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码对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探究
2023-01-06罗昭华赵媛媛
吴 舫 罗昭华 赵媛媛 陈 泓 王 韬
(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闵行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平台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闵行 200240;3.上海友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闵行201112;4.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卫生应急管理研究所,上海黄浦 200025;5.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杨浦 200092)
0 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号召各行各业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新的产业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然而,直到2019年,数字健康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仅占医疗健康支出的3.3%,相较2015年只提高了1.2%[1]。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却也为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AI医疗器械陆续通过审批,在线问诊人数同比涨幅超20倍……数字健康产业乘势而起,进入加速增长期。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医疗服务、养老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2],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这种复合型产业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仅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视角出发,而是要运用跨学科、文理交融的思维。以钱学森的系统思想审视健康产业,可以发现其亦是一个系统,可以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它的发展道路。在此框架下,本文提出,数字健康工程是指在政府、企业、学界合作的模式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于健康产业,以解决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实现全体人民更高水平的健康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在多项数字健康工程的建设活动中,“国民级”应用健康码都能为其赋能赋智,有助于加速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3]。通过阐明健康码推动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具体方式,本文试图扩展工程学理念的视域,同时以一种乐观的角度解读健康码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启示学界对此进行新的思考。
1 数字健康产业与健康码应用现状综述
1.1 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1 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亟待加速
据联合国估计,到2045年,我国将有4.5亿人口超过60岁[4]。为满足如此庞大数量人群的健康需求,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医学专业扩招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实体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工程已有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果的情况下,亟需将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转移到虚拟空间中,发掘数字健康的潜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驱动下,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远程诊疗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这是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但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快制定方案计划,将居民健康管理意识不强、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视为痛点,以此明确各项数字健康工程的目标,全面提升健康产业的供给水平,使其尽可能匹配民众的高需求。
1.1.2 数字健康发展环境友好
以PEST模型观照数字健康产业的外部环境,可以发现:政治方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相继推出,反映出国家对发展健康产业的大力支持。经济方面,2021第三季度,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达58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5],在“后疫情时代”投资决策趋于谨慎的情形下,这愈发凸显了资本市场对该产业的重视与看好。技术方面,脑机接口、可穿戴等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架起人体数据与健康管理之间的桥梁,“黑科技”持续挖掘身体数据的意义,使得动态化健康监测成为可能。社会方面,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3.15%,同比增长3.98%,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身体状况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6],可见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也在稳步提升。综上,这些外部环境为数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1.2 健康码的应用现状
1.2.1 用于疫情防控的健康码
健康码指的是植根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根据追踪居民行动轨迹判断其是否有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二维码。数据性和移动性是健康码的两大特征,数据性指的是健康码基于大数据而生成,生成机制客观、科学,移动性则表现在其内嵌于移动手机,“随需随亮”的便捷使用方式。2020年2月7日,深圳市依托“深i您”平台推出健康码,这也是全国首个正式实施的健康码。2月11日,杭州市宣布采取“绿码、黄码、红码”的三色动态管理模式,人们可自行在线申报健康信息,经审核后产生不同颜色的健康码。持绿码的人员在市内可自由通行,持红码和黄码的人员则需按规定隔离一定天数并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在之后的一个月内,全国各省市相继实现了健康码的全覆盖。推广初期,健康码曾因技术故障、多码混用等问题被诟病,但随着全国各地健康码的互认互通,它逐渐为民众所接受,有效防止疫情蔓延[7]。
