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治理研究及其应有的视野与思路
2023-01-06刘永连
刘永连
纵观近百年来关于南海问题的学术史,主权归属和外交交涉一直是基调性的论题。在此基础上,国际关系学科背景下的南海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南海问题对策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历史地理研究为滥觞的南海海疆史研究在边疆学的学科框架下逐步发展起来;而围绕当前时务在海洋学和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开展起来的海产资源、经济思想、行政管理、开发政策等诸多问题研究也值得我们关注。在南海问题研究中,目前似乎还看不到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海疆治理研究。不过,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从政策、管理角度来谈中国渔业和日本人侵渔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南海史地和主权归属问题研究上更有一些学者论及历史上南海海疆管理和资源开发史实。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海洋强国基础的海疆治理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催生的相关学术成果逐步增多。2020年,中共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决策。海疆治理研究更加明确和重要,一个崭新的“海疆学”呼之欲出。然而如何使它成为一个专门领域研究,我们有必要初步厘定某些原则。限于篇幅,我这里只浅谈三点。
第一,海疆治理研究要有历史视野。
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海疆及其治理问题无疑也是如此。那么,我们看待海疆问题,研究海疆治理,就必须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至少从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和王朝开始,我国就拥有了海疆。这样从秦代算起,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我国的海疆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传统的海疆制度向近代海疆制度过渡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变化巨大,乃至有些根本性的变革;另一方面则承前启后,延续着内在且必然的发展逻辑。再具体一点,从清末南海诸岛产生主权纠纷以来,在外来侵扰势力和海疆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海疆制度沿着近代化的主线逐步确立、发展和丰富起来,构成了适合现代海疆治理需要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这百余年,即使新旧政权更替,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海疆制度发展历程仍有逻辑可寻。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海疆治理问题一定要有开阔的历史视野,洞察其前后变化,探寻其发展规律,了解其时代特色,搞清其历史地位。哪怕是针对当前海疆时务的研究,也不能割裂与历史的联系,至少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半个世纪的海疆制度发展史。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搞清其中所存在问题的历史根源,从而为海疆治理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由于国内海疆治理研究起步较晚,许多人并不了解我国海疆管理制度和治理问题发展史,但是我国海疆治理史资料基础并不薄弱,其中所蕴含的诸多历史问题值得挖掘研究。单从晚清民国时期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港澳乃至海疆邻国,都存在着大量的档案、报刊和典籍等各类文献,分布广泛,体量巨大。一些层面和领域,如港口史、航海史、海关史、开发史的文献,大部头的资料汇编不断推出;以前难以见到的域外文献,如东南亚地区各国所藏中国南海文献、日本外务省等所藏中国南海文献以及欧美国家所藏中国南海文献也不断纳入整理规划范围(如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方向中就有“东南亚藏中国南海史料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选题)。就历史问题而言,晚清民国时期我国海疆危机日趋严重,海疆意识、海疆思想、治海政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治理体系逐步瓦解,近代治理体系逐步构建,从管理机构、政策措施、制度体系等框架性东西到关系协调、运行机制等内在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者比比皆是。伴随这些问题的研究,我国海疆治理的历史视野会逐步清晰起来。
第二,海疆治理研究要有国际视野。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而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海疆和海疆治理也是如此。说起海疆,大家首先意识到的可能是其区别内外的疆界意义,而其连接内外、构成一个共同发展系统的联系价值也不容忽视。早期海疆,不仅仅有人所畏惧的苍茫洋面将我国与邻国隔成两个世界,同时也有出现在彼此海岸的使者、商贾、漂流难民和我国南海市舶司、蕃学蕃坊乃至接待异国客人的怀远楼等将中外联结起来。到了近代,中外关系体现在海疆治理问题上就愈加不可分割了。我国海疆治理思想、管理体系等许多层面的巨变,就是在外来侵扰势力的不断冲击下发生的。侵扰我国海疆的西方列强,基本上都是海洋强国,它们在给我国造成冲击和威胁的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一些较为先进的海疆管理经验和制度成果。像海洋法、领海制度等东西,则成为中外各国协调处理海疆问题的共用法则和工具。针对日本、法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近代以来南海海疆问题上我们所熟悉者多是主权纠纷和斗争,然而这些纠纷和斗争也与海疆治理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这些国际关系问题也是海疆治理问题。因为这些纠纷和斗争及其后果的产生,从另一个侧面可能反映出我们海疆管理制度上存在某些漏洞或问题;而伴随这些问题的解决,海疆制度也会随之逐步改进和完善。例如日本近代商人、渔民屡屡侵入我南海诸岛,往往多年窃据某些岛屿,大肆盗采我国鸟粪、海人草等海产,且在海上对抗等层面上总是得势,这说明当时我国海疆开发监察措施尚未到位,政府支持、军政协调等也都不够,才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海疆治理研究就有必要带有国际视野,不但要借助大量海外文献,而且要以中外联系的思维看待我国海疆治理问题。即使研究当前海疆治理时务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先进海洋国家那里学习先进经验,也可以从海疆主权纠纷来检视我国海疆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三,海疆治理研究要有整体思维。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事物就是一个系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也会形成系统。海疆治理领域也应有自己独特的系统。例如,从近代海疆开发问题看,参与主体是渔民、商人等广大民众,组织力量基本是地方政府,政策主导来自中央政权和国家意志,力量保障少不了沿海和海岛驻军,此外还有从科技、宣传、人才等角度佐助海疆治理的科研单位、新闻部门、各类学校等。这些力量相互联系,构成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民间关系、民政与军政关系、内政与外交关系等。而这些关系的动态变化,会不断衍生出运行机制上的各类问题。在起步阶段,海疆治理问题研究大多还处于碎片化状态。不过我们只要学会宏观考察,养成整体思维,相关问题就会看得较为全面和深透;抓住了主要矛盾和问题,相关研究也就更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样,海疆治理问题的研究就会更快构成体系,走向成熟。
本期所发4篇论文,基本上是从各方面反映了南海海疆治理问题这一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南海海疆建设》专门论述了新中国海岛局和水产局管理时期(1949—1956)整顿地方、巩固国防、恢复生产和逐步构建海疆管理体系的历史进程,指出在海南建立渔政、渔监、航政、港务等部门对健全海疆管理体系、加强对西沙群岛等海域管理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学人与西沙群岛调查》研究中山大学学人利用政治与学术身份推进西沙调查进程的重大意义,不但彰显了学人在维权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而且为经略南海诸岛树立了一种范式。《南海渔业资源养护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指出南海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由于制度缺陷等原因,南海渔业资源快速衰竭,并针对这种局面提出积极措施。这两篇论文分别从资源调查和渔业养护角度来谈问题,反映了海疆治理的不同侧面。《〈台湾日日新报〉关于南海问题的书写》虽然主要研究日方对南海主权的认识及其资源开发活动,不过换个角度也会看到当时我国海疆治理问题的存在。值得提及的是,这些文章都属于历史视野下的南海海疆治理问题研究;其中两篇明显立足于国际视野,另外的文章也留心到国际形势;而对高校在海疆治理过程中的作用的探讨也算是颇具整体思维的学术成果。我相信,借助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南海研究”专栏这块学术阵地,海疆治理研究肯定能不断发展,走向繁荣,成为引人瞩目的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