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
2023-01-06赛吉拉胡,咏梅,王鑫义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的“ 第十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传统工艺论坛”于2021年10月23—24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此次论坛以“ 为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深化对各民族科技文明的认知,加强对各民族传统工艺发掘、保护、传承、振兴、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讨”为主旨,以“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新进展”、“ 各民族科技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 传统工艺及其相关文化”、“ 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振兴”、“ 中国科技史其他相关问题”为会议主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佳木斯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国内近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上海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机构的近100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10月23日上午,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来喜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院长冯立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万辅彬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兴波教授分别为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咏梅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受疫情影响,此次会议经过了几次时间和形式的调整,最终收到论文37篇,会议上报告论文33篇。6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分会场有13人作报告,在“ 传统工艺”分会场14人作了报告。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主旨报告
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和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曹茂副教授等6位专家作了大会主旨报告。冯立昇教授和姜红军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主旨报告。
万辅彬教授在“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回顾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享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编史学问题的思考。在展望部分从8个方面强调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郭世荣教授在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报告中,首先阐述了中华民族科技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其后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开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新课题。
张柏春研究员在“ 由《 全集》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报告中,回顾了《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出版过程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分析了其学术交叉特点以及“ 成功经验”和“ 局限性”。在报告结尾部分,介绍了《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后续工作计划,并探讨了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问题。
章梅芳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花丝镶嵌概念的由来与工艺内涵,回顾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演变历程,并介绍了她对北京花丝镶嵌传承现状的调研工作,分享了她的传统工艺研究相关编史学思考和一些后续研究工作情况。
罗武干副教授在“ 秦并蜀的铜冶金考古解读——以成都出土烟荷包钺为例”(作者:王睿哲,王宁,李佩,杨弢,罗武干)报告中,介绍了成都地区出土9件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烟荷包铜钺的研究背景,利用X光成像、合金成分及金相显微组织的分析方法和主要观点。
曹茂副教授在报告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茶历史文化遗产,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茶历史文化遗产主要由布朗族、傣族、哈尼族和彝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并正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创造和再造着一系列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2 研讨议题1: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
10月23日下午进行了两场学术报告和交流,分为“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和“ 传统工艺”两个分会场。
在“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分会场,云南农业大学诸锡斌教授等13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广西民族大学吴致远教授、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红音和云南农业大学诸锡斌教授、苏州丝绸博物馆王晨研究员主持了第一分会场会议。
诸锡斌教授在“ 云南科学技术演进的历史特点”报告中介绍了云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地方性、开放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并从5个方面阐释了出现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宝锁博士在其报告中,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用一手文献对内蒙古自治区计量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特点。
宁德师范学院副教授黄碧的报告对畲族彩带的沿革、制作技艺、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黄萨日娜对清朝时期由蒙古族天文历法家拉锡领衔编译的蒙古文《 天文原理》及其内容、体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总结归纳了已经完成和尚待研究的工作。
宁德师范学院副教授范贤娟在报告中,通过佛教中最富丽堂皇的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来探讨当时印度人对钻石和黄金的认识。
红音巡视员在报告中概述了西方人于清末至民国年间在川西高原拍摄的近200张“ 百年历史照片”,并分析这些历史照片的价值。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巍在报告中指出,长城修筑浪潮在古代欧亚大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思维,并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做了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刘启振在报告中考证了边疆民族交流与中国西瓜的早期引种问题。内蒙古阿拉善盟驼盐古道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巴图巴根介绍了驼盐古道演变历程,并挖掘了其历史文化意义。
