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思的有效整合:如何阐述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3-01-06陈圣娇凌梦菁胡根林

中学语文 2022年34期
关键词:辩论课文语文

陈圣娇 凌梦菁/设 计 胡根林/点 评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这个任务群设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课标提出,该任务群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完成方式,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定位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所选的三篇诸子散文和两篇史传文章,不仅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好材料。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特点和单元写作知识,我们确定本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或大概念为如何阐述观点。

如何阐述观点,就其内涵而言大致有三:其一,观点是什么;其二,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其三,如何阐述观点。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表达、探究三个角度来落实这一个核心学习目标,其中探究所体现的问题意识、思辨过程,融入于阅读与表达之中。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必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目标定位为:(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论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时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2.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要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中华文明之光”为单元人文主题。选文包括三篇先秦诸子散文的经典篇章和两篇史传的精彩片段,这些文章都蕴含着的深刻思想智慧,折射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2)第一课的三篇选文都在探讨人应该怎样生活和社会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传统文明智慧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有怎样的价值。(3)五篇选文对于观点的阐释风格不同,技法不同,能够学习到古人论辩的智慧。

3.学情分析:(1)经历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儒道思想有初步的认识。(2)接触过一定的史传文本,如《曹刿论战》。(3)初中的写作与表达以叙事、描写、抒情为主,缺乏议论文阅读、写作与表达相关的经验。

4.单元大概念:(1)学习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准确理解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2)培养理性思维——对经典文本有关注、敢质疑、会分析、能判断,培养思辨性阅读的习惯和方法。(3)如何阐述观点——意图清楚、观点明确,学会多角度、有层次、有方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把握三篇诸子散文的思路与观点,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特点与内涵,理解诸子对社会人生的不同看法,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

3.把握《左传》与《史记》叙事写人的不同特点,探究隐于历史叙事中的思想观念,并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4.总结选文中所体现出的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积累文言阅读经验,梳理词语及语法等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 学校要举办一场“文化传统能否点亮人生”的辩论赛,具体辩题如下:有人认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篇目,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也有人认为,这些都已经过时了,不适应当下的新时代。请选择一方加入,撰写一篇辩论稿。

子任务1 探寻中华文明之光——阅读本单元的三篇诸子散文,梳理先哲各自的观点和主张,理解其内涵,思考“诸子之道”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意义,形成一篇文章,与班内同学交流。

子任务2 “知乎”上有人提问,“历史上有哪些侥幸的成功”,其中有两个回复是“烛之武退秦师”和“刘邦从鸿门宴脱身”。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两篇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在班内展开读书会,作为主讲人进行一次演讲。

子任务3 结合以上学习内容,形成小组,撰写一篇辩论稿(产品),作为辩论选手,在班内开展一次辩论赛,注意表达过程中条理清晰、角度多样、方法丰富。

四、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探寻光之源头,品悟传统智慧(1课时)

情境创设:滚滚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张张鲜明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稷下学宫中,先秦时代的理想人在这里高唱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模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无数志士仁人书写着精彩的人生。他们,是中华文明之光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试着触摸这些脸庞……

学习活动一:走进先秦社会的理想人

步骤1 查询资料,制作诸子资料卡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名家),并打印成册。内容包括:代表人物姓名字、生年、思想(价值取向)、代表性言论。

步骤2 探寻最感兴趣的一位诸子,尝试阅读其代表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完成一篇“我眼中的xxx”的500 字短文。

步骤3 在步骤2 的基础上,假设你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模仿诸子的语气与口吻,就“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一题目,组队在班内进行一次表演。

学习活动二: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巡展

步骤1 挑选一位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查询相关资料,概述喜爱这一历史人物的理由(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并能够写下从相关史书中找到的依据。

步骤2 将步骤1 当中的内容制作成一块A4 大小的展板,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班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评比出最佳展板。

2.单元重点突破课(5 课时)

课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了解文中的四位弟子的相关信息。

步骤1 自主阅读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有疑问之处课堂探讨解决。

步骤2 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四位弟子的相关信息,形成PPT 推介稿。

步骤3 分成四个小组,针对以上内容,在班内进行分享与交流。

步骤4 依据交流所得,对资料进行相应的补充。

学习活动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步骤1 课前排演课本剧,当堂表演。

步骤2 从下列三张图中选择一张作为课文插图,哪一张最合适?请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你的理由。(PPT 展示插图如下)

图1:

选择插图的依据: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是否体现人物风采、是否切合场景氛围。

小结:良好的课堂氛围缘何而形成?