1.2.2 拓展应用边界的健康码
后疫情时代,健康码逐渐与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产业相结合。在生活服务领域,杭州市推出餐饮“企业健康码”,消费者扫描后便可获知餐厅员工的健康码状态、食材来源、食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北京市给冷链食品装上了“健康码”,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或销售货柜上的二维码,就能查到所购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产地来源等信息。在医疗健康领域,广东居民可凭借健康码在全省各医院完成预约挂号、就诊、取药等服务,真正实现“一码就医”。杭州市在2020年对健康码进行了多次升级,在其中整合了预约挂号、呼叫急救、心理咨询等功能,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平台。此外,“道路健康码”“行道树健康码”“河湖健康码” “企业用能健康码”等新型健康码也层出不穷,不断超出人们的想象。总之,健康码“精密智控”的优势已成功为各行各业赋能,充分证明了其具有成为建设数字健康工程的“助推器”的实力。
2 健康码推进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
2.1 总体目标
数字健康工程建设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多元、实用的健康产品,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做到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水平的平衡。在健康码的助力下,一方面要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提升健康数据分析、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打通行业壁垒,促进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养老服务等多个行业融合发展,使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达到高质量的发展水平。
2.2 组织模式
健康码“政企合作”思路的成功实践也提示着数字健康工程建设要贯彻项目管理中的“伙伴关系模式”[8],在政府、企业、学界之间搭建有效沟通与协调的通路。具体而言,政府作为枢纽,可向企业开放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使用权限,从而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本[9],再根据企业分析出的结果制定项目下一步的规划,学界作为智囊,则从外部监督政府与企业的活动,三者合力保障数字健康工程建设道路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2.3 健康码作用路径与效果评估
健康产业涉及面广,健康码的功能固然强大,也难以作用于所有领域,其主要能在三项工程上发挥自身优势:动态健康实时监测工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商业健康保险惠民工程。
2.3.1 “一码聚结果”:健康码助力身体数据直观展示
健康码直观、易懂的特点使其成为推进健康监测工程的重要抓手。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人群基数已突破3亿并不断扩大,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10],且这个数字还呈上升趋势。慢性病监测与管理市场需求广泛、前景向好。目前,不少人已经开始通过手机应用和可穿戴设备监测身体数据,然而单个APP搭载的服务有限,用户需同时使用多个应用才能全面了解健康状况,加之繁杂的数字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体验感有待提升。因此,可在健康码中加入健康监测功能,整合各健康监测机构提供的结果后一并向用户展示,实现“一码聚结果”。另外,还可将健康码的展示颗粒度从现有的“红黄绿三色”精细化为“红绿渐变百分制”,鲜明的颜色和分数便于用户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程度。若某项监测结果出现异常,健康码还可在底部浮层中提供相应建议,实现远程诊疗与健康监测的结合。
动态健康实时监测工程旨在提高全体国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意识,健康码的用户数已超10亿,比起从零开始打造一个新平台,用健康码搭载健康监测服务能够更快速地让居民养成持续关注身体健康动态变化的习惯,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另外,用健康码平台统一记录身体数据能够打破不同健康监测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数据壁垒,便于进行效果评估,如通过分层抽样调查对比人们在使用健康监测服务前后的身体指标,若平均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便可大力呼吁更多人积极使用健康码了解身体状态,而若变化不显著,也能对数据进行深入精细剖析,思考如何对效果不佳的指标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通过定期的效果评估,保障工程在正常轨道上前进,最终实现全体民众高度关注身体健康的预期。
2.3.2 “一码速警报”:健康码助力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健康码精准定位的特点能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赋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超过2.6亿,占比达18.7%[11]。在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速下,养老服务业进入发展黄金期。然而,机构类养老院收费高、老人入住意愿低,居家养老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当主流的养老模式。但频频爆光的“独居老人突发疾病 倒地数天无人知”等新闻,也让许多人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若能像防疫部门追踪定位红色健康码持有者一样,卫生部门也对市域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老人的健康码颜色剧烈波动、分数显著下降,便第一时间确定老人所处位置并通知医院快速响应,避免老人因急性心脏病发作等无法主动求助的情况而离世。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意在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涵盖家庭医生上门照护、社区中心健康管理等多项内容。而健康码能在老年人无法正常活动的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是对传统智慧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同时,老年人还可利用前文所述的百分制健康码直观地看到身体监测结果,满足其了解健康状况的迫切需求。评估健康码助力提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质量的效果,一是对卫生部门的响应档案进行分析,算出健康码警报的准确率、有效救援率和资源消耗情况,把握工程实施现状,二是调研老年人对健康码的态度和意见,了解民众对智慧养老的需求及期待。
2.3.3 “一码估保费”:健康码助力扩大健康险用户规模
