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
2023-01-06郭紫山
郭紫山
对寿山石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对雕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着积极影响。在寿山石雕中应用的雕刻技术较多,薄意雕刻技法不仅是独门表现手法,更是传统雕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可以将审美取向与技法要求衔接,展现寿山石雕的独特性。因此,对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的分析与研究意义非凡。
一、寿山石雕薄意雕刻程序和造型元素
在对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薄意雕刻程序和造型元素。薄意雕刻技法与其他寿山石雕技法的相似之处较多,但也有独特的规范和程序。
(一)寿山石雕薄意雕刻程序
1.选材整石
在利用薄意雕刻技法雕刻过程中,对名贵石种的应用广泛,诸如石黄、冻石等。雕刻期间,尽可能将名贵石料的颜色、形态保留下来,让名贵的石料具有薄意。通过利用这种技法,雕刻的艺术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石材原有的形状也不会被破坏。在利用薄意雕刻技法时,应该将底座抹平,确保玉石能够立稳,为后续欣赏和雕刻提供便利。同时将小裂片剔除,运用细砂纸对寿山石的外观进行细致打磨,让寿山石更加完美。
2.相石墨绘
相石指的是雕刻者在面对石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石材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石材的纹理、疤痕、外形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想象,合理地进行构思和设计,保证能够借助技艺将石材上的瑕疵掩盖,经过多次的修改后定稿。
3.勒线
在相石墨绘并定稿后,沿着墨迹边缘,利用尖刀将整个图勾勒出来。勒线这一程序对雕刻者的要求很高,在雕刻过程中,运刀要和书法一样流畅,行刀的力度要控制好,深浅适宜。同时在勾勒轮廓时,整个过程要稳且流畅,保证在石料上可以清晰展现图案,为后续雕刻提供便利。
4.剔地分层
剔地分层是勒线的下一道程序,同时也是薄意雕刻技法的关键环节,可以突出寿山石雕的独有特点。在雕刻寿山石期间,剔指的是将底部刮平,运用直角斜口刀,根据寿山石的形状、大小等确定刀的型号,将线刻之外的空余石面削刮剔除,底部必须刮平整,尤其是凹底的位置,需要保证平坦。剔地的要求与其他浮雕存在较大差异,对“薄意”非常重视。在完成剔地这一步骤后,将景物的远近、疏密作为基础,用刀合理地进行分层。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步时要讲究用刀的手法和轻重,用力要均匀,不可过重或过轻,不能使石面轮廓不清。剔地对深度没有一定的要求,只需要根据作品设计的大小和薄厚来剔,不能太浅或者太深,否则会失去整体的美感,使得层次模糊、布局失当。
5.开纹雕饰
在此过程中,雕刻者应对雕刻的内容合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利用不同的刀法,灵活进行调整。在对人物雕刻过程中,需要对人物的表情、衣服上的褶皱、发饰等加强注意。在对花、鸟、山等雕刻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刀具进行雕刻,所应用的手法要灵活,深浅适中,保证雕刻疏密的合理性,每一次下刀务必做到心中有数。有经验的薄意雕刻者开纹雕饰完成后,应该进行核稿,利用水将作品抹湿,对底地色泽、色皮认真观察,审视是否清晰。同时观察巧色的应用是否分明,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应该继续修饰,使用石粉涂抹,保证雕刻层、刀路能清晰展现。最后对全图及布局的效果认真检查,直到达到最佳的效果为止。
《春风送暖入屠苏》 郭紫山/作
6.墨拓
在完成薄意雕刻之后,墨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雕刻大师或者敬业的雕刻者对此环节非常重视。墨拓出来的效果只有黑白,与版画比较相似,可以让雕刻者清楚了解作品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得失进一步分析,促进自身薄意雕刻水平得以提高。
7.磨光
在薄意雕刻中,磨光是最后一个环节,与作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息息相关,有经验的雕刻者会自行磨光或者请水平高的磨光人员完成。在磨光期间,需要结合作品的刀路、画面、雕刻层展开,整个过程必须耐心且认真,不能疏忽大意。磨光完成的作品要达到光亮效果,平面细致整洁,能够将诗意充分展现出来。
(二)寿山石雕薄意雕刻造型元素分析
1.色彩
寿山石的色彩丰富,有红色、黄色、绿色等,甚至有无色透明的,有的一块石头上会有多种颜色,紫色最为明艳,红色最为热烈。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期间,可以借助“巧色”手法,利用对比的方式,以石色为分界线,雕刻出独有的景物。
2.线条
在我国各种传统造型艺术中,“线”的作用较大,对“线”的使用,除了要同源之外,还要同流。线条不仅能抽象概括物的形状,还可以让造就的事物更为生动,通过“线”的组织,呈现出明暗层次的变化,将艺术家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3.形态
形态涵盖物体的形状及质地。石面与构成轮廓的线条形成形状,一旦有了形态,两个以上的形态能组合成形式。在传统雕刻技艺的形态、形式方面,通常是世代积累形成的规范及样式。雕刻者通过依靠前人的口传心授进行雕刻,将图式记忆在脑海中。在寿山石雕中,薄意雕刻的形态、形式内容在山、水、云、树等方面有所体现。
二、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
寿山石虽然存之久远,但其真正被人们发现和利用只有千余年时间。隋唐时期佛教的成熟及鼎盛,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寿山石因此得到大量开发与应用,除了用在雕刻品方面,寺院使用也非常广泛,寿山石雕刻品随着香客流向山外,最终流传于世。唐宋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密切,雕刻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因为寿山石中的田黄、芙蓉等石种非常名贵,数量较少,所以在雕刻中必须格外注意,精雕细琢,不能出现任何失误。贵重的寿山石通常以重量计算价格,因此雕刻者应该尽可能将石头的原貌保留下来,不能对石头过多地切割或者刻挖,保证石头的价值不会出现损耗。寿山石的表面不可避免会出现细纹、裂痕等,倘若不进行艺术上的修饰,一定会对原石的品级造成影响,所以艺人应该在对原石形状保护的前提下,采用特殊的技艺将瑕疵掩盖或者消除。而这种情况下,“平薄”的薄意雕刻技法随之产生。