学生个性迥异、畅所欲言;老师态度和蔼、循循善诱。背后:思想的碰撞与引领。

学习活动三:探究孔子“评志”背后的原因

小组合作:比较孔子对于学生发言的不同反馈,仔细阅读文本,思考其缘由。

步骤1 整理回顾孔子对待学生发言的不同反馈。

表1:

步骤2 小组分工合作,结合原文和材料,探究原因。

示例:(教育角度)孔子是一个智慧的、知人的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学生内心的体察。例如文中的子路心无城府、鲁莽率直,孔子便“哂之”,以提醒他做事说话应注意分寸;另外三人谨慎自持,孔子便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示例:(思想角度)主要体现在孔子“与点”的问题中,从积极方面来说,曾皙所言的是百姓和乐的生活,与孔子“礼乐治国”的主张相一致,展现了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说,曾皙的主张似乎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孔子欲行道济世却不得的处境与心境相契合。总的来说,各种说法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

小结:借由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展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求索。

课文2:《庖丁解牛》

学习活动一:比较“庖丁解牛”与实际生活场景,初步感知其出神入化之境界。通过为漫画配文字的方式细读文本,比较庖丁得道的三个阶段,明确“技”与“道”的区别。

步骤1 日常生活中,解剖动物是怎样的画面?这与庖丁解牛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步骤2 庖丁是否认同文惠君由衷的赞叹?

步骤3 以下展现的是“庖丁解牛”三境界。请为图片进行排序并解释理由。

图2:

步骤4:“技”与“道”的区别与联系为何?

学习活动二:通过为漫画配文字的方式细读文本,比较良庖、族庖和庖丁运刀方式的不同,深入理解“道”的内涵。

步骤1 下图中的三个人分别与课文中的哪一人物相对应?请为图片配对并解释理由。

图3:

步骤2 庖丁为何能做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十九年若新发于硎”?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进行翻译。

步骤3 在课文当中选取一字,概括庖丁运刀的方式。

学习活动三:再读课文,深刻体悟“道”之内涵,联系自身思考其现代意义。

步骤1 探讨“解牛”为何能够得到“养生之道”?以下两家名家的解读,你更加支持与认同的是哪一家?

《养生主》第二章,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并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李贽全集注》)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初做到熟练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甚至完全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

步骤2 举例分析,这样的智慧,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何启迪?

明确:《庖丁解牛》启迪我们人生不是为了寻找困难来克服的,也不是为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生命力的旺盛的。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自然,更加自由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生命力才能够保持久远,才能更加有效地战胜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战胜的困难。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探讨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及其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道家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思考了寓言故事在现实背景下的价值意义,它是我们人生困境之中的解药。

作业布置:一般而言,儒家思想指引我们积极进取,迎难而上。而道家思想却告诉我们避开矛盾,顺其自然。那么,这两种先贤智慧是否有优劣高下之分?请写一个300 字左右的语段,阐发你的观点。

课文3:《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活动一:了解发动战争的缘由,初读课文。

步骤1 自主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记录有疑问之处课堂探讨解决。

步骤2 查询资料,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解读课题内涵。

学习活动二: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之“智”。

步骤1 观察三国地图,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做烛之武,你可能会怎么说?怎么做?

步骤2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用了哪些理由?请同学们在文中寻找并概括总结。

步骤3 烛之武退秦师,“退”字两边的力量差异是悬殊的。一边是弱国郑国的单枪匹马的大夫,一边是强大秦国的一支军队,再进一步仔细品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言辞,探讨其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总结。

烛之武主要给出了四点理由:(1)亡郑对秦国有弊无利;(2)存郑对秦有利无害;(3)晋不值得信任与结盟;(4)晋国的壮大必定会损害秦国。

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有力的外交辞令: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利弊鲜明;(2)对趋利避害这一人性特点的深刻洞察,准确把握秦穆公内心;(3)长远的政治眼光,对大局的把控与精准认识。

学习活动三:聚焦本文中的君王之“智”,进一步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史实中体现的思想、观念,体会《左传》的语言艺术。

步骤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重点品读分析郑伯、晋侯、秦伯中的一位,以对烛之武智慧的分析为样例,进行组内学习。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师生研读交流。以下是可以展开思考与讨论的角度:

(1)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如果你是此时此刻的君主,你会怎么做?郑文公是怎么做的?

(2)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分析,秦穆公做出了三个动作“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这三个动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面对秦国的撤退,子犯请击之,晋文公给出了三条理由:不仁、不知、不武。展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思想观念?

