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比较分析
2023-01-06苏燕羽郭艳琳李元坤
苏燕羽 郭艳琳 李元坤
摘 要:随着科技兴国战略步伐加快,我国迫切要求科技创新水平极速提升。青年科研人才,尤其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代表的群体,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在科研合作、文化交流方面日益成为活跃的群体。因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针对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展开比较分析,从而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优化策略,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博士后管理制度;制度比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16;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5-0109-0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必须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青年科研人才,尤其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代表的群体,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在科研合作、文化交流方面日益成为活跃的群体。同时,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尤其是以具有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为代表的青年科研人才建设日益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6年来,到目前进站人数已经超过30万,2018年以来每年呈现近20%的增长。随着我国博士后事业的日益发展与队伍的不断壮大,传统博士后管理制度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需要结合国内发展形势做出针对性优化与调整,方可实现与时俱进。为此,相关人员要在博士后管理工作当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管理理念与成熟的管理体系,从而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博士后管理制度,以显著提升博士后管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科技创新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研究人才。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比较
(一)在制度延革与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博士后管理制度经过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政府部门为博士后研究工作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博士后制度稳定发展。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并未结合博士后制度需求设置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也并未对博士后开展直接管理,各个单位可以结合自行发展需求引进博士后,主要由市场进行约束与调控。而法国则具备较为明确的职务招聘规范,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德国则是通过基金资助等方式如洪堡基金等进行管理。而我国博士后制度则由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政府各部門领导共同构成管委会,负责博士后各项管理工作职责,招收博士后的学科与单位需要经过管委会的资格认可。
(二)管理制度形态存在差异
美国并未正式出台博士后管理制度,但目前实行的博士后制度仍然受到美国政府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认可,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美国研究理事会与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博士后数据统计与定义具备较为精准、较为严格的概念,但由于缺少一系列明文规定,因此存在界定模糊问题,各个单位对博士后人员的界定标准不尽相同。而法国与德国并未出台明确的博士后制度法规,这也意味着博士后管理工作无法呈现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以及内部不稳定因素影响。而我国则对博士后管理工作出台了明确的管理制度与法规,所有被博士后管委会登录在册的人员都被称之为博士后人员[1]。
(三)规范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由于博士后形式多种多样,管理方法与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高等院校博士后与政府部门内部博士后就存在些许差异,但结合总体形势展开分析,首先,美国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较为灵活、宽松,注重为博士后提供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博士后人员的竞争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同时,发挥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积极性,并未对博士后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与公认的质量考核标准,但研究机构与相关管理人员通常会针对博士后人员的资格进行考核。其次是监督博士后相关人员实际工作期限,避免出现企业或单位无限期雇用一名博士后人员这种问题,其他管理事项均交由教授自行负责。博士后人员可以定期参加联谊会与博士后协会组织的学术交流研究活动,为博士后提供与社会各界以及管理沟通互动的渠道与平台,同时也为博士后人员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确保其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环节,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一系列研究工作当中,并且借助研究成果获得教授的推荐与良好评价,以便寻求优质且稳定的工作岗位。而法国与德国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着重体现在基金资助管理方面[2]。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优化策略
(一)不断优化管理权限
新时代下,我国博士后工作应当积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由以管理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以服务为核心,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博士后人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博士后管理制度的优势与价值,不断优化管理权限进行管理权限下放,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管理工作效率,有效调动各个单位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国外管理经验,博士后管理环节须要更为灵活、更为宽松,为博士后成员以及各个单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做出优化与调整,确保博士后管理工作可以实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满足特殊情况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求,更加注重激发博士后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与竞争意识,有效调动基层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在传统博士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优化与针对性调整,引入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确保博士后管理模式可以为博士后管理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带来创新发展助力,确保博士后管理工作效率稳固提升[3]。
