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以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为例
2023-01-06连舒婷陈远宏
连舒婷 陈远宏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的建设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归纳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探索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双高计划”的实施提供参考意见,对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指标选取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一是完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为核心,系统、完整体现内涵包含的要素[1];二是科学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指标元素和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2],保持总量(规模)指标和均量(效益)指标、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等之间的平衡[3];三是可比性,指标能反映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共性特征,能够获得具体、明确的评价数据,便于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
(二)指标构成、解释和选取依据
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一套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构成,见表1。其中,科技创新基础包括人员基础和平台基础,科技工作者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二者体现了学校的科研基础实力。科技创新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项目投入,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反映学校的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产出与转化包括成果产出与技术转让,其中论文、专利等是高职院校科技工作者利用科技创新投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而产出的成果;技术转让体现了学校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实现成果转化的能力,两者均反映了学校的科技产出实力。科技创新效益包括人员效益和经费效益,指标以每百人、每十万元经费产出的成果数量来衡量高职院校利用科技投入资源的效率,体现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效益。
表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制的2016-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福建省教育厅公布的福建省高校主要科研创新平台汇总数据、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SooPAT专利搜索等。样本为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包括1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及4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教育部科技司编制的高校科技统计资料自2019年起不再公布高职院校的数据,本研究采用了2016-2018年三年的年均数据。
(二)研究方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适用于多指标评价,并且对样本数量没有要求,赋权过程直接利用样本所给出的信息,没有引入主观判断,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1.熵值法计算过程
第一步,确定熵值评价矩阵:X=(xij)mn
其中m=1,2,3……m,为样本数量,即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n=1,2,3……n,为评价指标,即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24个三级指标;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值。
第二步,进行数据标准化及平移处理:
各指标存在量纲和数量级大小的差异,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指标介于[0,1]之间,为避免0值对信息熵计算过程的影响,对数据进行“+1”的平移处理。
第三步,计算指标值Pij的贡献度矩阵:
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对第i个样本的贡献度。
第四步,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表示所有样本对指标体系的贡献度总量,若各样本的贡献度趋于一致,即指标数值差异趋于0,则Ej趋于1,该指标的权重趋于0;若样本的指标值差异越大,表明该指标的贡献度越大,被赋予的权重也越大。
第五步,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下各样本贡献度的一致性程度:dj=1-Ej
第六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通过熵值法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首先计算三级指标的权重,并逐层线性相加得出二级指标权重和一级指标权重[5],如表1所示,不同指标对“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
从一级指标权重对比分析看,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贡献最大的是科技创新产出与转化,权重为0.2722;其次为科技创新效益,权重为0.2627;然后是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基础,权重分别为0.2360和0.2291。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科研资源和经费有限,科技成果转化和投入产出效益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而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基础的影响稍小。
从二级指标权重对比分析看,贡献最大的是成果产出,权重为0.1653,其次是项目投入,权重为0.1542;最小的是经费投入,权重为0.0818。这表明科技成果和课题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大,而经费的提升作用较小。
从三级指标权重对比分析看,贡献最大的是省级以上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权重为0.0654,其次是技术转让签订合同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每百人技术转让收入和每十万元经费技术转让收入4个指标,权重均为0.0535;最小的是省级以上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权重为0.0272。这表明高职院校更重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技术转让,对发挥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够重视。
三、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将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2016-2018年的年均数据标准化,代入构建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若指标数值在5所“双高计划”院校中排名最后,则标准化数据为0;先将标准化数据分别乘以24个三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三级指标分值;然后逐层线性相加得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综合评价分值;最后通过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一)综合评价
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值如表2所示,各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各校科技创新工作存在比较优势和相对短板。黎明职业大学在4个一级指标中的得分较为均衡,在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中科技创新能力最强。该校2016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院校项目,在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上有更多保障,在2015-2019年的福建省示范校五年建设期总评中位居全省第一。其他学校均存在不同情况的不均衡问题。
表2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各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校人、财、物等科技创新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够均衡,如学校人员基础不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年均教学与科研人员仅73.67人,比其他4所“双高计划”院校小几个等级,不足排名倒数第2位院校(215.33人)的三分之一;又如学校间经费投入差别较大,黎明职业大学科技经费拨入和内部支出比其他4所“双高计划”院校要高出数倍。二是学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致,政策的引导性会促使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科技工作中,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发表的学术论文远高于其他院校,黎明职业大学发明专利申请数远高于其他院校。
(二)各指标评价分析
1.科技创新基础
科技创新人员基础情况见表3。从教学与科研人员指标看,学校间存在规模差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梯队,年均教学与科研人员在300人左右;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黎明职业大学在第二梯队,年均教学与科研人员在220人左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三梯队,年均教学与科研人员不足100人。从研究与发展人员指标看,黎明职业大学研发人员最多,但该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偏低,仅为28.32%。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研究与发展人员比同等规模的学校少,年均仅45.67人,该校虽然教学与科研人员规模最大,但对研发人员和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研究与发展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重不足15%。
表3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人员基础情况
