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及解决办法
2023-01-06陆永亮
陆永亮
(安徽省凤阳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安徽滁州 233100)
0 引言
质量问题始终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往往面临着诸多难点和要点内容,但从目前来看,部分工程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于这些难点的高效控制,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开展更深入的探究。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保证建筑的质量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进行工作,要求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工作,并且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对建筑成本、目标等进行系统性分析,重视一些细节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1.2 有利于提高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中,重视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高标准要求施工人员,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能显著提升其施工技术水平。遵守相关施工制度,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施工效率,有效提升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公司的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3 有利于树立企业口碑
只有相关管理人员重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才能保证建筑企业快速发展,建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物,并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还能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树立企业的口碑,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受到人们的信赖,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不仅如此,还能为员工做个好榜样,使其能够认真工作,仔细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长久以来,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备受关注,其直接决定有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逐渐被企业所重视。而若想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应重视对施工质量难点的控制,其主要包括:钢筋保护层、墙柱烂根、混凝土接茬、大体积混凝土裂纹。
2.1 钢筋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本身对于钢筋和混凝土结构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若是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变小,箍筋同混凝土表面之间的距离将会逐渐拉近,并进一步影响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作用力,有极大的可能性会造成结构裂缝并导致部分混凝土脱落,此外,还会使钢筋表面钝化保护膜出现破裂。但若是钢筋保护层厚度越大,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混凝土本身在抗压方面存在问题,其受力筋也会产生裂缝现象,由此可见,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强化对钢筋保护层的质量控制,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结构主体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2.2 墙柱烂根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若是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墙、柱混凝土浇筑工作时,未严格进行模板拼缝操作或者是加固工作存在不足,便会产生模板缝隙等问题,进而导致墙柱根部存在疏松、漏筋以及夹渣等现象,这些便是烂根。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烂根的出现,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烂根产生的可能性,提高工程施工整体的效益。
2.3 混凝土接茬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时常会面临混凝土接茬的问题,尤其是在地下室部分剪力墙结构有着一定的防水性能要求的时候,施工现场普遍会产生由于接茬质量不高而造成的漏水以及渗水问题。剪力墙接茬部位经常会存在各种严重缺陷,具体包括冷缝、蜂窝麻点表面以及浆汁泄露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后续建筑的正常使用,并且会增加在对其进行维修所花费的成本[1]。
2.4 大体积混凝土裂纹
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和表面裂缝,这些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变形应力、结构次应力以及外负荷过大等影响,其中变形应力造成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当施工现场出现温度变化或不均匀沉降等现象的时候,在变形受到约束之后便会出现相应的应力,一旦应力超过了大体积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便会滋生裂缝问题。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的应对策略
3.1 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
为有效缓解钢筋保护层的质量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其的质量控制。
(1)现场施工人员应当注重选择那些有着较好质量的条形钢筋马凳,进而有效实现对于保护层上部网片质量的控制,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尽可能将马凳之间的距离缩小,更好地展现出其实际的保护效果。施工人员在具体进行操作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精确把控现浇板上部网片保护层的实际厚度。通过钢筋的应用深化落实对于马凳之间距离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切实提升施工成效,使其能够达到预期水平。
