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

2023-01-06李鹏昊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李鹏昊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引言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技术的传播以超越人们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在带来智能化与迅捷化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45移动互联网以其无可比拟的网络资源优势,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更要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多元化融合媒体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层次的变迁。在这一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博弈变得更加隐蔽化、无序化,更加难以掌控,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范围也开始由社会现实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延伸。高校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逻辑框架,对做好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 国家层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高要求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4]201。

纵观我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常抓不懈。尤其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为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工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总体国家安全观[5]。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意识形态又是政治安全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裹挟多元化思潮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加之各种地缘政治纠纷、民族主义冲突,“中国威胁论”一度盛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

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实状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在坚持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下维护好国家安全。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行动能力的强弱又决定价值观念的稳定与否。当前,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符合时代性、独具创新性、代表人民性。但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能力与速度依旧不容小觑,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和平演变”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网络舆论宣传的制高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具有话语生产的资格,并能自由地引导、调控意识形态话语,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权利和权力[6]。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与隐匿性,以网络技术优势向我国渗透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鼓吹西方式的言论自由与人权平等,使得网络环境变得更加诡谲多变、良莠不齐。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把控住国际网络舆情环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与文化演变,掌握好网络技术能力,及时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风采,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广泛、更真实、更全面地传播与推广,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和中国能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国家安全战线。

1.2 社会层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网络空间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7]。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条件下,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高度参与者,标榜个性、思想灵活,活跃于互联网空间。这既是青年学生思辨价值取向、解答价值困惑、寻求人生之路的有效方式,也是参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行动表现。但是受到生理和心理阶段特点的制约,青年学生往往最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思潮的影响。西方文化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解构着传统文化观念与体系,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隐患。尤其是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青年学生群体很容易成为激发社会矛盾、扰乱社会安定的“引火线”。因此,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辨别能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摇篮,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引领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职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4]172。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运而生,既是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也是高校教学创新的新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要正本清源、统一思想,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参与网络文化发展,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义,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社会氛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要守正创新、整合行动,利用网络技术资源扩展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手段方式,关注学生实际参与社会治理、践行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

1.3 个人层面:促进个人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4。马克思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定义为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是一个完整的人,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道德关系,等等。这种社会交往关系使人真实存在于社会历史现实之中,可以把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人,同时也是西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但是价值观念并未筑牢,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干扰,产生价值观困惑。网络空间中社会交往的虚拟与隐蔽、话语交流的霸权与从众、网络信息的泛滥与污染,都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判断和行为习惯,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困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拓展视野,增强其网络素质,提高其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使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社会实践中,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8做好青年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外化为文明举止和行为习惯,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分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和认同状况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6 个省区选取了11 所高校进行调研,并抽取了3200 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高校样本来源涵盖“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省属本科高校和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本研究采取现场发放问卷(选取了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建材学院等5 所高校)和网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宁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重庆大学等6 所高校),共获得3129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2%,较好地保证了问卷调查取样的覆盖面。在问卷设计中,第一部分是人口学变量的数据调查,第二部分是受访者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情况,第三部分是受访者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自觉行动能力调研。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和匿名方式填写,运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在客观上保证了调查样本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1 人口学变量的情况调查

尽管本研究的人口样本属于随机选取,但调查结果体现出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和学校层次等因素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状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表1)。学生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受教主体,主观思想认识的变化必然受到成长环境、性别特征、家庭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培养形成是一个渐进、变化和丰富的过程,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特征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由表1 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的男生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人数占比各接近三分之一,属于校园思想活跃群体;人文社科、理工、艺体学生基本各占1/3,学科分布合理;中共党员比例不高,共青团员比例最高,达到了68.5%,符合目前高校学生政治面貌现状;学校层次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符合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水平层次现状。因此,以上人口学变量数据基本代表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受众群体的普遍性特征。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每天上网时间方面,上网1~2 小时占20.49%,上网2~4 小时占36.23%,上网4~6 小时占28.1%,上网6 小时以上占15.18%;在上网用途方面,学习查找资料占47.03%,刷抖音、微博视频等资讯平台占28.08%,玩游戏、交友软件等社交活动占22.01%,看电视剧、综艺等减压节目占6.83%。这说明青年学生网络参与度较高,使用网络用途多样,但主要以学习为主。

2.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情况调查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情况调查,目标在于调查高校不同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与掌握的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本研究的相关资料具体由两组数据构成:一组显示的是被调查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况,另一组显示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对被调查对象的影响情况,主要调研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