广西民族大学吴致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本人基于地质学“ 岩石层剖面”概念提炼出的“ 技术文化层剖面”概念,并阐释了这一技术史学概念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兴从“ 段”和“ 锻”两字的起源及其指代范围和内容的变化,探究了先秦两汉锻造知识的产生与演变历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的报告对长征运载火箭工程演化阶段及其演化特征、阶段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创新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包铁铮在报告中对嫩江中下游地区两处矿冶遗址的冶炼技术、矿石来源、年代等进行了研究。
3 研讨议题2:传统工艺
在“ 传统工艺”分会场,苏州丝绸博物馆王晨研究员等14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云南农业大学杨玲教授、中国科学院李劲松副研究员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段海龙教授、中国科学院陈巍副研究员主持了第二分会场会议。
传统工艺分会场的4个织染绣方面的报告“ 特色各异,精彩纷呈”(李劲松语)。其中王晨研究员重点通过对元代蒙古族辫线袍龙凤纹织金锦的复制研究,深入探索了这种织物的独特结构及纹样艺术,揭示了其核心织造技术,并由此视角解读了元代先进的纺织丝绸科技生产水平。邯郸市魏县彩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霍连文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传统镂版印花、丝镂画工艺及其演进过程,并分享了他的成果和经验。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郑涵结合田野资料和实物探讨了贵州省剑河县展留村锡绣工艺的源头、过程与线性的发展,建立锡绣母花本与其工艺之间的关系,并探寻贵州省剑河县展留村的锡绣之所以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生张玉琳对大悟织锦带的织造工艺进行研究,解读了大悟织锦带的纹样特征及其寓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劲松在报告中对蒸馏法做油技艺的起源和应用及生产活动的规模、影响等做了阐述,并结合自己近些年的调研工作对这一技艺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文献发掘整理和田野工作以及一系列新的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储佩君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青铜蒸馏器进行研究,认为这件完整的蒸馏器或可将中国古代蒸馏酒技术的起源提前至西汉时期。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鲁楷云的报告“ 贺州桂岭镇兴德村传统制陶技艺调查”和谭宇羚的报告“ 传统工艺的守本与创新:广西罗城仫佬族煤砂罐与贵州织金砂陶比较研究”分别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制陶工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张学渝从技术社会史视角重新思考传统工艺和技术史研究,认为对于传统工艺研究而言,技术社会史视角是一种技术和史学的双重回归。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图力古日在报告中分析了13世纪蒙古族奶食品技术,并认为当时该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佟路明在报告中分析和总结了以《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研究的特点以及一些局限性等,并提出“ 根据实际对象选取恰当的研究方法,方能更好地展现不同工艺的独特学术价值”的观点。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生田江南和刘锦缘利用多种现代仪器对一张明代瓷青纸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展示了多种技术联用在纸质品的分析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武月清博士认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挖掘蒙古族皮艺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民族技艺和草原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马嘉莉在报告“ 传统工艺的沉浸式表达研究”(作者:马嘉莉,丁思尧)中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把传统工艺和沉浸式艺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将是很好的取向。
4 总 结
此次以线上形式举行的会议仍呈现出了往届会议常见的一些特点。如,与会人员的多样化以及年轻化,研究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多彩,视野开阔以及方法论的扩展等。尤其线上多人旁听和年轻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次会议变成了规模更大、更具鲜明特点的一次学术盛会。
4.1 与会人员的多样化
据统计,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在读研究生,省级行政机关、国家级和省级出版机构以及企业相关人员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由于此次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所以除了报名参会的人员外,因工作原因当时未能注册的部分专家学者和其他相关人士以及个人线上旁听了此次会议。
4.2 研究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多彩
与会专家学者的报告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并各有特色,研究领域并未局限于中国科技史,还延伸到了国外科技史。以“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分会场报告为例,其研究领域包括地方科技史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占比略少)、外国科技史研究、科技交流研究和技术史研究(包括方法论研究)等多个领域。“ 传统工艺”分会场报告整体上以对某类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为主,有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工艺的比较研究,也有综合研究和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策略研究等。
4.3 开阔的视野和方法论的扩展
除了研究领域和内容之外,此次会议报告的研究视角、方法也十分多样化。“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及中国科技史其他问题”分会场报告的研究领域不仅“ 延伸到国外”,还有从全球科技史视角来看待中国科技史相关问题的报告。以“ 传统工艺”分会场报告为例,与会专家、学者们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科技考古等多种研究方法来处理问题,也有从技术社会史视角重新思考传统工艺研究的报告。
4.4 年轻学者的加入
在报告的33人中有10位在读研究生,约占总人数的1/3。这些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和传统工艺研究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和传统工艺研究充满活力,后继有人。
此外,会议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因会议形式的改变取消了原有的实地考察内容,与会专家学者未能面对面地充分交流从而可能影响了学术交流的质量等等。
大会闭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主持。在云南农业大学诸锡斌教授、中国科学院李劲松副研究员分别总结两个分会场报告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咏梅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咏梅研究员首先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向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领导和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地帮助与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由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玲教授代表下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传统工艺论坛承办方发言,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