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起源于明朝后期的“阴刻”技法。发展到清代,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发生了很大改变,从立体圆雕过渡到高浮雕、浅浮雕。在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杨玉漩、周尚均在雕刻寿山石时,利用刻浅浮雕的方式在石章印台周围雕刻边纹或者图案,这种“薄意”便是薄意技法的前身。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兄弟传承了这种技法,并与“阴刻”技法融合,对浅浮雕技艺不断研究,最终在雕刻期间,利用雕饰图案的方式将印章石四周的瑕疵掩盖,雕刻层越来越薄,为浅浮雕逐步向薄意技法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够成熟,使得雕刻的过程比较粗糙,变化刻板,形式缺乏多元化,整个布局较为单一,刻画的意境相对简单。发展到清朝末期,雕刻艺人将薄意技法发展到极致,应用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虽然在明清年间,很多文人雅士会通过诗文对寿山石雕进行记诵,诸如《观石录》等,但这些著作只对“相石”“解石”等雕刻经验进行记录,“薄意”并没有提及,总结的过程相对简单。
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发展到民国二十二年,龚礼逸所著《寿山石谱》中,不仅论述了“雕治”,还对周尚均、林清卿两位雕刻家进行了讨论,但这些文字记录的内容简单。民国二十三年,张幼珊出版的《寿山石考》,雕钮部分提及:鸟为之,仅宜薄意,称之为刻意。后来书法篆刻家潘主兰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分析,认为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但是并不是越薄,呈现出来的效果最好。
三、薄意雕刻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一)强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融合
寿山石资源珍贵且稀缺。随着寿山石开发需求的不断扩大,寿山石原料逐年减少,而薄意雕刻技法针对的原材料同时是名贵的寿山石种,这对雕刻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寿山石行业收徒大多为亲戚朋友推荐,外人进入的难度大,再加上很多雕刻家都是老派工匠,技术十分精湛,但是思维相对固化,不能主动对技术与题材加以革新,导致行业的从业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视野较为狭窄,创新性不强。为保证薄意雕刻技法能实现良好发展,应该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强化对现代创意和科技成果的利用,强化对其他石雕产区先进制作技艺以及经营模式的利用,对寿山石的技艺、品种和材料不断创新与优化,加强传承保护与创新的融合,以便薄意雕刻技法能得到良好发展。
(二)加强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衔接
面对当前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重视,从不同角度考量,合理制定发展策略。比如,在传承薄意雕刻技法时,应该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位置,健全寿山石文化产品功能,让寿山石种类更为丰富,增强寿山石雕的层次性,提升寿山石文化服务水平,将寿山石文化品牌打造起来,以便寿山石产业可以实现良好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助力。当然,国家旅游以及文化部门也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传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以便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能长久发展。
(三)强化对优秀薄意雕刻人才的挖掘
《总忆童真岁月闲》 郭紫山/作
职业教育对寿山石雕薄意雕刻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因此,行业应该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开展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专业课程班,与寿山石雕薄意雕刻工作室合作,选择优秀的学生到工作室学习,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薄意雕刻技法。同时强化对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宣传,让这一艺术能融入高素质群体中。薄意雕刻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除了要求雕刻者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外,还应该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能够成为新时代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传承者,不断革新与改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衔接,始终秉持一颗爱石之心,将薄意雕刻技法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并在雕刻中推陈出新,不断寻求突破,保证薄意雕刻技法能实现良性且繁荣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薄意雕刻技法最早是用在田黄等“以锱铢相计”的珍贵石料处理上,需要雕刻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才华,不用于其他雕刻技术,薄意雕刻技法的书画气息较为浓厚。发展至今,薄意雕刻技法已经成为寿山石雕中不可缺少的传统技艺之一,经过历代雕刻家的努力,薄意雕刻技法越来越成熟,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让更多有“石病”的玉品彰显出独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