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情况见表4。黎明职业大学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最多,是5所“双高计划”院校中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最雄厚的高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紧随其后。结合指标权重可知,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平台基础的贡献度高达70.62%,该指标权重在24个三级指标中最大,可见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表4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情况
2.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情况见表5。黎明职业大学科技创新经费投入高居榜首,科技经费规模远高于福建省其他“双高计划”院校,可见该校办学实力较强,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较高。其他“双高计划”院校经费拨入差距不大,但经费内部支出有较大分化,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年均科技经费拨入达到232.27万元,仅次于黎明职业大学,但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却降到第4位,可见该校虽然获取科技经费的能力较强,但高校内部对科技创新却不够重视,经费支出不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经费支出最少,仅有50多万元,约占该校经费拨入的三分之一。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和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出现经费拨入与支出倒挂的情形,即经费支出远超过经费拨入,特别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费支出是拨入的2.3倍,可见这两所学校对科技经费投入非常重视,且经费执行率较高。
表5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情况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情况见表6。黎明职业大学项目投入各项指标均远高于其他学校,可见该校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整体科研实力较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对课题的人员和经费投入重视程度不同,年均科技课题投入人数超过50人,约为黎明职业大学的一半,但年均科技课题支出经费只有8万多元,仅为黎明职业大学的2.06%,结合经费投入分析可知该校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支出不重视,经费使用率低。
表6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情况
3.科技创新产出与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情况见表7。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成果产出能力最强,其年均学术论文达到285篇、发明申请超过10件、发明专利授权6件,位居5所“双高计划”院校前列。黎明职业大学次之,虽然该校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超过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分别为35件和6件,但科技专著为0部,学术论文仅56篇,该校技术类的成果产出较强,知识类的成果产出较弱,而该校对发明专利的科研绩效认定远高于学术论文。据此推测,科研成果绩效认定文件的政策导向作用是造成科技成果产出差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7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情况
科技创新技术转让情况见表8。5所“双高计划”院校中只有黎明职业大学该指标有得分,该校年均技术转让签订合同数2项,年均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3.67万元。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的技术转让还相当薄弱,是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严重制约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结合指标权重可知,技术转让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加强技术转让、提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应作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
表8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技术转让情况
4.科技创新效益
科技创新人员效益情况见表9。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技术转让三个指标的人员效益存在较大差异,黎明职业大学每百人产出技术转让收入16220元、学术论文24.93篇、发明专利2.95件,其人员效益主要来自技术转让收入效益的贡献,而每百人学术论文数在5所学校中最少,对人员效益的贡献为0;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则与此相反,学术论文效益贡献最大、技术收入效益贡献为0。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因学校规模最小,其人员效益水平反而有所提升,每百人产出学术论文39.19篇、发明专利2.7件。
表9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人员效益情况
科技创新经费效益情况见表10。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每十万元产出学术论文21.62篇、发明专利0.45件,结合人员效益的分析可知,该校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均较高。黎明职业大学作为5所学校中唯一一所有技术转让的高校,每十万元经费可产出技术转让收入380元、发明专利0.07件、学术论文0.59篇,结合前文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情况的分析,可知该校投入较多科技经费,但并没有产出相匹配的科技成果,经费效益有待提升。
表10 2016-2018年福建省“双高计划”院校科技创新经费效益情况
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人员、经费、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决定了科技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益。前文分析表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并不均衡,部分学校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部分学校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偏低。因此,学校既要争取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又要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要增加学校科技创新产出,又要提升科技创新产出效益,从而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从政府角度来说,需要改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完善资源分配机制、统筹兼顾不同区域政策和资源分配。从学校角度来说,需要优化配置和使用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设备使用方案等,将人、财、物等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学校以创新实效、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建设的内生激励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释放科研生产力,增加科技产出并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益。
(二)创新“产学研用”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应从制度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优化科技成果奖励和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其次,学校应改变“先有成果,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推进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采用多元化合作模式,遵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和整合学校自身特点、优势,面向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良好的互动合作模式催生出新产品、创造出新需求,发挥多方资源优势,实现“抱团创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新时代科技发展趋势,构建集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平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应用技术服务体系的对接机制,盘活学校科技创新成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耦合,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三)构建“人才—团队—平台”模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高职院校应构建“人才—团队—平台”三因素的科技创新基础模式,通过人才凝聚团队,通过团队构筑平台,使学校不仅成为人才源,更要成为技术创新源和产品研发源,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人事聘用、科研绩效激励等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强化学校人员基础,鼓励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内外联动,创建跨学科、复合型科研团队。其次,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育教师科研能力,加强科研团队梯次培育,提升科研团队建设水平,持续完善科研合作机制,以重点专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形成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形式,为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最后,通过团队推进高质量平台建设,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发挥专业群优势,建成区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基地、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构筑优势、形成品牌,不断加快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全方位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