(2)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有条件对定型垫板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尽可能将垫板和垫板之间的距离缩短,在高质量落实对于垫板距离的管理之后便可以尽量消除保护层施工荷载对于下部钢筋结构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钢筋结构牢固性的进一步提升。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相应的保护层布置方案,具体来看,可以采用梅花形的布置方式。在实际开展布置处理工作之前,施工人员需要事先针对垫片的间距展开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实现钢筋保护层作用效果的一步增强。
(3)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施工作业过程的有效监管,在正式进行施工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规范和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严禁出现随意践踏成型钢筋的问题,避免其影响后续的正常施工。与此同时,管理人员需要科学进行施工通道板的设置工作,在实际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合理选择通道板的材质,充分保障其本身易搬运以及轻巧性的特点,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减少其对于钢筋保护层施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促使其在意识层面提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还要通过与过去相关经验的有效结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而助力现场施工效果的增强。
3.2 墙柱烂根问题控制
3.2.1 控制保护层厚度
为了有效避免墙柱烂根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具体来看,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对预加工的梯形筋、钢筋定位器、定距框等进行合理应用,开展对于水平和竖向钢筋绑扎位置的控制工作,确保结构钢筋能够在一个位置上进行固定。在正式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作之前需要先对垫块的实际数量以及钢筋具体位置进行详细复查,确保钢筋不会出现位移现象。
3.2.2 减少墙根部漏浆
除了要控制保护层的厚度之外,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避免墙根部位的漏浆问题,在实际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作之前妥善完成墙根垃圾的清理工作。在对混凝土楼面进行浇筑的时候,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标高控制现浇板厚度以及平整度,通过使用长度在2m 以上的刮杠,按照标高对墙边外侧200mm 宽度范围进行刮平,在支模之前,根据墙边线粘贴相应的单面胶海绵条,这样便能够尽量保障在对墙侧模实施安装校正之后,可以促使其紧密同现浇板面相结合,尽可能降低膜内混凝土浆液漏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并有效规避由于漏浆所出现的烂根[2]问题。
3.2.3 避免模板跑模
模板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工作人员在进行模板拼装的时候需要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平整性,与此同时,在进行强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将每一层的厚度都控制在0.5m 以内,以免一次性下料过多增加其侧压力以及冲击力。加大力度控制墙体侧模向外变形,以免模板整体出现变形问题,针对墙体混凝土浇筑在高低跨处,工作人员不仅要采取焊定位筋的措施以及将一根对拉螺栓设置在距楼面100mm处,同时还需要采用钢管以及丝杠于地跨一边将模板下侧顶住,这样一来便能够避免模板向低跨进行移动的现象。
3.2.4 防止欠振、漏振
具体施工过程中若想有效避免墙柱烂根现象的出现,应防止墙柱根部发生欠振、漏振等情况。当进行此项施工时,管理者应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开展施工,为顺利完成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换班过程中,应确保在质量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使其能够按照相关规定,交班工作人员可以将具体施工进度和施工环境仔细向接班人员讲述,并保证接班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此项施工任务的具体施工流程,可以实现避免漏振、欠振现象的出现。另外,在混凝土浇岛之前,要提前在各个墙柱底部浇筑一层水泥砂浆,达到防止漏振的效果。
当出现烂根现象,大多建筑施工项目中都采用人工修补的措施,但会增加施工时间,无法保证可以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并且会增加投入的资金,对整体施工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施工顺利进行。因此,若实际施工中出现烂根现象,施工人员应系统性分析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后利用的当前先进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避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3.3 混凝土接茬质量控制
在进行混凝土接茬质量控制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点问题,在外墙导墙定位方面,当完成底板钢筋固定工作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在底部钢筋上合理安放外部墙壁的控制线,接下来便要对外部墙壁的定位筋进行固定,并将墙体钢筋嵌入到其中,高效落实对导墙墙体位置的整体固定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于吊模支设的重视,其在进行墙体保护层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吊模的高度、外保护层以及内保护层的厚度分别控制在300mm、50mm 以及30mm 左右。在正式开展支设工作之前,需要在墙壁的中间进行止水钢板的焊接工作,与此同时,吊模支设应当能够同钢筋之间紧密衔接,做到不给保护层留空隙。然后工作人员便开展浇筑导墙的工作,在正式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事先采用30mm 长的振捣棒展开振捣工作,此举能够最大限度缓解其对于墙体的扰动问题,减少墙体的跑模变形问题,在完成浇筑工作之后,工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其墙内外底板的表面,判断其本身是否平整。当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应当在完成浇筑工作之后的24h 以后再进行导墙拆模,在正式进行拆卸操作的时候需要尽可能避免其扰动墙体,并结合现有条件仔细对墙体两侧的凹进部分进行拆卸。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开展墙体浇筑工作,该部分工作要求施工人员有着较好的工作细心程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其导墙两侧保护层厚度较薄,需要先通过应用细石混凝土完成高度为20cm 的浇筑工作,再采用普通混凝土展开后续浇筑。
3.4 大体积混凝土裂纹控制
3.4.1 科学配比
若想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纹的有效控制,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其开展科学的配比工作。