在本研究中,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起导向和引领作用的理论、文化及思想,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与之相反,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依然存在的某些噪音、杂音,具体表现为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及文化流派,其典型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总体而言,大多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有坚定信念,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了鲜明的批判态度。

由图1 和图2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相当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是深入人心的;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清晰明判非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还有15.18%学生选择“以上都不是”,说明部分学生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还是缺少一定的准确度和辨识度。

图1 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况

图2 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况

此外,通过调查可知,在大学生获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途径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比50.49%,网络宣传平台占比37.89%,家庭长辈教导占比5.31%,学生社团、朋辈交流占比6.31%。这以情况表明,学校思政课程主阵地教育效果显著,网络宣传平台的接受度高,网络思政平台优势明显。因此,发挥思政课、网络思政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要从主流意识形态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反应与态度两方面衡量。认同程度代表了学生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自觉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自愿上升为内心坚定维护的信仰高度。认知深化为认同,是主观意识的接纳与认可,认同上升为信念与信仰,才能内化为积极的行为指引力。

由图3 和图4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比例较高,但仍有部分同学选择“没有影响”,占比近16%。对于“有人向你宣传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随便听听不用在意”占44.59%,无所谓近17%,甚至有6.64%的学生选择“欣然接受”。这一调查情况表明,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观念教给学生,但距真正入脑入心、实现高度认同尚有差距。理念未能达到信仰的高度,对于行为的指引能力就必然减弱。

图3 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图4 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2.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自觉行动能力调查

自觉行动能力是指将坚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信念转换为积极、主动的政治言行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影响力。本研究通过调研大学生对待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与关注度情况,分析其主动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调研大学生如何对待和处理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情况,分析其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性。

由图5 和图6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学生对官方媒体的权威主流意识形态公告或者消息关注度不高,上网过程中也很少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进行讨论或发表观点,没有形成主动参与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意识。

图5 学生对主流媒体的关注情况

图6 在网络发布过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的学生情况

此外,对于是否遇到过网络暴力、恶意污蔑人格、抹黑混淆客观事实的行为,有近25%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在网络中遭遇过此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应对,只有17%的学生选择发声反击,举报或者寻求法律援助的比例接近28%,还有近12%的学生选择沉默。对于在网络上刻意抹黑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或行为,同样有近25%的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但是有理有据及时发声反击的仅有25.44%,向官方媒体举报的接近30%,还有超过10% 的学生选择沉默。这表明青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没有实质的措施,甚至连自身在遇到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时,仍有部分学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自己。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能够意识到,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西方某些国家有意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来达到它们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真正目的。但是也有21%的学生丧失警惕,认为西方国家的网络渗透行为非故意而为,从而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置若罔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知、认同以及践行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总体认知效果较好。但是,在认同达到信仰的价值评价角度,调查样本中仍有将近20%的青年学生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对自己的生活实际影响度不大;在自觉践行以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自主行为角度,调查样本中有将近25%高校学生无法做到。因此,高校仍然需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网络时代赋予的推动力与阻碍力

网络传播的独特性影响着青年学生群体的社会认知,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推动力。网络语义有着独特的传播特色与表达风格,其时代性和形象化的特点深入人心。以微媒介为代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更以其“微言大义”的简明表达方式提升了网络话语的解释力和鲜活性,“00 后”大学生作为网络话语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网络高度参与反映出他们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与标新立异的心理取向。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网络改变了文化的沟通方式,从而对社会形式与过程产生影响,它“将大部分的文化表现纳入以数字化电子生产、分配与交换信号为基础的整合沟通系统里,对社会形式与过程会产生重大后果”[9]465。当前,如何赢得青年学生群体的关注与认可,营造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氛围,以“接地气”和“提流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的认知,各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平台都在不断探索与创新。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服务、教学管理辅助等各项实用性功能,配合微博、微信、抖音等公众传播平台,不断打造更具特色、更有关注度的多元网络教育资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推动力。

与此同时,网络话语权的争夺日渐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阻碍力。网络话语的分散性和自由性,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话语和公众舆论的中心。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渗透不仅消解了主流话语权的影响力,而且对文化自信造成了冲击。因此,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传播知识的需要,也是价值引导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10]。信仰的力量来源于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冲突的阻碍,我们既要及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也要及时有效发出中国声音,无惧文化冲击与碰撞,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要敢于在多元文化思潮中立足与发声,亮出中国文化自信的风采,让世界上各个角落、各个民族的人看到中国的变化、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促进文化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观因素的“常量”与“变量”

