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防沙治沙实践及对策建议
2023-01-06戴建昊王芝义
戴建昊 王芝义
武威市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北部、东部、西部三面环沙,被全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包围,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228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5.9%,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71.1 万亩,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 个,风沙线长达654 公里。武威所处的生态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全省防沙治沙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一、防沙治沙实践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重要指示精神和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布局,大力弘扬“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探索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大力开展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全市保护建设防风固沙林288.51 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 个,封沙育林草174 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75 万亩,在沙漠沿线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8 万亩,种植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植物10 余万亩。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武威市将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大市的意见》《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武威市防沙治沙总体规划》《关于加强防沙治沙用沙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防沙治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市、县区每年利用“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干部谋划防沙治沙、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规模治理,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凉州区红水河沿岸,古浪县移民区周边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 万亩以上。古浪县民调渠沿线长70公里、两侧纵深200~600 米范围内的流沙得到治理,高标准建设了一大批防沙治沙示范样板,民勤西线、北线,民调渠沿线的凉州区八十里大沙和古浪县一道沟至十二道沟等重点流沙地段,沙进人退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提升防沙治沙水平。大力推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的“母亲抱娃娃”民勤治沙模式和“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多树种混交、灌木平茬复壮技术及泥浆蘸根、地膜覆盖、保水剂、生根粉等节水造林技术全面推广;开展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机械、手扶式沙障机压沙技术试验示范;在老虎口、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集中展示棉花秆、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增强防沙治沙活力。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等方式,承包治理国有沙荒地;探索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等模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团组织等在武威建立防沙治沙基地,大众集团、腾讯公司、青梭公益等社会力量投入资金近4 亿元,建成民勤县“四方墩”和古浪县“大众公益林”等基地40 个,完成治沙造林77.4 万亩;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每人每年完成1 亩的压沙造林任务;积极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专业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有效提高了压沙造林质量。
五是坚持培育典型,发挥治沙示范引领作用。“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40年治沙造林25.2 万亩,封沙育林草37.6 万亩,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甘肃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民勤宋和村群众坚持不懈治沙造林,树立了宋和治沙样板;全国治沙劳模王银吉扎根沙海,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压沙造林0.8 万亩;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马俊河与社会志愿者营造防风固沙林5 万亩。
通过持续治理,武威市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是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据国家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1.7 万亩、9 万亩,荒漠化、沙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二是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据气象资料记载,2016 年至2020 年,民勤县区域性沙尘暴次数分别为4、0、4、3、1 次,且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三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 多万亩,植被盖度由5%~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自然封育区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 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盖度由28%提高到现在的45%。
武威市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防沙治沙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北部沙区虽经过多年的治理,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已经治理的沙地林草植被尚处于恢复阶段,需要补水灌溉才能保证成活,极易遭受破坏,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二是防沙治沙造林无管护资金,成果巩固困难。目前,治沙造林主要依靠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补助或补贴资金,未按造林实际成本核算,抚育管护经费未预算在内,抚育管护无专项资金支持,致使造林后期苗木灌溉、施肥、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护措施无法落实,苗木长期缺肥缺水,生长不良或逐步死亡。三是治理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国家启动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治理工程投资中,没有专门的林草科研经费投入,制约了防沙治沙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工程治沙措施以“覆盖式”、大面积流沙固定等措施为主,忽略了区域性、微地形等条件差异,治理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不足,科学化水平较低。四是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主要发挥的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对企业、大户参与防沙治沙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社会各方面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调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快重点区域治理步伐。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多渠道筹措资金,造林封育封禁保护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民勤县西线、北线、东线及凉州区、古浪县北部风沙沿线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科学开展防沙治沙。首先,建立人工治沙造林区,对风沙线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带进行完善改造,对风沙沿线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及农田等周围营造以新疆杨、沙枣、榆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对流动沙丘、重点风沙口进行全面集中治理,完善提高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效果。其次,建立封沙育林区,对绿洲外围植被综合盖度大于20%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沙荒地全部封育,实行围栏保护和人工巡护。第三,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在封沙育林草区外围,不具备治理条件或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荒漠草场、存在一定人为活动且人为活动宜造成沙化扩展或生态持续恶化的地段,建立封禁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二是强化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打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金字招牌,加大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合作,大力推广以“草沙障+沙生灌木”“粘土沙障+沙生灌木”为主的防沙治沙技术,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机制的防沙治沙示范区;大力开展多树种混交治理模式、低覆盖度治沙模式、封沙育林草、优良品种引进驯化、梭梭等退化沙生灌木平茬复壮更新、柽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展区域内天然沙生灌木资源普查,研究不同灌木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特别是抗旱抗寒性能、固沙性能,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提升全市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国家投入主渠道,国家对防沙治沙示范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三北工程、国家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重点项目资金给予支持,提高防沙治沙投资标准,并对治沙造林给予一定的抚育管护资金;建立完善地方、企业、个人投资机制,省、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沙治沙工作,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确保防沙治沙资金投入;对企业、个人承包治理沙漠,经验收合格后按实际投入给予补偿;大力推进“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义务认领植树造林基地等模式,引导和鼓励国内外企业、社团组织、志愿者等参与武威防沙治沙事业。
四是培育发展沙漠经济。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治沙、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沙区经济林果产业、沙漠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沙生药材开发与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及黄案滩、凉州区头墩营国家沙漠公园等沙漠风情旅游景区,开发沙漠观光、沙漠疗养、沙浴、沙漠体育、沙雕艺术、滑沙探险等沙漠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沙漠风情旅游景区。
五是加大防沙治沙执法力度。深入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落实对破坏沙区植被、非法占用沙化土地等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采滥挖沙生植被、违法占用林地草地湿地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沙区林草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