(二)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时代下引出具备挑战性特征与创新性功能的科学研究课题,是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博士后人员的重要形式。结合目前形势而言,世界各国博士后管理制度都对研究课题有较为严苛的要求,要求具备前沿性特征、代表性特征与探究性特征,需要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不断进发。为此,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自主创新意识的博士后人员,是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传统博士后人员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对博士后人员开展考核与评价,强调SCI数量。而新时代背景下,首先需要针对博士后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加大创新力度。管理制度建立应充分发挥博士后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有效调动博士后人员创新积极性与参与积极性,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为博士后获取专业知识、拓展思维、各项能力培养以及才能施展,提供优质的条件与空间,这样才可以确保高素质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脱颖而出。其次,博士后人员承担的科研任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是设置硬性要求,不利于博士后的知识转化与价值体现;反之,若是保持宽松的管理原则,不设置硬性要求,则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无法实现量化评价。为此,针对博士后开展评价工作应当秉承动态化调整原则,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学科专业等做出科学优化与调整,并且结合分层评价、分类评价理念,制定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博士后开展的评价工作应当秉承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评价工作具备统一性特征与个性化特征[4]。
1.科学构建博士后科研平台
加大博士后研究队伍建设工作,鼓励博士后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到研究课题当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将博士后分配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当中,进行针对性培养与针对性使用。鼓励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博士后可以在重大项目当中承担高难度课题与高风险课题,确保博士后可以顺利融入到科学前沿,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科研创新环节,顺利完成知识转化,早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显著提升博士后人员的科学素养,在科研平台建设环节,科学构建博士后创新队伍,并且将其作为创新群体,引入大批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博士后,在创新团队当中,确保其逐渐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2.完善三级管理模式
完善三级责任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和设站单位共同构成工作责任制度,使得分层管理、分级管理更加顺畅。同时,对博士后招收工作、博士后培养工作,对博士后绩效考核工作的各个流动站、工作站、联系导师、高等院校及管理部门,也要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发挥各自的管理优势与管理作用,确保三级工作任务可以得到科学落实与有效落实,形成更加完善的三级联动责任机制,确保博士后管理工作可以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博士后管理工作开展的评价与考核工作,事关博士后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在制度建设环节应当从课题评估入手,对博士后考核工作与目标管理工作建立联系;从最为基础的题材选择入手,严格把守质量关。要将阶段性考核工作与日常考核工作建立联系,在各个关键节点落实各方责任,有效激发博士后人员爱岗敬业,确保其可以在专业对口的研究工作当中发光发热,在为自身赢得良好职业发展前景与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一份力量。
3.加大國家投入力度,拓宽多渠道投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博士后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和财政支持与经费的投入存在直接联系。但是,目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博士后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博士后的待遇依旧较低,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拓宽多渠道投入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建议国家层面强化博士后基金资助方面的投入,对传统的投入方法进行改进,应制定重点资助的方案计划,资助有突出成果或是前景非常远大的博士后,同时点面结合,兼顾基础学科博士后的资助力度,这样在重点进行资助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二,全面进行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事业单位层面积极性的调动,引导企事业单位全面意识到博士后制度投入和资本投入的重要意义,使企事业单位能够充分感受到增加投入力量可以产生更多的效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博士后制度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渠道拓展。第三,着重将国家核心科学技术攻关研究项目、经济建设项目、基础学科项目和博士后的发展整合,除了要进行博士后投入来源渠道的拓展之外,还需促使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能够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服务。这样,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持续性的社会需求动力,同时也能够为博士后提供更多投入来源的渠道。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博士后经费来源渠道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各类经费来源渠道的建设,全面彰显企事业单位、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作用,增加投入来源渠道的同时,促使博士后事业的良好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在为我国博士后管理制度创新带来创新发展助力、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对博士后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通过针对中外博士后管理制度展开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可以得出中西方国家在博士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此,我国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权限、构建公平竞争机制、科学构建博士后科研平台、构建三级责任管理制度等方式,突出国内传统博士后管理制度的优势,搭配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与先进管理体系,确保博士后管理制度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与博士后人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可以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 诸佳珍,林觐民.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医药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0,13(7):130-131.
[2] 宁云,刘博,郭建英.农业科研院所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J].中国基础科学,2020,22(1):54-57.
[3] 贺威姿.博士后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困境与出路探究——以湖南省6所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为例[J].科教文汇,2019,(30):11-13.
[4] 袁大鹏.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人才“柔性引进”和产学研结合中的重要作用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16):166.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