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五重维度*
2023-01-06王晶可孙秀丽
王晶可,孙秀丽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2021年6月11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指出:“《纲要》实施一年来,各地各校积极努力,在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师资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正在形成,育人成效初步显现。”[2]进入“十四五”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多维度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有效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才能不断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
一、明确价值导向,课程育人有温度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也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就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一致的价值导向。高校、教师和课程三方主体都要树立教书育人理念,在价值导向上找准共同发力点,为课程育人注入思政温度。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将其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能因为学科属性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就误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会出现政治立场相互对立的局面,更不应该存在思政课程比课程思政更具有政治认同的理论误区[4]38-41。
2021年7月2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俨然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值此当下,课程思政必须与思政课程一道,增强政治意识,把握政治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思政课与各专业课、通识课要深入贯彻《指南》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锚定根本育人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要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凝聚深层文化认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深层次地触及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问题,一般而言,两者之间的统一性问题要统一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观认同层面上来[5]109-113。正因如此,让大学生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
为了用文化认同来凝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合力,高校必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转变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沪江学院的教师在“中国哲学的智慧”课程中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先哲及其思想,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促进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真切关怀,将文化认同的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了以文化教育养成人格,以人格承担文化理想。
(四)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习近平曾经多次强调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主体意识充分迸发的基础上既习得专业知识,又悟透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要改变教师牢牢占据讲台的“一言堂”模式,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将社会培养的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结合起来,在确保每个学生达到教育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长,在专业领域、品质道德、个性体现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6]149-154,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角、社会舞台真正的生力军。
二、注重显隐结合,内涵建设有高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来进行,自觉、有目的地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两位一体、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
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覆盖高校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按其本质属性来说,思政课程是意识形态课;按其功能来说,通过理论教育,思政课程要达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效果。因此,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理论育人功能不能淡化[7]54-59。就这个层面而言,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显性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
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定位,坚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本质和理论育人功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开展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以高校本科层次的四门思政课为例,根据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侧重于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侧重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侧重于进行党史、国史、国情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侧重于进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四个自信”引导教育[8]。思政课教师在明确上述四门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之后,要注重发挥课程本身的核心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思政课程的显性课程定位,采取措施来防止思政课程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和泛滥,切忌把思政课程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或者价值中立课程。
(二)全面彰显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
其他课程是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课程,教学对象是学习某一专业的特定学生,学科支撑是某一专业学科。其他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呼应,它作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国工匠精神教育、新时代道德规范教育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其他课程的重点并不在于系统地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而在于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以此为前提条件,通过不断强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追求与价值选择。就这一点而言,其他课程的隐性教育具有单纯的显性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其他课程的教师往往会遭遇困境和难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上存在认知偏差,通常只从课程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讲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致使二者渐行渐远并形成“孤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困境,对思政方面的知识、技巧知之甚少,致使教育内容并不全面,或只能生搬硬套思政知识,加剧了课程思政的枯燥性和乏味性[9]88-91。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课程的教师既不能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也不能将课程本身完全“思政化”或者“去专业化”,而是要在做好传授专业知识这份本职工作的同时,及时转换身份跳出原有框架,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积极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整合课程体系“一盘棋”,有效诠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
三、挖掘课程元素,理论讲授有深度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0]作为习近平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比喻,这一论断对进一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指导价值和启迪意义。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深入挖掘并且有机融合潜在的思政元素,达成融盐入水、有味无痕的引导效果和共情明理、入脑入心的领悟效果。
(一)结合专业讲思政,发现思政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之处
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经典名著中倡导的伦理规范、名人传记中体现的理想追求等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值得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并且精心提炼,将其用作教学案例来为思政课程提质增效。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思政课教师独辟蹊径,以诗词歌赋为小切口,将传统文化、课本知识点、历史人物等大视角的文化因素融入课堂,把一些思政课中的宏大概念和提法用古典诗词阐述,充分利用了思政课与中华古典诗词在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让“正经严肃”的思政课堂散发出一番别样的“清新”[11]。
(二)结合思政讲专业,建立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思政。其他课程要密切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让生动史实、模范人物、伟大精神等思政素材变成鲜活的教材,把专业课打造成凸显德育元素、彰显德育功能的优质课程。
比如在理工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技伦理、科学态度、奋斗精神和报国志向等内容融入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回看过去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撷取其中的典型人物和辉煌成果、展望未来国家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等形式,来激励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展示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矢志奋斗的新风貌新作为。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教师在物理学专业课上讲授变质量系统知识内容时,通过介绍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提升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国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更直观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角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展示我国科学家不再跟随美欧的脚步,而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学生树立个人自信和国家自信,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12]。
四、加强师资引领,资源整合有效度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统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打造一支“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实现铸魂育人任务的重要保障和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才能越办越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越做越有成效。
首先,高校要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其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包括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秀毕业生、高层次人才等担任思政课专职教师,鼓励校内党政领导干部、优秀辅导员、专业课骨干教师等转任思政课兼职教师,聘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特聘教师,以此来破解思政课教师的供需矛盾。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改革健全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实施思政课教师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支持思政课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培训深造。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统筹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为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一批批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均过硬的“源头活水”。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只有抓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这两个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高校要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教师意识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方面的一致性,在课程教学中对原有的价值维度和育人理念进行拓展延伸,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引导教师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教材编写、卷面考试等教学活动的始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三)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享互助机制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科学文化教育,这种“分工格局”导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没有能够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甚至有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诸多的误解和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思政课就是在“洗脑”[13]50-53。从根本上来讲,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整合思政课师资队伍以及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力量,使两支队伍实现互通联动、协同育人。
为此,高校要组建包含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联合备课、教学沙龙、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形式,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充分交流、密切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条件,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环境。
五、推动实践教学,外延拓展有广度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课堂是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高校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汲取思想养分,有力拓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外延。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明确实践方向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蓬勃开展的当下,高校可以主动抓住契机,与基层单位、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积极对接,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性开展各类专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进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2021年3月,该校艺术学院在开设《艺术策展与文本》课程时,既延续了以往学院一年一度的特色实践环节“初创”展卖会,以自主策划为抓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策展、布展并售卖优秀的课堂作业和课外创作作品,又与时俱进地结合了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在本届展卖会中加入了“艺心向党,筑梦前行”的党建主题单元展。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策展专业技能,也能利用展览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及所具备的公共教育功能,使其成为思政育人的优秀载体[14]。
(二)回归理论课堂来改善实践效果
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会在理论课堂上运用现成的实例材料来作为支撑,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由此,高校必须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遴选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通过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的真实案例和典型事件,较为立体地分析和呈现现实问题,也能有力地印证课堂中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此外,通过采取回归理论课堂这种形式,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理论来反思亲历的社会实践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更加亲近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育,在总结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一手的课程资源。
总之,从上述五重维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最终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大格局,激发出“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理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与优势互补,对我国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仍然有待于在不断探究、不断调整、不断改革中逐渐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