在实际展开配比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对骨料的优化选择,骨料在混凝土中有着极大的占比,在总体积中有着约为80%的占比,所以工作人员在选择骨料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那些有着良好级配、弹性模量低以及膨胀系统小的骨料。通常情况下来说,工作人员需要选择4~40mm 的粗骨料,并尽量选用中粗砂,同时还要加强控制石子和砂中的含泥量。工作人员可以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将一定量的缓释剂掺入其中,这样便能够有效达到减缓混凝土凝结速度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散热性。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将部分干净以及硬质的大块石加入到其中,此举既可以有效减少对混凝土的用量,还能够起到降低水化热的作用。在实际进行配置的时候,提高对大体积混凝土抗渗透性、抗离析能力以及和易性的重视,并适当将钢渣以及粉煤灰掺在其中,这样一来便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抗渗透性的有效增强,尽可能降低渗水现象出现的概率。
3.4.2 优化结构
除了要科学进行配比工作之外,工作人员还应当通过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纹的效果,在实际开展结构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尽可能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处在中低水平,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钢筋的使用量,此举能够有效尽量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于混凝土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以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多角度着手对相应的施工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施工工艺,为混凝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避免裂纹问题的效果。
3.4.3 温度控制
除了配比和结构以外,温度变化也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纹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工作人员在正式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时候需要充分意识到温度本身对于混凝土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而从数据分析的实际情况出发,高质量落实对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的计算工作,这样便能够在计算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当全面开展对内外温度冷却速率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性的分析工作,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温度的控制。除此以外,工作人员在加速温度冷却的时候需要确保其能够同相关要求和标准相适应,在实际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的时候,需要将温度变化有效控制在50℃范围之内,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混凝土内外温差数值的有效控制,使其能够维持在25℃以内。周围环境同混凝土外部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可以在20℃以上,若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于25℃,则会严重增加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纹的可能性。基于此,工作人员需要全方位落实对于混凝土的维护保养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温度控制效果,并在混凝土的表面上妥善盖上适当的绝缘材料,这样便可实现降低混凝土温差。
3.4.4 合理选择施工材料
具体施工中,若想有效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裂纹现象的出现,应使用合理的施工材料,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配制出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如低热低温的混凝土,会消耗大量的水泥,若在此过程中使用普通的水泥将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温差过大,促使内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其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若想有效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施工人员应选择使用强度等级为42.5 的硅酸盐水泥。另外,相对于普通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尺寸较大,需要施工人员开展浇筑工作之前,准备充足的材料,防止发生施工材料缺失的现象,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还要仔细检查所用各种设备,如搅拌和浇筑设备,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中,保证浇筑施工的质量。不仅如此,混凝土浇筑时,要在出料口放置两台振捣器,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3.4.5 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
合理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能够有效避免大面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进行此项工作之前,需要施工人员在浇筑过程中设置预埋测温管,并且要按照图纸进行布置,保证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养护过程中,混凝土温度会由专门人员进行测量,每间隔2h 会记录一次混凝土表层温度,当温度过高,要利用冷却管中水流速度对其进行降温操作,之后通过适量的温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同时,若想保证养护工作的有效性,应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避免水分蒸发过快,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做好以上操作,才能对混凝土做到保温保湿的效果,从而避免由于混凝土表面脱水过快,而出现干缩裂缝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难点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其后续正常投入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该部分内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继而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工程满足生产生活使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