郑伯:面对佚之狐的推荐异常果断、一口答应、言语简短、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态度诚恳,指陈利弊中显示出他沉稳、大度、善辞令,这背后蕴藏着他对大局与人心洞察的智慧。晋侯:当秦伯撤军,属下“请击之”,晋侯回复的三个“不”——“不仁”“不知”“不武”,展现出他对大势的把握,对“仁”的注重呼应事件发展之初的“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力于晋”的陈述。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策略,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仁”与“礼”的注重。此外分析秦伯,听完烛之武的一番分析之后,立即作出三个动作,改变结盟,对晋国进行后续的防范,保存自我实力。可以看出结盟、联姻、讨伐、纷争交替出现是常态。

步骤2 经过以上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这些智慧都隐于简单凝练的叙述中,不易察觉。由此理解《左传》不动声色的叙事特点。

3.群文阅读课(4 课时)

学习活动一: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的基础上,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把握文中的观点和思路,分析儒家的思想发展,体会三者在理念与说理方式上的差异。

步骤1 自主阅读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并圈画文中含有观点的句子,明确孟子在文中的观点。

步骤2 梳理孟子说服齐宣王的思路,明确孟子政治主张的具体内涵,讨论与交流在理念上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差异,感受儒家思想的发展。

步骤3 完成以下表格,梳理三篇文章在观点、思想和说理方式上的差异,认识诸子说理方式的多样性。

学习活动二: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基础上学习《鸿门宴》,聚焦刘邦于鸿门宴硝烟四起的险境中得以脱身的原因,学会以思辨的眼光看到史书,把握《史记》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艺术特点。

步骤1 鸿门宴上,项羽一方明明已经设下圈套,要置刘邦于绝境,宴会结束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刘邦化险为夷。刘邦是怎样全身而退的?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史书中记载的为人处世之智慧。

通过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我们可以总结刘邦全身而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刘邦虚心纳言,决策果断,随机应变,能屈能伸,杀伐果决,具有政治的谋略与方针。而与之对应的项羽则展现出了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的一面。他意气用事,轻信他人,妇人之仁,而且内心自负,很快就被刘邦的巧妙的言辞说动。

(2)刘邦集团上下一心,无论是谋士张良还是武士樊哙都合力抓住机会,因而能够反败为胜。项羽一方项伯连夜告密,项羽承诺厚遇刘邦后并未与范增商量,上下离心。

步骤2 有人说,司马迁常常在叙事中寄寓自己的论断,你认同吗?结合鸿门宴谈谈你的认识。

(1)浏览课文,提醒学生随手圈画,记录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2)师生探究,在具体的叙事中,文字背后的司马迁有没有自己的褒贬。

(3)这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史实记载应力求客观是否冲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项羽,司马迁有复杂的感情,有对其勇敢的共鸣。从司马迁的生活来看,他虽是以笔立身的史官,却在明知会触怒汉武帝的情况下啊,为遭遇不公的李陵辩护,而至打击。所以,项羽看向樊哙的眼神,正如司马迁看向项羽的眼神。同时,也有对其骄傲自大、不听从他人意见以致霸业未成的痛惜。不仅能从《鸿门宴》这一节选中看出,从司马迁将其列于本纪之列可以窥见端倪。《项羽本纪》的结尾更是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成就一番事业,不仅需要不顾一切的勇气,更加需要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司马迁将自己的情交织于叙事之中,诗的《史记》辉映出别样的光彩。

步骤3 课堂交流总结《左传》与《史记》在叙事写人的特点方面有何不同?

与《左传》相似的是,《史记》也常有春秋笔法,不动声色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如表现项羽的天真与自大,以一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可以看出在项羽眼中,刘邦根本不是对手。当刘邦已经逃离,张良赠送白璧一双时,项羽轻易地相信了张良的言辞。他的一个动作“置之坐上”,可以见得事到如今项羽依然没有把刘邦放在心上,仍天真地发问:“沛公安在?”但相比《左传》而言,其在叙事写人方面要显得更加地生动、细致、具体。

4.写作与交流课(1 课时)

学习活动一:撰写辩论稿

步骤1 综合对儒道思想的学习反思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发现,以“文化传统能否点亮人生”为辩题,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稿。

步骤2 按照不同的观点,自然组成正反两方,推选出各自辩手,组成辩论队,准备辩论稿。

步骤3 在网上搜寻辩论规则,讨论、拟定本次辩论规则。

学习活动二:举行辩论比赛

步骤1 举办以“文化传统能否点亮人生”为辩题的辩论赛。

步骤2 评出本次辩论的最佳辩手,分享辩论心得。

学习活动三:修订辩论稿

步骤1 梳理这位同学在辩论过程中的思路框架以及用到的说理方法。

步骤2 依据辩论赛的内容,修改、补充辩论稿,将辩论稿集结成册。

5.单元梳理课(1 课时)