网络资源的智能化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青年学生对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绝大多数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常量”作用始终不可撼动。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使教育主体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重构,教学结构和空间发生重塑,削弱了高校作为主阵地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如何实现“翻转”,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新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划、课程改革以及教师水平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六种教育影响的合力塑造了教育活动这支“交响乐队”,教师是这支交响乐队的指挥。要胜任这个角色,教师必须具备一系列优秀的个人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和取决于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11]。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常量”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群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高校辅导员、高校其他职能部门教师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主力成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肩负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对西方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与入侵,他们要带领青年学生守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此外,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引领着网络教育平台的迭代更新。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变量”作用功不可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最前沿的网络资源把控青年学生最关注的热点资讯,以学生最喜爱的新颖方式第一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堪称学生身边的“校园生活第一助手”。以易班为代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之一。目前,易班共建覆盖全国1 761 所高校、2 440万名大学生、全国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截至2020 年8 月,全国共有830 所高校利用易班优课开展“互联网+思政教学”,建有学习课群19 793 个,共享课程2 376 门,具有丰富的在线优质资源[13]。易班以各高校师生作为使用对象,集成了包括意识形态教育、舆论监控及日常生活服务等在内的一体化功能,并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及QQ 等媒体平台功能,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网络空间,还把全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大数据,服务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网络服务。易班由学校监督和管理,有效保障了学生接触信息的准确性和正面性,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的信息安全[14]。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当前技术革命的特性,并不是以知识与信息为核心,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应用在知识生产与信息处理及沟通的设施上。”[9]36这里的设施指的就是信息技术及其集成优势。西方国家正是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文化渗透控制着网络话语权,把意识形态的演变从地理政治空间迁移到网络政治空间,青年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会不知不觉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文化侵略。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变量”因素,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涵盖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宣传工作者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管理者等人才队伍,他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阵地的人力资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主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管理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又创新与丰富着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渠道的掌门人。

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体两翼三维度”的发展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高校的有效应对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的战略选择。在实践中,要坚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渠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和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三个维度的教育管理工作,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探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发展策略。

4.1 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可以说,这一指示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奠定了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力量,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权。高校要把教育发展方向与我国现实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向,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水平。

4.2 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两个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要以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依托,打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从授课教师、受教学生以及课堂模式改革三个方面释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活力与创造力。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坚定信仰,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自觉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正确的大局意识,有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善于把握历史必然性,客观认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勇于担当历史使命;要自觉投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把远大理想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用所学之长筑牢理想基石,脚踏实地开拓青春之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要因势利导,开发精品线上线下安全教学示范课程,开展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安全教育专属平台;要培育网络青年政治引领人,及时准确传播中国声音,适时适当捍卫正义,客观有序引导情绪,于无形中深入人心,于有意中汇聚力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要以网络优势的发挥为基石,打造主流稳定丰富多元的网络空间,从培育校园安全文化机制、推行安全实践机制以及明确安全责任机制三个方面彰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动力与创新力。在培育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机制方面,要拓展与打造“易班”等主流网络教育平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递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化氛围与体验;增设学生社团组织网络平台多元化内容与项目,辅助以微漫画、微电影、短视频等学生喜爱的新特色新形式,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舆论阵地。在推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机制方面,要组织学生参与安全实习实践,举办安全知识志愿讲解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适时适当开展虚拟安全教育互动体验活动,实现虚拟环境与实体操作顺利连接;利用云资源建立虚拟教室,精准推送安全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反馈分享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扩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和效果。在明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责任机制方面,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导权,落实责任主体,引导全校师生形成积极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共识;各级部门要积极配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凝聚共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预警、反馈、疏导、监督及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加大网络主渠道平台监督监管力度,使安全责任落实透明化、监督反馈公开化,提升全员安全防范意识。

