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交流策略
2023-01-06杜晓萱冯驰张秋楠
杜晓萱 冯驰 张秋楠
摘 要: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让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国家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地位,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迎来了新的机遇。对于辽宁省而言,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外交流策略,不但能加快老工业基地现代产业结构的建设和转型,服务于辽宁的经济振兴,也可以向世界宣传和展现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对外交流;跨文化传播;文化软实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4-0142-03
人类的交流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而话语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对外交流是国家在同外部世界交流沟通,开展对外交往时所使用的话语,既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也能展现一个国家的形象、经济实力和相关政策。在对外交流中,语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也是国际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因此在国际交流中重视交流策略是建立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民族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基础,对于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对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带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表达可以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消除国际上针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恐惧,向世界宣示我国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的对外交流和语言策略,可以让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精华,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效参与国际交流,传播东北的经济改革成果和产业发展状况。因此,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契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流体系和策略,可以立足于东北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站在发展的视角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极探寻产业转型中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创新运用国内外优秀文化元素,贴近国外受众认知能力,力求使对方“愿意听”“听得懂”,在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际知名度的同时彰显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对外交流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并不匹配,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然面临“失语”的困境,因此中国的对外交流策略研究意义深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中的话语表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提高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地位,“传播中国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是中国对外交流策略研究的主要目标。
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解释中国,并将中国当代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我国虽然在各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通过国际交流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但国际话语地位依然与其社会发展程度不匹配。这既是因为不同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千差万别,也是因为我们在对外交流时通常采用单一、生硬的宣传模式,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差异,不能针对不同社会文化和语言体系及时调整对外宣传策略和方式。因此,在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的同时,需要改善与受众地区国家的互动方式,改进传播媒介、宣传理念与方法,建立立体多元化对外传播渠道,确保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的主要工具,中国对外交流中的语言表达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要素构成,从解决“中国问题”开始,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表达“中国样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以及国际舆论环境下,构建对外交流策略需要在国际交流中弱化政治理念,结合国情强化全球共享理念,消除國外对中国崛起的畏惧心理,展现出中华文化凝聚起的高度自信,让语言为文化交流服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也应注意到,目前我国对外交流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的意义与内涵、交流的原则和传播策略几个方面,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领域,而对于对外交流和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应当认识到加强对外交流策略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中国信息传播力度。在世界格局和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和说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一直在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工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计划经济时代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受到产业发展的限制,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区域优势、产业底蕴和人力资源。辽宁省作为沿海制造业大省,在整个东北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辽宁沿海经济带老工业基地的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整个东北的区域经济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确保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引领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的振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其增速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依然有所下降。这种下降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重心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利润水平较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原材料工业是相对优势产业,企业规模大,但是产品附加值不高。要实现振兴经济的目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摆脱对大型重工业产业的依赖,依托区域优势加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
辽宁沿海地区是东北地区的国际出海通道,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但辽宁沿海地区的贸易仍然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第三产业外向发展程度与东南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辽宁沿海地区的城市连接成带状,但其地理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端明显,对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发挥明显作用。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措施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些政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升级,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基于自身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加快对具有丰富资源基础的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培育,带动各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辽宁沿海城市中,大连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超其他城市。这种不平衡容易抑制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点,资源互补、优势互补,调整各个城市的资源配备,将各个区域关联性产业发展成产业群体。政府要平衡各个区域的资源和需求调配,鼓励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群体,促进辽宁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转型背景下体现中国特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交流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转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辽宁老工业基地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行传统优势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积极培育,创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在产业转型和持续开放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向世界介绍和宣传自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新媒体已经极大超越了传统媒体领域,成为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介。通过完善对外表达和交流体系,有助于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在对外交流中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方式,恰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受众了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对外交流策略也应该与所选择的新媒体形式相融合,向世界宣传和介绍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为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助力。
(一)加强目标受众互动,破解文化认同困境
文化认同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加强对外交流需要建立有效传播途径,打破文化认同困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不仅要吸引国内的投资和关注,也需要在世界舞台展现我国相关的经济发展成果,吸引世界的关注。在对外语言交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认同目标国家的受众,适应对方的需求,才有可能在经济或者商品流通活动中破解文化差异的困境,有效开展商业实践活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让本国的企业和文化都走出去,因此与合作国家进行项目合作或者产品的营销及设计研发时,要根据特定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需要,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加工,使产品或者服务满足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需求,以合作项目带动和引导对外交流策略,提升对外商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才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财富。
(二)克服文化差异,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但是国际社会长期缺乏对我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与理解,在国际舆论上我国依然处在下风,很多人把中国看成是潜在的危机,并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对外发展。在西方文化和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交流和语言表达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克服中外文化的差异,避免舆论战,聚焦于“对话”而不是“对抗”,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根据中国文化影响力与西方的差异,在文化互动中发挥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凭借自身的文化魅力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敢于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成果。利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优势,通过人文历史纪录资料和文物文化交流展览,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对世界其他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减少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话语的破坏,让世界客观平和地看待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三)重视信息化传播手段,采用多元化传播途径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新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主要交流方式。除新闻网页外,移动终端、公众号、官方微博、WAP、VA、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的媒介或报道手法,已经成为对外宣传的主力手段。在此背景下,构建对外交流中的中国特色语言表达需要结合信息化手段,通过多元化传播途径,提高对外交流的传播能力。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媒体与国际有影响力媒体结合的方式,建立国际传播途径。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聚焦国际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受众,为老工业基地在国际舞台发声亮相开辟新的传播阵地。在多种媒体平台对外宣传辽宁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产業投资,提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国际声望。
(四)重视文本转化,消除语言障碍
文本转化是对外交流中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隐含着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最近十几年里,我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在国际上表述自我身份的叙事方式,改善了中国一直以来被动的对外交流处境,同时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表述也为西方世界所恐惧。尤其是金融危机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依然力拔头筹、保持坚挺的势头,让经济衰退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和恐惧感进一步扩大。这种语境下,我们在对外交流的语言中应该尽可能地弱化政治色彩和理念,尽可能少使用一些激进的表达概念,多使用合作、交流之类的软性词汇。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要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在商业活动中推广中国文化,提倡合作性、开放性和互利共赢,加强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淡化政治和对抗色彩,消除语言表达的障碍。在对外交流中不断挖掘并发现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正能量,在人类的共有文化和价值上争取更多的情感共鸣。
结语
在辽宁省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过程中,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加强对外交流策略的改进扩大国际交流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影响力,在经济商业活动中注重文化传播和输出正逐渐成为我国的外交特色。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对外交流策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改善对外交流中的语言表达,在地方经济活动中对外传播中国新时代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不仅能有效助推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也同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浩淼,崔日明,孟令岩.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开放性经济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1):65-69.
[2] 胡开宝,李婵.中国特色对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J].中国翻译,2018,(4):5-12.
[3] 胡正荣.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义[J].对外传播,2017,(8):10-11.
[4] 金苗.基于新世界主义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8,(11):16-21.
[5] 林木西.探索东北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