有一颗好奇且执着的心,所以才能够将笔下的湘西世界写得活灵活现,终成一代文学大家。我们不难设想,假若沈从文内心只是装着功利那点儿东西,对老家的风土人情一点儿也不留恋,他会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吗?
有心首先是体现为“在乎”。你有一颗想欣赏风景的心,你就会专注地凝望,会仔细地研究各种风景的特点,会为每一个细小的美丽而感动。你活得消极沉重,只想着生存层面的那些东西,哪怕风景蹦到你面前,你也会将它们推开。
“在乎”之后便是坚持了。一个人所熟悉的地方不只一处,风景自然也不只一处,一时的“在乎”并不难,难就难在长久的“在乎”。只有长久“在乎”,我们才可能经常有风景看,也才能从风景中发现别人忽视的新事物。在古代,被流放到偏远的惠州,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苏东坡经常从普通日子里“开发出”高兴的东西,比如他写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如,他还亲自下厨,用人们常见的猪肉,发明了东坡肉。他还在《东坡志林》里记述远方的朋友来看自己时产生的感动……没有从身边的风景里发现美好的能力,苏东坡也就不会挺过那些被贬谪的日子。
风景美不美由不得个人做主,心却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许多时候,心在,景才生。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