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

2023-01-06李红梅付高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抗疫思政

李红梅,付高言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大学生要勇担时代使命,就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些都离不开精神的涵养。新冠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机遇,为了抗击疫情,中国人民汇聚了磅礴伟力,让我们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伟大抗疫精神,其已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伟大抗疫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跳动的温暖数字彰显伟大的抗疫精神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对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护佑生命。针对疫情初期患者数量激增与床位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国家集中力量改造16家方舱医院,床位达到1.4万余张,湖北省总体的治愈率高达94%,重症治愈率也超过了89%,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就有3000多位,最大年龄达到108岁,其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在这场生命与健康的保卫战中,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印证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生命至上不仅是价值追求更是国家行动。

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数百万名医务人员中,有2000多名医务人员在抗疫过程当中不幸感染,几十人以身殉职。除此之外,还有130多名公安民警及辅警在抗疫期间牺牲在工作岗位,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一个个沉重的数字,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付出、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体现了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人民书写下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举国同心,激发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2020年从除夕夜至3月8日,针对湖北省和武汉市出现的医护短缺问题,346支国家医疗队伍,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市区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截至2020年5月31日,社会捐赠资金累计约389.3亿元、物资约9.9亿件……一个个令人震撼的数字,印刻下了举国体制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身影,激发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呈现出举国同心的伟大抗疫精神。

尊重科学,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2019年12月27日,武汉市组织专家对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从多方面情况分析,认为上述病例系病毒性肺炎;2020年1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等多个专业机构初步研究发出检测试剂盒;1月19日,高级别专家组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认真研判,明确新冠病毒出现人传人现象;2月14日,全国除了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数实现“十连降”;同时,多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部分药物筛选与治疗方案、疫苗研发、动物模型建构等取得阶段性进展……时间作证,从贯彻落实应检尽检人群核酸检测政策,到多个途径实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全覆盖确保应接尽接,正是因为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始终坚持科学地防、控、治、管,我国才能在全球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命运与共,体现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已同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先后向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向超过150个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并且尽量保证持续供应。面对疫情,全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正是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鲜明呈现。

二、伟大抗疫精神是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抗疫实践熔铸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和诠释,这种精神力量必将成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内生动力。

(一)伟大抗疫精神所折射的“必由之路”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百年一遇的疫情和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集中收治患者,保证人们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供给,加强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并接种疫苗,扎实完成“六稳”“六保”任务;在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和全年经济正增长的同时,中国还积极与有关国家携手合作、共克时艰,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我国之所以有战胜疫情的底气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折射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个别国家将疫情政治化,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与“甩锅”,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不断挑战国际关系准则,其意图在于阻碍中国的发展。大学生应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积极投身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到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必失人心,奋力投身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伟大抗疫精神所体现的“价值立场”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中国各方面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没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没有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品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并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不区分婴儿还是老人,不区分职业,做到对每一位生命的敬重,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超负荷的工作,尽力救治每一个病患……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厚的人民性。大学生应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将为人民服务思想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去。

(三)伟大抗疫精神所诠释的“中国之治”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是基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产生的。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中的“举国同心”,形象诠释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向心力,充分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在抗疫斗争中,公立医院是中流砥柱。再次说明一个道理,在举国体制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4]这场抗疫斗争不是一部分人,而是一个国家同心战“疫”,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得中国疫情防控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胜利。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5]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疫情防控实效在对比之下突出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即伟大抗疫精神所诠释的“中国之治”的优势。奇迹的背后是制度,疫情之下大学生从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当中进一步感悟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们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时代篇章。

(四)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和文化作为我们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伟大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疫情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正是对几千年来传统仁爱思想的传承和自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其间所体现出来举国同心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是对传统文化中“人心齐,泰山移”价值取向的共同追求。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面对并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更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战胜疫情、反思疫情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在疫情防治能力方面我国中医药疫情防控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医药既是中国传统治病救人的医药学思想和技术,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其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作为率先控制疫情取得成就的国家,对世界各国提供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行动”,彰显了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其间蕴含着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以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一贯处世之道。“伟大抗疫精神的铸就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沉的精神传承、价值底蕴与文化支撑。”[6]总之,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命脉的继承和坚守,大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就是在坚守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绽放青春光彩。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路径