任务情境: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围绕“中华文明之光”这一话题,阅读了诸子经典与史传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并且撰写了一则辩论稿。在诸子经典中,我们探寻到了中华文明的光之源头。在历史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智慧,是祖国丰厚的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我们就来回顾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一:填写表格,反思学习历程

表3:

学习活动二:细致梳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享学习体验

步骤1 学生整理单元学习任务单,独立完成思维导图。

步骤2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3 修改自己的学习小结。

学习活动三:总结学习方法,向下一届学弟学妹们传授学习经验

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单元的学习历程,现在我们要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介绍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撰写单元学习经验小结,让探索精神一脉相传。以下三个步骤分别对应单元学习经验小结的三个部分。

步骤1 根据你的学习历程与理解,为本单元撰写一则约300 字左右的单元简介。

步骤2 根据个人学习的得失,撰写3—5 条对于学习本单元比较实用的建议。

步骤3 推荐你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实用的书籍、文献。

[专家视点]

“整合”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常态,也是本次语文新课改的关键词之一。何为“整合”?将零散的相关要素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具有新价值的整体,简言之,就是“化零为整”。

本次语文课改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这种整合:课程层面,确立任务群导向的教学。高中设定18个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设定6 个任务群。所谓任务群导向的教学,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种任务群,能够整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资源,“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王宁语)。教学层面,确定大单元教学。所谓大单元教学,指的是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考虑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与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等,把诸多元素统一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单篇课文逐篇逐段按照知识点框架分析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思考与探究多种学习方法学习”(陆志平语)。可以说,正是课程层面的任务群导向与教学层面的大单元设计之间的承接和融合,构成了当前语文课堂的基本面貌。

陈圣娇和凌梦菁两位老师,在本单元的设计中,也贯穿了她们对整合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带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为“大整合”和“小整合”。

大整合——以任务的分层设计带动单元整体贯通。整个单元以总任务和若干子任务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最后落脚于对文化经典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

总任务:学校要举办一场“文化传统能否点亮人生”的辩论赛,具体辩题如下:有人认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篇目,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也有人认为,这些都已经过时了,不适应当下的新时代。请选择一方加入,撰写一篇辩论稿。

子任务1:探寻中华文明之光——阅读本单元的三篇诸子散文,梳理先哲各自的观点和主张,理解其内涵,思考“诸子之道”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意义,形成一篇文章,与班内同学交流。

子任务2:“知乎”上有人提问,“历史上有哪些侥幸的成功”,其中有两个回复是“烛之武退秦师”和“刘邦从鸿门宴脱身”。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两篇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在班内展开读书会,作为主讲人进行一次演讲。

子任务3:结合以上学习内容,形成小组,撰写一篇辩论稿(产品),作为辩论选手,在班内开展一次辩论赛,注意表达过程中条理清晰、角度多样、方法丰富,争取能够与同组同学一起赢得比赛。

小整合——以认知难度较高、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导向具体任务的完成。比如,以三篇诸子散文为一组,探究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儒道思想的比较;以两篇史传文为一组,结合史料对其历史描述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和判断(议题1:烛之武凭一己之力劝退秦军是真的吗?议题2:刘邦凭一文一武两位助手从鸿门宴全身而退是真的吗?)这是在两篇或两篇以上课文之间进行的阅读整合。这种整合也常发生在单篇课文阅读的内部。比如,如何理解孔子“吾与点也”?两位老师引入了一系列前人对于经典的注解和评述,通过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分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并在思辨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北宋·刑昺《论语注疏》)

三子承“知尔”之问,兵农礼乐,言志之正也。点之別调,夫子独许之者,亦以见眼前其乐在己者可凭;事业功名在人者难必。喟然一叹,正不胜身世之感也。(清·李惇《群经识小》)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中国历代散文选》)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上述这种立足于阅读理解的整合,我们称之为整合性阅读。整合性阅读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取向,有时侧重于比较,有时侧重于互补,也有时侧重参证或呼应,非“群文阅读”这个说法所能涵盖。与之对应,立足于表达交流的整合,我们称之为整合性写作。整合性写作,通俗地说,就是先读后写,以读促写,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支架,引发思考、提供素材、思路示例等。两位老师引导学生综合对儒道思想的学习反思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发现,以“文化传统能否点亮人生”为辩题写篇辩论稿,就是这种写作样态的具体呈现。

教师要在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起好带头示范和主动传播知识的作用,成为“学习型大国”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学习型好老师旨在培养自身终身学习发展,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在长期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好老师。

做一名新时代的学习型好老师,应有终身学习、随时学习的意识,要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激情。

——宋乃庆 王 宁 《中国教育报》2022 年11 月24 日04 版

猜你喜欢

辩论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