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歌唱艺术课程思政实践初探*
2023-01-06李智巧
李智巧
(浙江大学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 杭州 310058)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增几门思政课替代现有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2]99。歌唱艺术课程从声乐艺术所拥有的词章的语言美、曲作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等特点出发,可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精致高雅的氛围里,全身心地投入歌唱艺术的表现中。歌唱艺术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探讨的歌唱艺术课程主要指面向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何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唱歌艺术活动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构建积极稳定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德育水平的提升,是相关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歌唱艺术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的价值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3]22。高校怎样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人类音乐能力如同其语言能力一样是大脑高度进化的产物,音乐行为的进化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意义在于促进人际交流与合作、团体社会凝聚和协调”[4]89-90,主张将以情动人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更容易深入学生的思想层面,以其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要求,把握好课程思政核心价值的方式就是要抓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过程根植于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在我国,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是对人民生活图景、国家奋斗愿景的深度反映。《边寨喜讯》《相亲相爱》《灯火里的中国》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优秀典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歌唱艺术的教学过程,就是为艺术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搭建坚固桥梁的过程。因此,挖掘歌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能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使学生在面对多元音乐文化时”也“能够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5]125-126。通过歌唱教育教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的同时“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歌唱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部分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把握不足
歌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人”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创新动力和源泉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其创作素材和情感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图景。
《远方的家》是浙江大学歌唱艺术课程的教学曲目之一。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该歌曲的基本情感基调和主旋律有了较好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学生的歌曲学习感受多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珍惜幸福生活”等宏观感受。事实上,这首歌曲既有“爱国爱家爱边疆”的赤诚和热烈,也有着浓郁的思恋国家、牵挂亲人的温情和感动,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美好愿景。创作好歌曲、唱好歌曲,自始至终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这条本质性的主线。一首歌曲的成功,创作者和歌唱者的积极作用缺一不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歌曲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学好唱歌就是达到“不跑调”“会换气”“吐字清”的要求。事实上,歌唱艺术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实践和理论并重的方式来考察歌曲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歌曲涉及的背景,这些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歌唱艺术中,歌唱是核心行为,“艺术”是目标路径。参与歌唱艺术课程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做好“歌唱”这门功课的前提下,没有真正给“艺术的核心价值”以有效的回应——他们往往缺乏对歌曲背后所反映的现实社会的足够的体察和感悟,而“课程思政”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只有对歌曲的现实背景有真正的观察、了解和体悟,歌唱这一行为才能拥有真正有血有肉的价值和意义。以往的歌唱教学往往只侧重于音乐自身的审美感召力,而对歌曲承载的文化导向、价值理念、情感寄托等思政元素没有充分发掘。另外,由于教师缺乏自觉意识,课程走出教室深入现实生活的可开拓空间仍然很大,歌唱艺术课程的思政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歌唱艺术课程的思政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歌唱艺术课程还存在进一步结合的空间。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授缺乏价值引领转化为理念指导的有效设计
挖掘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成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是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但是,目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6]31-32。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许多教师并未将价值引领上升到理念层面加以强调,即认识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应当是教育的一体两面,且最终要以价值引领为依归。长期以来,由于在理念认识上存在着认知偏差,许多教师或在课程学习歌曲的选择上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或不花较多时间和工夫多方面搜集教育教学歌曲素材,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性、延伸性、拓展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使教学仅停留在知识和形式层面。歌唱艺术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以西方为中心或以西方的歌曲为范本进行讲解、鉴赏,而对中国本土歌曲缺乏重视,即使进行讲述,也大多流于对作品、音乐家、音乐现象的知识性介绍,而没有深入探讨中国的本土歌曲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准则,导致学生理解程度不深,无法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这样的课程不仅未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还“使音乐与许多领域变得西方化,片面认为只有欧美音乐体系才是核心,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欧美音乐体系的优越性,在无形中贬低了本国的民族音乐”[5]124,不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从而在课程认知和目标导向上缺乏真正的“思政”元素,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大打折扣。
以本课程的教学曲目《天路》为例,该歌曲的曲作者印青和词作者屈塬在2001年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这就是这首歌曲诞生的现实背景,它反映了我国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努力和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进行歌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青藏地区的对外沟通交流历史和青藏地区的发展进步史作为课堂歌曲教学的切入点供学生学习、思考,同时可以邀请校内外的藏族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他们作为藏族同胞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上述的案例表明,歌唱艺术课程思政应该减少生硬植入的理论说教,让课堂内外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之中,形成良性的传递效应,让歌唱艺术课真正成为育人、树人的精品课程。
(三)歌曲教学的课后反馈互动不足
歌唱是强调实践操作性和思想情感性的艺术活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课程教育教学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因素。歌唱教学既要发挥艺术熏陶的功能,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当前教师对课程缺乏全程性的关注和监测,如何能在课后及时得到学生在歌唱技能方面的困惑反馈这一问题困扰着不少教师。其次,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如何把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歌唱教学真正“入脑”和“入心”缺乏有效的课程宏观体系建设和微观机制建设,大多是通过课程出勤和考核等量化指标来评估课程价值,对课程思政的应有价值存在认知偏差。以浙江大学为例,歌唱艺术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对这门课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需要全面、立体、可持续。美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美育课程更要遵循文化艺术活动的传播规律。我国许多高校对歌唱艺术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课程内容中并未设置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环节,课后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未能准确掌握,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过程缺乏引导、对学生的实践评价笼统单一,大大降低了课程思政实践的实效性,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实现从育人理念到行为的飞跃。
三、课程思政高效融入歌唱艺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第一、二课堂协同并进,坚持课程思政目标导向