青年一代亲身经历了这次重大疫情,并且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现实生活的体会让青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2020年五四前夕做了“你怎么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调查,65.1%的受访青年更加爱党、爱国、爱人民,60.4%的受访青年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通过这次疫情,青年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但是这场战疫的胜利终将载入史册,如何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向广大大学生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讲好战疫故事,砥砺奋进意志 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影响不会自发产生,也不是产生后就不再动摇的,而是需要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规律,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需要深入挖掘抗疫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首先,讲好抗疫故事要突出政治站位和高尚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人民战的关键。在战疫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等等,他们把党旗高高举起在最前线,他们最先发出“我是党员,请组织让我先去”的请战书,共产党员成为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和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在讲好抗疫故事时要充分挖掘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通过讲好战疫故事使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大学生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其次,讲好抗疫故事要突出青年这一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回信中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7]处于同一个年龄段的青年,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容易找到契合点,把青年人的抗疫事迹讲好,更加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最后,讲好抗疫故事要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内外形势、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起来。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虽然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还需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就需要讲好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筑牢文明健康环境的故事;讲好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的故事;讲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故事,讲好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的故事;讲好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抗疫、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所蕴含的理论回应了大学生深层次思想认识和关心关切的问题,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二)融入抗疫精神,推动课程改革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同向而行、相得益彰的,都要依据习近平同志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及其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疫情防控中涌现的事迹中汲取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和协同效应,让伟大抗疫精神走进课堂。首先打造“融媒思政”教学模式,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进思政课堂。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不仅内容上要讲深讲透抗疫重大战略成果,还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动式的融媒体传播时代,为更好地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进入思政课堂,有效整合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政价值和与时俱进的媒介价值,需打造“融媒思政”教学模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据此,这里的“融媒思政”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思政课教学中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依托主流媒体所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挖掘、整合并利用各种媒体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展现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其他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感人事迹,也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产学合作,制作适合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媒体产品,如制作“一图读懂”、H5、短视频等展现中国抗疫力量的产品,还可以利用建设虚拟仿真展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疫感人瞬间等等。打造“融媒思政”教学模式,使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思政课程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效果。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由课程教师主导,教师要积极参与对伟大抗疫精神的钻研,积累抗疫案例和抗疫视频音频资料等,选取抗疫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的交融契合的角度,将专业知识中伟大抗疫精神的教学元素挖掘出来,设计抗疫专题教学方案,对知识点内隐的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价值进行总结与升华,力争做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伟大抗疫精神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随时转化,随时阐释。通过问题启发式、项目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景重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体系。无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离不开利用信息手段优势,将国情、民情、疫情巧妙融合推动的“微教学”模式,善于选择在主流微信公众号、网上论坛、主题教育网站等主流媒体上的发布内容。总之,只有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伟大抗疫精神的硬核彰显与柔性融入相得益彰。

(三)探索实践途径,提升育人效果 “新时代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升华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其思想要素和精神力量渗透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9]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在构建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时既要重视社会实践,又要重视校园实践,在社会实践层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做”结合,使青年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如运用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抗疫课堂”;组织大学生拜访抗疫英雄、组织伟大抗疫精神学习研究小组等落实社会调查要求;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做防疫宣传、开展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实践层面,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替代的。首先,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的图书馆、校史馆、教学楼等场所,创建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宣传长廊或相关主题的展厅等;其次,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把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班风、校风中去,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文艺活动、书画比赛等活动,并择优在官方网络平台展播,营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氛围。同时,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并践行伟大抗疫精神,锤炼品格担当,使其自然而然、潜移默化融化于日常行为中。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人民以实际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传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淬炼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善用抗疫这一“大思政课”,推进伟大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当中,激发大学生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抗疫思政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抗疫第一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