4.3 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个维度

4.3.1 国家层面应扎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积蓄力量

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175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础。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师队伍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警觉性与自觉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认同,是树立“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基本教育原则,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学科研,传道授业解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劲冲击与无处不在的渗透,高校教师自身应做好坚固有力的“防御”准备。无论是从科研还是从教学的角度,高校教师均愿意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坚定“四个自信”,但很少教会学生如何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大多数时候是持兼容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坚决反抗的态度。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关,也与个别教师意识形态防卫意识松懈有关,需要提升重视力度。其次,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网络教学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丰富且迅捷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依旧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新媒体教学资源参与传统教学过程,出现了“翻转”课堂、云教室、慕课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新形式新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如何将其与自己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与论证。课堂思想政治元素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切入教学、新媒体教学方法以什么样的新颖形式融入课堂、互动有序的网络设计内容以什么样的具体环节嵌入实践等等,这些具体而又细碎的教学细节安排同样影响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实际问题为教学切入点,辅以最新的教学手段与技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与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以问题导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体会学习内容并养成自律与自觉的学习习惯。最后,要促进高校教师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传道者要先信道、崇道,才能用自己的教学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青年教师本身是网络的高度参与者,应及时觉察到网络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带来的新的严峻挑战,及时意识到在网络互动中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的隐藏威胁与挑战。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要从自身做起、从教师本身出发,真正把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进而传递给学生。

4.3.2 社会层面应全面培养高校网络技术人才队伍,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锤炼技能

2014 年2 月,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4]199。这既是对网络强国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各级管理部门、各个高校提出的网络新媒体建设要求。人才是管理的重要因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更加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气正声宏,及时有效维护主流意识形态。

全面培养高校网络技术人才队伍,首先要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奠定技术基础。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根植于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衍生技术主义。这种作为技术范式的信息技术是“整个世界最有决定意义的历史因素”,是生产力和权力的基本源泉。“物质文化”的转变是环绕着信息技术而组织的、由新技术范式促成的[9]34。今天,掌握先进网络技术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殖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巨大的冲击。维护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工作人员要把信息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会学深学透,灵活自主地应用,与西方意识形态进行平等斗争。其次要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网络宣传教育效果,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传播力度。在宣传内容方面,注重深化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创新性解读,以学生的视角和站位引导学生的认知和认同,利用网络互动交流与分享心得,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宣传平台的交互性与价值性,以以学生为本的受众主体理念为指引,尊重学生,调研学生的日常思想诉求,主动推送与发掘学生所需求的信息内容,占有话语交流的主动性,从而把握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权。在宣传实践方面,要打造多元的学生网络社团活动,将枯燥的理论表达转化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网络活动,拓展网络教育平台的寓教于乐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到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后要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网络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为专业技术人才维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供法律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能保证网络行为文明有序,也能保护学生自身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应以法律、规章制度为基本依据,对网络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地监督监管,通过及时有效地反馈修正,准确智能地指导技术人才队伍文明规范地参与管理行动,最终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闭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能力。

4.3.3 个人层面应科学培养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活力

2018 年7 月,习近平在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15]。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16]。当前,高校青年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日益加深。尤其是随着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政治影响力日益上升,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引领力建设成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为青年学生社团培育政治引领人队伍,发挥其应有的政治引领功能。

科学培养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首先要培养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的线上舆论传播和管理能力,树立青年政治引领人队伍的舆论领袖号召力。青年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来自于学生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声,代表学生的心意,天然是学生社团的民间领袖。他们掌握学生的政治诉求,关注青年学生的政治忧虑,回应青年学生的政治关切,是官方政治渠道与学生民间群体的融合点与交叉点,能够有效地将官方政策与学生想法及时对接,实现高效互动贯通。因此,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律,科学培养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的现代管理技能和网络管理水平,帮助他们积累网络管理知识和经验,建立网络政治空间乃至现实生活空间的交往信任,提醒他们及时发现和疏导网络负面舆论消息,弘扬守法诚信的正面积极能量,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这样既能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添活力,也能为维护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贡献力量。其次要培养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的线下社会志愿服务带头人作用和功能,树立青年政治引领人队伍的价值引领力。青年学生在利用书本、网络等获得感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投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增强理性的实践动手能力。1993 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团委领导下的学生社会活动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团成员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有170 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其中有赛会志愿者10 万人,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近年来,我国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志愿参与服务西部计划,支援西部开发的支教、支医、支农等基层工作,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大学生典型人物,展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利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这些优秀人物和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中国青年一代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要以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为典型示范,宣传中国青年力量和中国精神,鼓舞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小我实现大我,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添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和平稳定政治局面贡献力量。

5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研究主题,分析了目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阐释了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应确立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综合发展策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坚守实践为本的教育目标,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渠道,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和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建设,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