歌唱艺术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艺术又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文艺工作,习近平曾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7]319我国美育建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时代性。第一课堂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歌唱习惯、陶冶艺术审美情操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而要想让这种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进一步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就要让第一课堂与以实践为主要方式的第二课堂形成联动效应。实践活动是将课程思政融入歌唱艺术教学的重要着力点,以德育唱,以唱传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浙江大学开设的歌唱艺术课程,就结合了本校在抗日战争时的西迁办学历史,利用该校剧社编排的历史剧,把舞台变成讲台,让学生在鲜活具体的情境中对歌曲进行演绎,加强演唱时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激发学生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意识,将浙大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演唱和鉴赏能力、理论和知识储备,还要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态度、在歌曲演绎中的情感投入、对歌曲的内涵理解等一并纳入考查,统筹接纳性评价和自发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形成全面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学生的能力素质、观念、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边寨喜讯》是浙江大学歌唱艺术的教学曲目之一,该歌曲的词作者经常去老少边穷地区采风,采风时的见闻在他脑海中奔涌——“他看见边寨村民唱着丰收歌、跳着吉祥舞,向党中央报喜。他看见边寨的山地,果树、花卉、云杉在不同的高度欣欣向荣……”[8]。作为一首经典爱国歌曲,《边寨喜讯》融合了我国多个地区民族音乐的特色元素,如果没有曲作者广博的民间音乐积累和多个地方的实地体验,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边寨百姓的脱贫生活和喜悦心情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和体会。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执教教师和学生可以到一些中国农村地区采风体验,充分感受当代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在生活体验中感受“脱贫致富阳光暖”,从而让教学过程有血有肉。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演唱效果,自身必须对歌曲中的情感有切身的体验,才能在演绎中打动观众。通过切身了解歌曲的背景,学生深化情感体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真正精彩的歌唱艺术课,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打造思政教学的常态性第二课堂,并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挖掘和调动潜在资源优势
教学方式的设计与革新,是将歌唱艺术课程的思政资源效用最大化的重要环节。以授课方式为例,虽然通过课程改革,填鸭式教学已基本销声匿迹,但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依然是当下歌唱艺术教学的主流,学生依然缺乏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如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部分课时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再由老师加以穿插引导,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我国不同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大学生是知识探索者、精神塑造者、理念践行者,建设具有“课程思政”鲜明特征的歌唱艺术课程的最终受益主体是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聆听式学习为主动式参与”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国歌曲创作的丰富性、地域性特征和我国多民族团结、风土人情多样化的实际国情相匹配和契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歌唱艺术课程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并推荐自己喜欢的家乡本土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沂蒙山小调》《彩云之南》《天蓝蓝》等。教师则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宜、适合教学的歌曲,并在教学中拓宽学生对歌曲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要注重“质”的打造,也要注意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量”的体现。个别学生的参与不是参与,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由于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参加歌唱艺术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对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的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教师通过课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尝试以“分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歌曲,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歌曲进行鉴赏和心得分享,在自我体悟和评判中深化对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共鸣以及对歌曲主题的理解。
关于歌曲鉴赏的分享,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比如从作品的背景入手,演绎创作者的人生历程,讲好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艺术榜样。学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学习这些歌曲中的词曲情感,阐发歌曲背后反映的时代变化和价值追求,揭示音乐创作的时代要求与音乐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可根据各自对歌曲的认知体会对歌曲进行鉴赏、思考、分享和讨论。在以上行动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在了解歌曲文化的同时,思想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分享和品味各具风格特色的歌曲,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凸显了作曲家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思政元素的广度和深度。
(三)促进歌唱艺术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引领性功能。课程思政下的歌唱艺术课程作为感化人心、激励奋斗的优秀音乐艺术活动形式,与思政课程在弘扬主旋律、凝心聚力方面的功能具有主体和目标的一致性。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歌唱艺术课堂教学理应和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于“德育”中体现“美育”的精致和精彩,于“美育”中体现“德育”的立场和方向。
思政课程和建设课程思政的歌唱艺术课程的目标都在于用教学引导人、鼓舞人、培养人。因此,把课程思政搞活,打破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界限,是推进歌唱艺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之一。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歌唱技巧和艺术鉴赏赋予教学美感和灵性,而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思政课人物”的参与则能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厚重感。比如,浙江大学歌唱艺术的教学曲目之一《好人就在身边》歌颂的就是为民服务、胸怀天下的伟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邀请思政课教师分享身边的感人故事、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开展互动讲座,让教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榜样的力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歌曲主题的理解,提升了该歌曲的演绎表现力、立体感,也发挥了歌唱艺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教师也可从课堂环境入手,通过改善课堂环境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授《我们在一起》时,可以把表演元素带入课堂,结合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经历,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语言类节目,并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进行情境渲染,与歌曲中情景交融的部分相呼应,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歌曲旋律所传达的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抗疫精神。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绝不仅限于以上讨论。歌曲题材和内容的现实性、丰富性以及课程思政的导向性、立场性,决定了新阶段高校歌唱艺术课程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与时俱进。如果把课程建设比作一架飞机飞行的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这架飞机的“一体”,“以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为主动力的艺术素养教育”和“以价值引领为主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是这架飞机飞行的环境条件,只有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飞机才能飞得远、飞得稳,并最终飞向正确的目的地——“建设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
四、结语
高等教育在我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战略性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有必要。只有“遵循音乐固有本质特征和普遍艺术规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9]。歌唱艺术课程教学的使命本就是广泛传播和发扬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力量,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上实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注入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的课程目标,为社会、为人民、为时代创造更多正能量的作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虽然歌唱艺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仍然任重道远,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歌唱艺术课程所具有的思政功能将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劲动力,助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