在健康码中显示参保费用,可以加快商业健康保险惠民工程的建设进度。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健康险的购买需求和意愿均有正向影响[12],商业健康码的市场规模呈扩大趋势。在健康码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根据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监测出的海量身体数据估算出保费,较之传统的保费计算方式,它算出的结果更科学合理,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同时,还可在健康码页面内添加保费估算入口,并在二级页面中以城市、职业、年龄等为筛选标准,展示与使用者特征相似的人群的保费匿名排行榜,通过设置虚拟奖章、等级解锁等[13],激励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获得更低的保费,参保费用的下降也将刺激居民购买健康保险,实现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惠民工程从工程经济角度思考了如何提高民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在健康码平台中加入保费测算结果能唤起消费者对商业健康险的购买需要,保费降低的可能性促进其积极管理身体健康,保费变化的结果刺激其最终产生购买行为,购买后因对保费变化的持续好奇心和排名下降的担忧,人们会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评估工程效果时,最直观的指标便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越多人购买商业健康险,健康保险体系就越完善。其次,研究居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前后身体数据的对比结果、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者与非购买者间身体数据的对比结果对工程的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商业健康惠民保险工程通过不断提高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终将实现“为民惠民”的最高目标。
3 健康码应用于数字健康工程的风险控制
在以技术推动公共治理科学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14]的过程中,技术本身也可能是风险的重要来源[15],健康码亦不例外。与健康码有关的数字健康工程风险主要表现在数字鸿沟、使用意愿未知和数据泄露三个方面,必须对各风险精准施策,以免耽误各工程的建设进度与效果。
3.1 数字鸿沟: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可控风险
老年人是数字健康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但健康码却给这部分群体带来了困扰。由于经济能力、主观意愿和生活习惯等原因[16],我国还有1亿多老年人还未接入电子健康码,他们与其他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亦有学者提出了“余数生命”[17]等概念,呼吁提高健康码的适老性。纸质健康码和家人代领健康码虽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出行问题,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未来若要扩大健康码的应用范围,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自主使用健康码。为此,在政府的主导下,智能设备适老化与健康码普及应用行动在全社会深入展开,如微信通过放大默认字体、增强颜色对比度等方式,方便老年人使用,各地社区、医院也常驻专人指导老人使用健康码。另据《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93.3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18]。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可以预想,健康码引起的数字鸿沟将持续缩小,这一工程风险将逐渐得到控制。
3.2 使用意愿: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潜在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终将结束,届时公众是否愿意继续使用健康码还是个未知数。在“非常时期”,民众愿意提供个人信息、让渡隐私权主要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量[19],而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强制人们使用健康码将会面临道德与伦理的困境。有学者认为,一旦疫情缓解或结束,健康码就必须脱离强制性,转为公民自愿选择、国家依申请作出的行政给付行为[20]。然而,如果由公众自主决定是否赋予平台监测自身健康信息的权利,其或许会出于各种因素拒绝使用健康码,而这将影响到数字健康工程的建设进度。比如,如果只有少数人利用健康码监测身体状况,保费排名的影响力会受到限制,健康监测的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和专家还需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释健康码的安全性[21],提高人们的使用意愿。
3.3 数据泄露: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技术风险
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离不开大数据技术,这也让隐私泄露成为不可忽视的风险[22]。第一,由于“算法黑箱”的存在,平台是否会绕开政府的监管,私自利用居民健康信息谋取利益仍未可知。第二,居民对健康码泄露个人信息的担忧一直存在。2020年12月明星“北京健康宝”照片被泄露一事一度引起网民的热议和担忧,而身体数据比照片涉及的隐私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遭到泄露,不仅会使得健康码完全退出数字健康各工程建设,延误相关项目的进度,还可能诱发就业歧视、人格权受侵害等无法控制的伦理危机[23]。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健康码平台内收集与处理公民敏感信息时,需要严格秉持审慎、理性、规范的原则,最小化数字健康工程建设的技术风险。
4 结论与展望
后疫情时代,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紧密型大健康产业群和产业链已经悄然形成,对于这一发展迅猛又充满变数的新兴领域,有必要跳脱出常规的思维框架,从系统工程学视角理解数字健康工程,以工程管理理论引导数字健康产业发展。本文认为,已成功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健康码亦可助力数字健康产业发展,能在动态健康实时监测工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商业健康保险惠民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价值。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健康码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平衡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最后,本文希望启示各界人士进一步思考建设数字健康工程的创新方式,探索手术机器人、区块链、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给数字健康工程建设赋能赋智的具体路径,从而驱动大健康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愿景。(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