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01-06郑朝霞
郑朝霞
(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成都 61175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始终贯穿到高等教育教学的全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1 工程训练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产生的,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核心思想是既教书更育人,育人必育德。要求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课程自身优势,以隐性教育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程训练是工科学生重要的实践课程,集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于一体,承担着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要求、环境、设施和管理都接近真实的企业,是工科学生服务于社会前相对真实的体验和训练环节,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训练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对学生进行的价值引领具有自己的特点。工科院校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科多、专业广,学生数量多,年级跨越大(从大一到大三3个年级),学习内容范围宽,在工程训练中开展课程思政,挖掘工程训练教学中的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仅可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训练与思政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的问题,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推进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训练属于工学类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学分设置,其教学模式包括“基础训练”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两种,综合训练在基础训练之后进行。工程训练要充分发挥实践性的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进行总体设计,既要挖掘各教学环节的思政元素,又要注意课程思政的特点;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2.1 培养自豪感和认同感
工程训练包括传统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三个教学模块,共17个实训工种。不同工种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传统制造技术的工种,比如车削、铣削、钳工、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历史悠久,每个工种的实训场所都设置有该工种发展简史挂图,供学生随时学习,部分工种在课程讲解时也会涉及这部分内容。通过发展简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在当时没有相关理论知识支撑的情况下,就能应用相关技术为农业、军事和生活服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认同感。
2.2 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雕刻、3D打印、激光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机电控制技术的模块化机器人、开源硬件编程、PCB加工等工种,其发展历史不够久远,但代表着现代发展方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有些工种在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没有发达国家先进,但正是这种差距可以激励学生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努力接触、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科技,不断钻研、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些工种通过语言或视频等方式,将世界前沿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工程训练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讲解、设备(含软件等)讲解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三个环节,学生通过实操学习设备使用方法,提高操作技能,验证并运用相关知识。不同实训工种内容不同,对实训作品的要求和检验方式存在差别,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求真、求证、务实,不能凭感觉和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比如,对于讲解的知识点是否正确、设计的工艺是否合理、线路图是否最优化、实操作品是否合格等,均需要通过相应方法和手段进行检验和判断。机械加工主要以零件作为实训作品,零件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工具检验工件是否合格,不能肉眼判断;热处理工件的硬度要以硬度计的测量数据为准,尊重检测结果;需要编程的数控加工工种要通过模拟仿真判断程序是否正确;激光加工需要通过仿真和预走边框确定作品的图案、尺寸和加工区域是否正确;电路图设计要通过电路连接并通电进行验证。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2.4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4.1 基础训练
第一,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问题。比如,砂型铸造整模造型环节,用砂舂压紧型砂时向学生提问,用砂舂的哪端操作?为什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了解使用不当会引发的问题。或者教师提出一个案例,大家各抒己见。比如,钢材零件经热处理正火后,工件是硬态还是软态?经过讨论得出钢材正火后是软态,以此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二,挖掘相关知识点蕴含的创新思维,设计教学内容,讲解时启发学生思维。比如,热处理硬度测试时,通过分析洛氏硬度计的位置固定、只能测量小件的特点,使学生思考工厂的大件该如何测量?引导学生了解便携式硬度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焊接实训时通过分析工件固定不动、人移动施焊存在的弊端,引导学生探讨出人不移动、工件匀速移动或转动进行施焊的生产方式,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光技术在切割、雕刻、焊接、热处理、印刷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在热处理、冶炼等不同领域的应用都包含着移植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4.2 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在基础训练之后以项目的方式进行,属于综合性创新训练项目,从设计构思到作品完成以及部分材料的采购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各环节中给予指导。指导时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启发思维,使作品具有创新性。比如,要考虑具有同样功能和效果的作品如何减少工序和材料,或相同成本下如何赋予作品更多功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并解决问题,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技法,提升创新能力。
2.5 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传承创新等,细致、专业、坚持、耐心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品质[3-4]。工程训练的实践属性使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具有独到的育人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5.1 通过典型事迹进行引领
工程训练培养工匠精神主要通过语言表述、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比如,结合《大国工匠》中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焊接大师李万君的事迹,以及自制改进工具数百件、加工精度逼近零公差的钳工大师方文墨的事迹,使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又如,各行各业中精湛的技艺、精致的作品等,都能够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工匠精神内涵,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
2.5.2 通过教学过程进行引导
第一,工程训练强调动手操作。不管是基础训练中的工件加工、个性化设计制作,还是综合训练中项目作品的完成,教师都应严格要求学生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严谨认真、专注细致、规范操作、注重细节。第二,通过综合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热处理实训的综合案例是一根轴的加工过程,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每种加工工艺都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导致产品不合格,每个环节都需要工匠精神做支撑,使学生认识到高质量、高精度的优质产品除了需要科学的工艺设计外,还需要严谨地完成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第三,结合工业生产案例进行讲解。比如,工业生产中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过程的严格控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对生产设备和工艺的不断创新,都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
3 结语
工程训练应不断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在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工程训练课程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